汤华泉
(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39)
池州杉山佛教史迹考略
汤华泉
(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39)
池州境内石台的杉山唐代就建有佛寺,宋代后佛教相当兴盛,今尚有佛寺和僧人墓塔、墓碑的遗存。近年来随着杉山的旅游开发,杉山佛教的历史也渐为人们所注意,文章依据留存的文献、文物,对杉山的佛教史迹进行了查考,尽力勾画出杉山佛教发展的大致线索和基本轮廓,为地域文化研究、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杉山;佛教;文化史;旅游开发
池州境内石台县的杉山历史上曾是一处相当兴盛的佛教道场,今尚留存一座佛寺,在这座佛寺的后面留存着一片更大的佛寺残基,其它处所也留存有不少寺庵、圣迹的遗址和僧人墓塔。近年来随着杉山的旅游开发,杉山佛教的历史也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些介绍杉山的文章和导游词多有涉及,但都显得简单,且多有不准确之处。关于杉山佛教历史的文献也留存不多,且较零散,查考起来不太容易,而且文献中也有些模糊、矛盾、不确切的地方。依据留存的文献、文物对杉山的佛教史进行缜密查考,尽力勾画出自唐以来杉山佛教发展的大致轮廓,这对于地区文化史的研究、杉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有意义的,为此,我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出这篇《考略》,意在与学术界、旅游业界同行、同好作一交流,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杉山佛教道场建立甚早,《江南通志》和多种《池州府志》、《石埭县志》皆云:唐开元初国清禅师义安于此开道场。又云:义安有道行,居镇国禅院,累诏不起,玄宗为割县之三乡租税以赡僧众,置仓输纳,至今地名贡口,溪名贡溪①。这些记载未能得到别的文献佐证,义安其人行历不详。但贡溪地名甚古,其命名应有来历,地志所言,或有因由。镇国禅院、镇国寺名称可能非起于唐代,唐宋文献都不见有这个名称,宋代还叫“杉山庵”,见下文所引义怀传记。此名最早见于明初,见下文所引《贡溪彭氏宗谱》,明末邑人章大中、吴应箕的题咏诗就以镇国禅院、镇国寺作为诗题了②。
可以确信的、有文献依据的杉山佛寺的较早开创者是中唐时期的智坚和尚。五代时期的佛教典籍《祖堂集》、宋代的《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对智坚都有记载,称其为杉山和尚。《祖堂集》为南唐静、筠二禅师所撰,中土久佚,上世纪发现于韩国。此书卷十四于江西马祖道一下有一节述智坚,谓“杉山和尚嗣马大师,在池州。师讳智坚,未睹实录,不决化缘始终。”意谓智坚是马祖弟子,在杉山传法,其它生平情况不清楚。这一节记载了智坚与南泉、云岩等禅师五条谈话语录,该书卷十六南泉一节的第四十一条据《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也有智坚参与谈话③。南泉和尚即普愿,与智坚同出马祖门下,习禅于池州南泉山,观这些语录,二人于此地交往甚多。嘉靖《池州府志·方外传》云:“杉山智坚和尚亦马祖法嗣也,普愿往南泉,时坚亦挂锡石埭之杉山。”二人是同时来池州开道场的。据宋释睦庵《祖庭事苑》卷二记载,智坚还有《政百文录》著作,已佚。
