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地方高校在市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2010-04-04 08:47毛文杰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1期
关键词:市县体系区域

毛文杰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区域创新体系是在区域层次上集聚和整合各类创新要素所构成的社会化网络。这里的“区域”是指地理上彼此相邻、经济上紧密相关、文化上兼容相通的地域。“创新要素”既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要素,也包括创新活动所需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创新资源要素,如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金、装备等,还包括创新环境要素,如法律、政策、管理、文化、道德、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是促使以上这些要素在区域内形成有机互动的网络化联系和制度安排。区域创新体系包括跨省市域、省市域、跨市县域、市县域四级体系。市县域是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最小范围,因为市县在我国是最基层的一级完整政权机构设置,在这个范围仍然拥有相对完备的创新要素。市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尤其是市县属高校在市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对于构建和完善市县区域创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时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各地方兴未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落实协调、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新抓手。但在市县这一级区域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区域创新资源本地化利用程度低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金、装备等创新资源要素实现了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范围自由流动,在某一市县区域内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均可以畅行无阻地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与本区域外的名校老校、大院大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或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生产管理模式和技术,使得本区域内的创新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通过市场手段大量而有效地转化为本地经济优势,市场要素之间空间的邻近性未能达成真正理想的产学研一体化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市县区域内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师资研究力量普遍与本区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大部分科研机构也游离于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之外。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则是因为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商品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一项完整的科研成果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样机试验—中试开发—工程试制—商品化”六个阶段,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而且需要承担失败风险。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技术发明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动力,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不完全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和条件;在现行体制下的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及风险保障,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很低,大部分成果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或技术半成品阶段,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以追求短时间的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因此也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加之由于政府的缺位和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导致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分离的状况尚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基于以上原因,区域创新资源集中与本地化利用程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创新资源优势无法完全转化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二)区域内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对一个市县区域来说,最具有创新动力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但由于中小企业空间拓展和资金来源有限,产业形态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薄弱,信息化程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多,因此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无核心竞争力,难以做大做强。

(三)市县政府整合创新资源能力亟待提高

根据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市县区域内绝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这些创新主体隶属于国家或省部级管辖,管理权限大多不在市县级地方政府,因此直接服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资源相对较少。创新主体隶属关系的复杂性客观上加大了市县党委、政府对创新资源的调控、整合、利用难度,区域创新管理体系与新时期客观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加强地方党委、政府对区域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形成符合区域创新要求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成为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四)科技中介组织稀缺且发挥作用有限

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它是官、产、学、研之间的重要节点。科技中介服务的缺乏致使市县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沟通不畅,区域内资源流动、资源配置受阻。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情报和信息,包括运行情况、人才状况、资金需求、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等,市县政府部门不能及时知晓;市县政府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不能及时获取,资源的流动受到极大的阻碍。

二、市县属高校在市县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的独特作用

以办学水平及国家要求和支持力度为标准,我国现有的2 000多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体可以分为5个层次,即国家重点建设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国家重点建设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内一流大学、省(市、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支持的高等院校、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市县属高校是指主要由一个地级市(州、县)出资兴办的高校,属于我国地方高校的一种特殊类型,处在全国高校体系中第四、第五层次。此类高校多数由地级市财政拨款,少数由省级或县级财政拨款。市县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本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服务。市县属高校因其与所在市县区域空间的邻近性、功能的叠加性、服务的自觉性,可以有效克服前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

(一)市县属高校因其地理邻近性而成为市县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知识源

传统空间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空间的位置始终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经济主体会从与同行、顾客、竞争对手的邻近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中受益。创新经济学也认为,由于知识的根植性和默会性、区域发展要素的本地依赖以及区域创新本身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和地方化特征,地理邻近性在区域创新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工业区的建设中具有积极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由资本、劳动和技术推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的过程,而且必然受到时代背景和区域条件的制约和塑造。区域创新是创新在区域层次上的体现,其最本质的含义在于一个区域是否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知识流动和创造的制度体系,是否形成了一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距离知识源更近的企业、机构和组织,比那些远的有更好的创新绩效,这是因为距离知识源近,相似的语言、规范和习惯、态度、价值、预期产生了相互的信任,从而使重要的、隐性的、所有人共有的知识得以流动,给学习和创新带来便利。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各地区都有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崛起,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也会不断升级,社会对适应新产业、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地方高校尤其是市县属高校可充分利用自己与市县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天然的近距离的“亲情”关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密切联系,主动走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紧紧围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参与地方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重大活动,在市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担当起重要知识源的角色。

