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忆兰 彭桂平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其洁净度高,无菌要求严格,因此必须配备高素质的护理人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内涵在不断扩大,人员的更新和充实导致护理人员的年轻化[1]。本文将对青年护士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策加以探讨。
1.1 工作主动性差 青年护士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自我意识强,以我为中心者大有人在,没有彻底转换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工作缺主动导致患者投诉。
1.2 专业知识不扎实,操作不熟练 青年护士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临床上遇到问题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不全面,技术操作不够熟练。
1.3 工作应变能力差,严重影响护理质量 缺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力,表现为对科内设备的使用,故障的排除以及心肺复苏的程序与方法未完全掌握,不熟悉急救药品的作用与用法,对危重病人观察不到位,吸痰不彻底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及窒息,管道固定不牢,翻身致深静脉置管脱出,引流管脱出。
1.4 工作条理性差 新护理单独值班遇到患者较多时,工作无条理,无计划,心中无数,顾此失彼,忙乱无序。
1.5 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理压力大 青年护士由于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人际关系不协调,踏入工作岗位后,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同事,人际关系产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不能适应从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心理压力大,同时由于频繁的昼夜倒班,生活节律紊乱,加上新护士比较年轻,爱动贪玩,导致夜间精神疲惫,工作分心而出现护理缺陷。
2.1 注重应急应变能力的培养 组织青年护士认真学习应急风险预案,让其熟悉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方法,并对各种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进行模拟场景训练,加深印象。护士长在护士试用期严格考核,在其熟悉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性能,抢救药品作用及用法后,方能单独值班。
2.2 制定青年护士培训计划(五年制),加强晨间提问,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基础操作培训 护士长根据科室特点制定系统的业务培训计划。首先抓好基础操作训练,如:吸氧,吸痰,输血,导尿等;其次强化专科技术培训,如:心电监护仪,微量泵,抢救演习,待青年护士具备独立操作能力时方能上岗,同时利用业务讲座,业务查房,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强化理论学习,并定期考试,逐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2.3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首先护士长排班时注意新老护士合理搭配,以便遇到特殊情况互相配合。其次根据不同护龄,安排不同的班次和工作任务,如有危重患者或患者较多时,可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以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
2.4 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 良好的慎独修养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将护理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手术室的工作环境是特殊的,护士具有很高的个人自由度,其护理行为大部分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的[2]。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的工作缺乏来自外界或患者家属的有效干预和监督。手术室护理包括许多内容,如皮肤护理、无菌技术操作、穿刺注射、输液输血等,均需要护士完成,如没有良好的慎独修养,草草了事,不容易被发现,却留下工作隐患,同样,无菌技术操作及空气消毒不严格也会导致患者有感染的危险。手术室的患者危重见多,抢救任务重,工作量大,夜班频繁且忙碌,护士承受着很大的身心压力,易产生紧张、焦虑及厌烦心理,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久之可能产生懈怠心理,认为手术室工作不与患者家属接触,患者又处于麻醉状态,不会提出什么意见,但这种心态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必须重视培养护士的慎独意识。具有良好的慎独修养有利于将护理工作做到“精、细、到位”。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有许多弹性工作做与不做完全取决于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良好的慎独修养。如器械护士穿无菌手术衣碰到有菌区而不更换,再如,手术室内温度过高,术者出汗而污染切口,导致不良反应,护理工作到位就可避免这些隐患。良好的慎独修养既使患者受益,又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减少护理差错,弥补护理缺陷。
手术室护士的慎独修养对于提高手术室护士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手术室护士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自觉地培养慎独修养,把慎独精神贯穿于临床工作中,做无影灯下患者健康生命的守护神。
2.5 注重人性化管理,提高其心理素质 青年护士上岗后,护士长要以关心、提醒、疏导、帮助、鼓励、理解为主导,主动找青年护士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和需求,根据不同的特点给予帮助和指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根据每个新员不同特点为其配备适合的带教指导老师,使其能合理安排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渡过工作适应期,通过学习优秀护士的先进事例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训练自我调节能力,正确面对压力与竞争,成功与挫折,使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1]王立娟,李海霞.护理差错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4,10(3):258-259.
[2]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