智坚后唐代拄锡于杉山的僧人史籍无征,嘉靖《石埭县志·仙释》有五代西峰大圣传,云:“先出家崇明寺行童,时有道行,尝牧牛西山下,无水饮牛,以竹鞭凿地,泉遂涌出。后至莲花峰及杉山,皆有西峰泉,随在发圣。民间乃称为西峰大圣,所在祠以祀之。”这里的崇明寺、莲花峰都在石埭,他应是石埭人。“牧牛西山”的“西山”就是西峰,是以初显灵的处所称呼他。西峰大圣又称西峰祖师,他的事迹和灵迹在杉山一带广为流传,康熙、雍正间贵池士人章永祚曾到杉山,听到很多关于西峰的故事,如头触三灵湫、井中木出、叱猪成石等,又听说当年西峰播撒的野油菜,还在为僧人所食用,于是作了一首《野油菜歌》,云:“西峰杉山之神释,山中到处留灵迹。轶事怪诞殊不经,野老至今犹藉藉……耳食之谈十居九,目所未见皆否否。贻下西峰野油菜,此物世间真罕有。山寒四月小收迟,野菜结角正离离。闻师握子撒且祝,何须人力播种为……西峰神通亦幻哉,余今目击奚疑猜?安得此术遍九垓,直令原野无蒿莱!”④对西峰播种野油菜表示了取信、赞赏的态度。但是也有说西峰在祁门西,元明之交的汪克宽⑤《环谷集》中有一篇《重建西峰大圣卓锡亭记》,说唐末有一自称五台僧的异人到祁门县西的西峰上元山建庵修行,大显灵异。以后的地志、笔记也有记载西峰在贵池的乾明寺、上云寺修行的,总之都是在杉山周围,出入不大。
北宋杉山最有名的高僧是义怀,这在《五灯会元》、明代的《补续高僧传》及本地许多府县志中都有记叙。最早记叙他的事迹的是宋释惠洪的《禅林僧宝传》。义怀,温州乐清人,是北宋前中期有名的高僧,曾主持过铁佛、天衣等多所佛寺,所以又称为天衣怀,后徽宗赐谥为振宗大师。关于他与杉山的关系,传记多谓“晚以疾居池阳杉山庵”,似不确。《五灯会元》、《补续高僧传》的法秀传谓法秀师从义怀,“自池入吴,师(此指法秀)皆从之,十年”,宗本传又说义怀是从杉山到越州的天衣寺,据义怀传义怀是在杭州的佛日山寺圆寂的,可见义怀居杉山既非因疾,也非在晚年。义怀弟子甚众,这些弟子自然有在杉山收录的,其中名弟子即有法秀,后主持东京法云寺。还有宗本,他是在杉山谒义怀而后悟道的,义怀对他十分器重,对众僧说:“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⑥。意谓宗本是佛门典范,把以后主持杉山佛寺的重任交给了他。后来宗本主持过东京慧林寺。还有一弟子法安去黄山开道场⑦。在义怀时杉山佛教当相当兴盛,清刘城在《游杉山水竹溪放歌》中提到他看到佛寺有米元章(米芾)“黯淡”的题字⑧,当在义怀后。但在其前后可以钩稽的资料很缺乏,只发现南北宋之交的诗人曹勋有一首《送清隐纯老往池阳杉山》诗,诗云:“冥冥细雨绿阴齐,湛湛长江客去时。剔起眉毛欣应供,横担楖栗看来期”⑨。此清隐纯老可能是一位游方僧,从第三句看,当时的杉山条件应是不错的,所以能宾至如归,“欣应供”。雍正《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艺文志宋代佛典著录有《池阳百问》,池州杉山僧怀义、休宁雪山道人纪道茂撰。此怀义不知是否义怀名字的误倒,若未误,则又是一位杉山僧,而且是位高僧大德。
元代杉山佛教史迹无考,明代后可考资料较多。今可考知的明代最早的兴复杉山佛寺的僧人为福庆。福庆洪武、永乐年间为九华山化城寺住持,宣德二年受杉山山主彭志亮、彭志显之邀,率门徒来杉山“重兴殿宇,雕装佛像”,山主彭氏施舍田地、山场共八十六亩七厘,应当说佛寺有一定的规模。福庆于景泰七年为身后保全田地山场还专门立下遗嘱。福庆为九华山名僧,见载于各《九华山志》,其墓今在九华山后三天门。其立遗嘱在其年老时,石台民国《贡溪彭氏宗谱》卷二收录了《杉山福庆老和尚遗嘱》一件,他兴复杉山寺的事迹具载于这件遗嘱中,这件遗嘱最后说:“立此契与本山镇国寺永远流传为照。”这里“镇国寺”前空一字以表敬,可能此寺名是当朝所赐。而后嘉靖年间杉山又来了一位名僧天童和尚。天童河南人,拜庆安为师,向往杉山,常说:“我杉山和尚也。”嘉靖十五年同其师携杖而南,从僧百余人,来居镇国寺。天童佛法高妙,又善诗颂,时或口占,颇协音律。二十五年春圆寂。明贵池人丁绍轼《丁文远集·外集》、明清《池州府志》、《石埭县志》均有记载。传记云“从僧百余人”,可见规模很大。