(二)市县属高校因其功能叠加性而在市县区域内发挥出强大的技术创新模范作用

从区域创新视角来看,不同的理论对创新主导力量的认识有所差异。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创新系统是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与政府部门等诸多参与者共同构成的,企业是其中的核心单元;三角模型理论认为,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是生产和应用的关键,其中的主导力量是政府;三重螺旋模型理论认为,高校、企业和政府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本要素,而三者的叠加才是区域创新的核心。高校在知识经济中的新角色是三重螺旋模型的理论核心之一,该理论对学术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认为学术的第一次革命要求高校不仅承担传统的“教育”角色,还要参与“研究”工作;第二次革命要求高校进一步承担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即同时承担教育、研究和创业的重任。相关研究表明,如今高校的角色正发生着重大转变,开始突破传统界限,更多地融合于邻近区域的开发之中,高校的功能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和“研究”功能,而更多地考虑其第三种功能——与区域的紧密联系,即围绕着社区服务、区域开发、区域创新而展开高校与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尤其是市县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叠加功能,全方位地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逐渐由地方社会的边缘走向地方社会的中心,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也包括人文科学与管理领域的成果)得到转化并且成功实现商业化,在区域内发挥强大的技术创新模范作用。

(三)市县属高校因其服务自觉性而成为市县区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市县属高校行政关系一般从属于市县政府,办学经费主要靠市县政府拨付,这在客观上为市县政府整合利用区域内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便利。而从主观上讲,市县属高校主动服务地方具有最强的内在动力。从扩充资源、改善条件方面看,位于大城市的部省重点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高校,可以从省和国家得到较多的教学经费和研究经费,但市县属高校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所限,所获经费无法与省和国家重点高校匹敌,对他们而言,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自己“找米下锅”,通过主动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奉献社会,尤其是通过主动服务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和地方中小企业,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才能赢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对位于大城市的重点高校来说,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社会服务主要是解决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对市县属高校来说,则主要是解决能否生存的问题。市县属高校只有不断根据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联度,真正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成为地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地方企业的高度信任,在合作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发挥市县属高校在市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的途径

如何发挥市县属高校在市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是指市县政府在构建市县域创新体系过程中,有意识地牵头组织,让市县属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以自愿的原则自由协商,双向选择,打通市县属高校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进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渠道。市县属高校集聚了所在市县一大批高端人才,是地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蓄水池”。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桥梁作用,可以强化市县属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技术成果、研发平台等为技术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8年广东省政府率先启动了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对加强区域内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明显效益。虽然广东省的做法并不仅限于市县属高校,但鉴于前述市县属高校的独特属性,市县属高校无疑是下一步各地普遍开展符合地区企业需要、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最理想也是最主要的对象。

(二)组建市县属高校企业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是专门帮助企业家特别是技术领域的企业家组建新公司而设计的创新系统。市县属高校校内科技资源相对富集,但与社会和市场接轨困难。为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竞争,市县属高校可以通过组建企业孵化器方式,实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移。由市县属高校自建企业孵化器,可以为大量的校内应用型、课题型科研项目提供全面孵化,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如市场开拓、企业管理、财务、法律、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计划、争取资金支持等。市县属高校入孵项目在孵化过程中,孵化器将其逐步培养成准公司,准公司仍在孵化器中运行,当其具备独立经营企业的条件时,则进入了孵化企业期,孵化器由专人负责或协助企业办理租赁房屋、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一系列开办手续,成立独立企业。与此同时,孵化器根据企业的未来成长情况,经过慎重筛选,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给予配套创业投资。这样,孵化器可以深层介入公司的投融资、运营管理诊断、申请项目和辅助开拓市场等工作。

(三)设立市县属高校科技园区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硅谷”。由于“硅谷”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都竞相创立大学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尽管形式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科技园区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结合的产物,是集科、工、贸为一体,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模式。实践证明,大学科技园区不但促进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缩短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因此,有条件的市县属高校都要积极创办科技园区,以高科技为中介,联合社会各界,在促使市县属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同时,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坚实基础、能从事高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形成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协调运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四)构建市县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08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我国产学研结合实践和探索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组织形态,是政府各部门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国内产学研结合实践,借鉴国外经验而形成的结果。在市县区域范围内,组建这样一个实质性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通过联盟这种有效形式,可以把活跃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市县属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并引导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方向与区域战略利益相结合。市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创建,不仅有利于集成区域内产学研各方优势,针对地方重点产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技术瓶颈,实现共性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运用,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区域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市县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方式的转变,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实施机制。在新的形势下,市县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必须符合WTO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市县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引导得当,更能体现地方重点产业长远发展的利益,符合地方经济社会战略目标,可以成为市县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认识市县属高校在市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市县属高校尽快融入市县区域创新体系之中,努力实现市县区域内经科教、产学研持续、协调、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祖琦,孙晋芳.国外高校与区域的联动发展[J].城市问题,2009(1):82-85.

[2]邱宣.从地理邻近性看“深港创新圈”建设[J].人民论坛,2009(21):70-72.

[3]余耀森.区域独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9(2):143-144.

猜你喜欢
市县体系区域
分割区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
市县动态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市县动态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