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华,梁 星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试论英汉称谓禁忌的文化差异
王宗华,梁 星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言语禁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称谓禁忌是言语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称谓禁忌。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的称谓禁忌对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英汉称谓禁忌的不同及其内涵的文化差异。
称谓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言语禁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言语禁忌是指不宜谈论或提及、不宜书写的特殊的言语。可见,称谓禁忌是言语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言语交流过程中不能或不宜提及或谈论的称谓。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称谓禁忌。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的言语禁忌对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对方是语言交际的开始,如何称呼对方是言语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称谓禁忌。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姓名称谓禁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历来重视宗法血缘关系,有着尊宗敬祖的传统道德习俗,自古避讳制度盛行,有国讳、官讳、家讳、圣讳、恶人讳五种。不仅下级和晚辈姓名中不能使用与国君、上级官员、父辈和祖先、圣人等相同、同音或谐音的字;就连文章中也不得出现。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提到的“人风”,其实就是“民风”,就是避讳李世民的“民”字。宋朝有个州官叫田登,自讳其名,把“放灯”改为“放火”;元宵灯节书榜文曰:“本州依例放火三天。”这就是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西汉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用“同”字来代替“谈”字,原因就在于其父名“谈”。
如今,人们自然不必再避帝王名讳,也无须严格地遵从古训避长辈名讳。然而,避讳制度是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习俗和社会道德规范,其社会影响至今存在。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下级直呼上级、晚辈直呼长辈仍然被视为是极不礼貌和缺乏教养的行为,而人们以“老/小+姓氏”相称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如老张、小王等。
与中国相比,英美国家就没有如此多的禁忌。由于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平等”、“自由”、“自主”与 “独立”是其关注的焦点。在美国,“有许多城市、街道、地名等用著名总统Washington,Lincoln,Jefferson命名,而美国各著名大学也常以赞助人的名字命名,如‘Harvard’,‘Stanford’等。因而英语中有 ‘name after…’(以……命名)这一短语”[1]。在西方,人们喜欢用长辈名字为孩子取名,晚辈与长辈同名的现象十分普遍;英美人也常以名人、总统或国家英雄的名字给自己孩子取名,这样做并不会引起麻烦,相反会引以为豪。于是,社会上就会有无数个叫华盛顿、林肯、戴安娜、查尔斯等的人。一般而言,在英美社会中,以姓相称的情况是不多见的,主要发生在主人对仆人、上司对下属、教练对球员、军官对士兵、狱吏对囚犯、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称呼上;而以名相称是英美国家姓名称谓中最为普遍的做法。长幼之间、上下级之间、高校里的师生之间等等都可以直呼其名。这样做并不显得唐突不礼貌,反而是彼此平等、熟悉和关系密切的体现;同时,它还是英美人结交朋友、拓展社交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在某些场合也有例外。“对公司或单位的上司,除非已经形成了使用首名的习惯,以不称首名为好。对自己的商业客户或委托人除非他们本人要求,也不易称呼他们的教名。对于诸如外交家、州长、教授等级别较高的人士也要避免以名相称。对为你提供服务而又不是你的个人朋友的自由职业者如医生、律师等人也不宜使用教名”[2]。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长幼有序、上下有别、官本位思想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比较深远。如今,以“姓氏+职务”的称谓方式在中国比较流行,如李局长、王主任、赵经理、张科长、周校长等等十分普遍。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在以职务相称时,人们一般不以副职称呼对方。如一位姓周的副局长,在社交中人们往往称“周局长”或“周局”而不是“周副局长”,否则,就显得不够礼貌。在高校里,人们一般也不称某某教师为讲师或助教,而以某某老师相称,如张老师、胡老师等。至于一些校园里出现的诸如 “Teacher Wang”(王老师)、“Teacher Li”(李老师)等是不符合英语规范的,应及时改正为“Mr./ Mrs./Ms.+Wang/Li”。