以后万历年间杉山又出现了一位高僧,名性莲,字无垢,太平人,俗姓王,少有慧性,二十二岁散家财出家,云游四方,遍参高明,七年后居留杉山,十方僧人,日益麕集。据编纂于万历二十三的《石埭县志》记载,杉山寺宇“田业兴废不一,万历初年,有僧无垢,云游至彼,见寺回禄(谓遭火灾),山田荒芜,率众立蓬(谓建寺),习禅修,空不作应,教锄耕为食,续营寺宇,垦田地五十余亩。”可见无垢来这里之初,殿宇破败,田地荒废,他率领门徒修殿耕田,为山寺的恢复扩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无垢当时在佛教界有崇高的威信,又有杰出的筹建佛寺、管理佛寺的才能。万历十四年他被九华山道场迎为丛林主,二十四年又被请到天柱山三祖寺,之前还到过别的许多佛寺,远近“缁白倾心如佛祖”,凡所须,“应时如响,足迹所至,或一食一宿之所,皆为道场。”在各地建佛寺数十所。万历二十五年应邀再到天柱山,启程前,“偶过九龙访一庵主,四顾欣然,乃谓众曰:‘吾至此山,大事毕也。’······二日示微疾,竟终此。塔于兰若之右”⑩。九龙是山名,在九华山,无垢墓在此,憨山塔铭云:“亭亭一塔,卓彼虚空。觅公行处,问取九峰。”明指九华山。今杉山马形山也有无垢塔墓,明礼部侍郎朱国祚题“摄山嫡胤无垢年公大和尚之塔”,署时为癸卯季秋月吉旦,为万历三十一年,在其去世后六年,但没有墓志。这座墓塔可能不是无垢真身,而是发爪、遗物葬,乃纪念这位大师对杉山丛林事业的贡献。朱国祚,浙江秀水人,万历十一年状元,二十六年擢礼部右侍郎,《明史》有传。明代后《九华山志》和府县志大都有无垢传。明代杉山名僧还有一些,如民国《石埭县志汇编》卷五书目有:《大海藏》,明杉山净修和尚著,二卷一册,清初刊本。提要云:“净修和尚以不识字人说不识字话,实从苦律中参得者。此编亦棒亦喝,亦诗章,亦法语,真是宗门种草也。”由此提要知,净修是一个不识字和尚,而编成这一禅颂体著作,在清初就有刊本,可见甚有影响。其人世次当在明末。今存杉山碑刻有《杉山广持和尚浮屠碑记》一方,其碑文开头历数杉山名僧大德至明代,在天童、无垢之间提到普林,当然也是名僧,可惜目前其生平事迹未能查出。《贡溪彭氏宗谱》收载的清顺治四年《杉山执照》还提到万历间杉山中寺僧人海珠、海岳等。明末也是杉山繁盛期,刘城《别杉山蒙公》有句云“眉公记壁憨公句”11,眉公即著名文士陈继儒,憨公即憨山,他们都游历至此,留有壁记和诗章。
清杉山佛教史迹留存于地志、时人诗文及今存杉山碑刻、《贡溪彭氏宗谱》中较多。清初杉山名僧是广持和尚,据碑记,广持是无垢弟子,年长德重,为僧俗所共崇重。碑文作于康熙五年,此年广持圆寂。雍正间有梵华和尚,雍正十二年圆寂,章永祚为撰碑文,谓其“与大为辈胼胝躬耕,创兰若数重,徒众十数人,课习其中”。此碑今存。其后为梵华弟子大为和尚。“大为本贡溪彭氏子,少最聪慧,不染尘缘,居杉山老寺,究明正法眼藏,悉皆了悟。以其空明真性,博览群书,随时触物,发为诗歌”12,有《山居诗集》一册,乾隆十年刻本。大为乾隆三年圆寂,姚兰为撰碑文,此碑今存。广持、梵华、大为三碑皆著录于民国《石埭备志汇编》卷四金石志。今存墓塔碑文还有《杉山妙颜大禅师塔铭》,为嘉庆二十二年撰立。见于无垢塔碑上还有清康熙五十二年重刻、乾隆九年重建的的僧人名字若干。光绪《贵池县志》卷四十方外还载录了一位先是居士后出家的普传和尚。普传,贵池人,字继灯居士,“年四十剃发杉山,依其师刺血写经数年。通慧佛坐庵因泉涸僧不能居,庵几废,招传住锡,传杖指泉流。后不知所终”。《贵池县志》载此僧在清代,具体时期不明。《贡溪彭氏宗谱》收载的碑文、契约记载了一些僧人的名字。康熙三十年《杉山碑文》立碑者有住持退慧名字,碑文还记载了因盗卖林木而被驱逐的湛简、通森二僧。康熙三十九年《施约》有庵主竺叟的名字。咸丰元年《杉山议约》立约者有“住持僧心道、惟来、宗建、灵益、惟举、恒忻”,据议约文,心道当是全山总住持,以下为各庵寺住持,如说:“中庵僧了云者逃出在外”,由贵池来的僧人“法名宗建来继”,知宗建是中庵主持。明清之交的刘城有诗《游杉山别蒙公》,康熙间《杏花村志》有杉山僧元柏,此时吴铭道还有诗寄杉山僧中洲上人,这些僧人当时应都有一定知名度,可惜无更多文献留存13。
杉山道场兴废不一,明代后规模日大,但也经过多次起伏,其寺田山场福庆时有86亩余,及至万历时无垢垦辟50余亩,康熙六年任石埭知县的姚六康在他主纂的《石埭县志》卷三记载的田地亩数与此相同,他还特地划拨了“香灯田五亩四分八厘”。杉山寺田地和山场在明福庆时是彭氏所施,以后彭氏还有施舍,但因历年久远,管理不善,施主和山寺常常发生一些纠纷,《贡溪彭氏宗谱》就收载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献。杉山地处偏僻,香火和平时的化缘可能所得有限,维持其生存发展,主要应是耕种,因此田地是杉山佛教生存的基础。到底山寺所占有的田地和山场多少,不太容易弄得清楚,据雍正年间《梵华和尚塔碑》,谓“有田百顷”,“饭田数十亩”,可能是杉山鼎盛时期的土地数量。杉山寺和庵有多少,明代资料未见庵名,清代多见,梵华和尚塔碑有“两寺十庵”之说,在之前的《广持和尚浮屠碑记》列出了两寺十庵名目:镇国寺、囗囗囗、中庵、莲公庵、观音地藏庵、庆云庵、天台庵、古圣庵、菖蒲庵、弥陀庵、聚龙庵。在其它文献中又见先后有中寺、外寺、老寺、祝圣寺、万松庵、圆觉庵、燕窝按、通慧佛坐庵这些名目。
康雍两朝应是杉山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咸后杉山佛教资料很少。据当地传说,杉山佛寺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到很大的破坏,是可信的,这一带清兵与太平军频繁交战,太平军也多次进驻。《贡溪彭氏宗谱》卷四十八题咏《阁起凌云》诗序云:“咸丰庚申(十年,1860),长发贼踞此度岁”。杉山离贡溪很近,太平军对佛教是敌视的,当然会遭到破坏。杉山地处偏僻,在社会不安定的年代易为武装集团盘踞,清初贵池人刘廷銮在一首题为《杉山》的诗中就写到“今年土兵起,欲借弥天释”14,意思是当地的武装团伙想在佛寺盘踞。因此,杉山的兴兴废废也与此有关。但是对太平天国的破坏也不能估计过重,在其平定后的七年石台贡溪人彭曙游杉山并赋诗,诗所反映的杉山并不萧条15,即使此时佛寺有所恢复,如果破坏太重,恐怕也不是几年能恢复的。民国初年还有一位比较有名的僧人名本僧来杉山镇国寺任住持。本僧字因悟,辽宁人,满族,在主持镇国寺时被推为安徽省佛教会常务委员,后长期任安庆迎江寺住持。据《石埭备志》卷二记载:杉山,“昔有李太白读书堂,后废。民国十年重建。”这说明民国初杉山佛寺包括其它建筑应有所恢复,杉山的败落是在以后的社会动荡年代。
注释:
①参见雍正《江南通志》卷四七、卷一七五。
②见康熙《石埭县志》卷八艺文。
③参见孙昌武等校点的《祖堂集》关于此条的校勘,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见[清]章曼卿《池上诗存》,稿本。章永祚,字锡九,号南湖,康熙二十年举人,任陕西清涧知县,雍正二年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有《南湖诗集》、《南湖文集》。
⑤汪克宽,祁门人,著名学者,人称环谷先生,明初卒。
⑥[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八《圆照本禅师传》。
⑦同上《延恩安公传》。
⑧见《峄桐诗集》卷五。
⑨[宋]曹勋《松隐集》卷十九。
⑩见[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四《九华山无垢莲公塔铭》并近人喻谦《新续高僧传》卷二十《明青阳九华山沙门释性莲传》。
11《峄桐集》卷五。