在英美社会,也有一些头衔可以用做称谓语,多见于对皇族、政府官员、军界、宗教界、法律界等人士的称呼,如伊丽莎白女皇、克林顿总统、怀特神父、巴顿将军等。但有些汉语里常用的“姓氏+职务”的称谓,英语里却不用,如刘经理,在英语里却不说“Manager Liu”,而直接称“Manager”或“Mr./Mrs./Ms. +Liu”即可。在学术界,对于那些有高级职称或学衔的人士来说,一般要以职称或学衔相称,多以“Prof./Dr.+姓氏”的称谓方式,而不再以先生或女士相称,否则就有故意贬低对方之嫌,易引起对方反感。对那些还没有取得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老师来说,则以“Mr./Mrs./Ms.+姓氏”相称,但千万不能以某某老师相称,否则,就违反了英语国家的称谓习俗,引起不必要的交际尴尬。
古今中外职业类别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由于不同职业对社会的影响不同,职业就象人一样常被视为具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些职业被看做比较优越,而有些则被视为社会地位低微,于是就出现了职业歧视的现象,如补鞋匠、剃头匠、扫大街的等都是具有歧视性的职业称谓。这些歧视性的职业称谓是跨文化交际的禁忌,应竭力避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社会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而更多地是看做一种社会分工。在中国,人们一般不再用歧视性称谓称呼以上职业,而分别代之以师傅、理发师、环卫工人等更显文明、礼貌的称谓语。
英美国家同样存在职业称谓禁忌。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习惯于将那些比较辛苦、地位低微的职业赋予更加好听的名称。于是,“垃圾工人”(garbage collector/garbageman/dustman)被称为“环境工程师”(sanitation engineer)、“刷盘子的”(dish-washer)被称为 “餐具维护者”(utensil maintenance man)、“园林工人”(gardenman)被称为 “建筑师”(landscape engineer/architect)等。在这方面,中西方大同小异。
种族称谓禁忌的存在主要是因为种族偏见或种族歧视的原因。总体而言,新中国不存在种族歧视问题。但是在历史上,由于汉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其统治者曾经称少数民族为“蛮”、“夷”等;那些不称职的医生往往被称为“蒙古大夫”,这显然具有贬低少数民族的意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旧的民族压迫政策被废除,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性的称谓也逐渐消失。在对待外国人方面,也有过贬称或歧视的称谓,如有人将外国人称作“洋人”、“鬼子”、“洋鬼子”等。
在英语国家,“表示种族歧视的禁忌语主要指美国英语中对黑人的诅咒或侮辱性语言,如Nigge或Niggra是带有强烈的侮辱性色彩的完全禁忌语,Negro是带有轻蔑性的半禁忌语”[3]。“在美国,不仅黑人有蔑称,某些其他国家和种族的人也有蔑称。如把意大利人叫做dagos,把犹太人叫做kikes,把波兰人叫做polacks,把中国人叫做chinks,把日本人叫做japs等”[4]。 这些带有诬蔑性的称谓,反映了部分美国白人具有强烈的种族偏见,应属禁忌语或半禁忌语,在跨文化交际中都应该加以避免。
性别称谓禁忌源于性别歧视,主要是指那些轻视妇女的语言。性别歧视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汉语里,如家里的、烧饭的、母夜叉、母老虎、野鸡、贱人、婊子等歧视性性别称谓明显带有贬低、轻蔑或侮辱妇女的色彩。
英语里有一些动物的名字常常被用来指称某些妇女,如bat(贱妇、妓女)、dog(妓女、没有成就的女人)、cat (长舌妇、 恶妇、 包藏祸心的女人)、chicken(见面熟的女人)、hen(爱管闲事或嘴碎的中年妇女)、cow(子女多的女人、肥胖而不整洁的女人、妓女)、mutton(荡妇、妓女、老来俏)、hag(爱做坏事的老丑妇)等等[2]。 这些性别歧视性称谓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禁忌,应该引起交际者的重视。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禁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二者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中国与英美国家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要素所形成的不同文化决定的,是文化差异的体现;同时,二者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了解和掌握英汉称谓语禁忌及其所依附的深层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地、自如地运用所学语言,[5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因违反称谓禁忌给跨文化交流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孙芳琴.中西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80-83.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陈俊森,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61.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31.
[5]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1-43.
[责任编辑:余义兵
G04
A
1674-1102(2010)04-0084-03
2009-09-2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7sk215)。
王宗华(1973—),男,安徽五河县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外事管理与外语教学工作;梁星(1956—),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副编审,从事对外交流工作与跨文化交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