12《山居诗集》提要,民国《石埭备志汇编》卷五。
13刘城还有《蒙公藏经阁》、《蒙公赠我竹杖一》诗、《杏花村志》卷二有杉山释元柏《净林坐雨呈竺厓上人》诗、吴铭道有《寄中洲上人杉山》诗。刘城,贵池人,字伯宗,明季诸生,入复社,明亡后不仕,有《峄桐诗集》、《文集》。吴铭道,石埭人,吴应箕孙,字复古,号古雪山民,有《古雪山民诗后集》。
14见《池上诗存》。刘廷銮,刘城子,字得舆,号梅根,康熙元年恩贡,考授州同知,未赴任。著作甚多,有《唐池上诗人》、《梅根集》等。
15诗有《辛未六月······登杉山······赠懋乔方丈》长题,见《彭氏宗谱》卷一。懋乔是此时杉山住持,这是从文献查考的最后一位清代僧人,行实不详。
[1][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释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释明河.补续高僧传[M]//高僧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喻谦.新续高僧传[M]//高僧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O].续修四库全书本.
[6]雍正江南通志[O].四库全书本.
[7]万历石埭县志[O].万历刻本.
[8]康熙石埭县志[O].康熙刻本.
[9]民国石埭备志汇编[M].民国排印本.
[10]郎遂.杏花村志[O].续修四库全书本.
[11]民国贡溪彭氏宗谱[M].民国刻本.
[12]汪克宽.环谷集[O].四库全书本.
[13]吴应箕.楼山堂集[O].贵池先哲遗书本.
[14]刘城.峄桐诗集.[O]贵池先哲遗书本.
[15]吴铭道.古雪山民诗后集[O].康熙刻本.
[16]章曼卿.池上诗存[O].稿本.
AStudyofShanshan BuddhismHistoryin Chizhou
TangHuaquan
(Chinese Department,Anhui Ui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
The Buddhism temples are set up in Shitai county Anhui in Tang Dynasty,and Buddhism quite thrives in Song Dynasty.Up to now there have existed Buddhism temples and Buddhist pagodas and tombs and gravestones.Wit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great attention are paid to Shanshan Buddhism history.The paper makes a probe into Buddhism history through existing literature,relics and draws an outline of development of Buddhismhistoryand provides reference totourismdevelopment.
Shanshan,BuddhismHistory;Culture History;TourismDevelopment
B929
A
1674-1102(2010)01-0049-04
2009-09-27
汤华泉(1944—),男,安徽贵池人,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献。
[责任编辑:韩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