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成语文化透析

2010-04-04 06:53蔡廷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诗经君子成语

蔡廷伟

(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被认为是上古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

从《诗经》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据朱瑞玟编著的《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之多。源出《诗经》的成语,渗透着先民们的生活、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诗经》基本上是周代社会的诗歌创作,它所体现的是周人的文化精神。作为“活化石”和“全息元”的《诗经》成语,自然浓缩了周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征。而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

一、《诗经》成语所反映的汉语审美文化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诗经》把四言诗的体式固定下来,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的五言、七言诗以及六朝骈文(又称“四六文”)都是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诗经》四言诗具有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汉书·食货志》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诗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说明“诗三百”在当时已经过大师整理,都配有“雅乐”,可以合乐歌唱。四言诗声调丰富和谐,琅琅上口,常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语音修辞手段,体现出汉语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就为成语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如“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信誓旦旦”、“转辗反侧”等,后来都成为成语。

《诗经》四言诗语言简洁生动,大量使用比喻、类比、象征、借代等修辞手法,具有形象性和意合性,体现悟性思维文化的特征。许多经典的句子把一个完整的概念思想压缩在一个四字格形式中,使其成为高度融合的整体,精练、形象、精辟,遂成为成语。如“螓首蛾眉”,表层的意象是蝉的前额和蛾子的眉须,深层的语义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前额像蝉首一样宽宽的,双眉像蛾须一样又弯又长。两个比喻构成的成语十分形象而传神。

《诗经》成语生动体现了汉语表意的丰富性和寓意性,诸如“风雨飘摇”、“鹊巢鸠居”、“巧舌如簧”、“他山之石”、“茹柔吐刚”、“投桃报李”、“执柯作伐”等等,如果没有“悟性”,不能通过表象看寓意,不能了解其文化内涵,就会不知所云,曲解其意。

综上所述,从《诗经》中产生成语可谓顺理成章,许多鲜活的成语直接取自《诗经》原句,一字不变流传至今。如《诗经·小雅·小旻》中有一段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来都成为成语。

可以说,《诗经》成语奠定了“四字格”的基本形式,体现出汉语绝无仅有的结构和表述方式上鲜明的民族语言文化特色。汉语审美把“四字格”作为文字美的一种重要表现,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最具有汉语和汉文化的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1]。

二、《诗经》成语中的农耕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诗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结晶。《诗经》成语中常涉及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多含农村物象、民俗风情,是周代农耕文化的折射,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情韵。“不稂不莠”、“旱魃为虐”、“南箕北斗”、“桑中之约”、“刍荛之见”等成语都与农事、农具、农村和农夫有关。

成语“千仓万库”出自《小雅·莆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中国农业发展始于商周时代,正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当时已种植黍、稷、稻、麦、菽、麻等各种谷物,有“五谷”、“六谷”、“九谷”和“百谷”多种说法。成语“时和岁丰”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上古时代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木石铜器农具的使用和粟、稷等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也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

成语“故宫禾黍”出自《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农作物被直接用作比兴,后人多有引用,形成“黍离”诗歌意象。

与农耕文化直接相关的是“天文地理”。随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水利等知识和技术相应产生和发展。《白虎通》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古代天文地理知识在《诗经》成语中有多处表现。

成语“南箕北斗”中的“南箕”指二十八宿中的南箕四星,“北斗”指二十八宿中的北斗六星。成语“三星在户”中的“三星”指二十八宿中的心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更好地认识星空,观察天象和日月星的运行,把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二十八宿形成于商代,到西周时才确定下来。二十八宿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创举。

成语“暴虎冯河”、“泾渭分明”都反映了黄河流域特定的地理文化。先秦时“河”一般专指黄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传说古时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浊,两河在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诗经》时代的文明主要是黄河流域的文明,《诗经》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

《诗经》是植根于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造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农耕文化培养了古人安土重迁、安分守己、中正平和的文化品格,“形成了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2]109,“滋养了尚古意味和静观情趣”[2]109,积淀了中国式的人生智慧和生存哲学。反映周人农耕文化心态的《诗经》成语有“遵时养晦”、“持盈保泰”、“率由旧章”、“深厉浅揭”、“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左右采获”等。“遵时养晦”、“深厉浅揭”等成语反映了古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冷静机智、审时度势的人生智慧。“持盈保泰”、“率由旧章”则反映了农耕文化中安于现状、不尚冒险、保平守旧的心态。

三、《诗经》成语中的礼乐文化

《诗经》在周代社会不仅是一部文学总集,而且是周代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的艺术表现,是贵族子弟的教科书,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周代贵族的“君子”美德、周代社会的礼乐精神和宗法制度等,都在《诗经》中有所表现,也浓缩在《诗经》成语中。

(一)君子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底蕴深厚,君子是人们特别崇尚的楷模。人们将人的一切美好愿望赋予君子这一文化形象。君子绝不排斥哪一阶级、阶层,无论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有可能达到君子的高度。《诗经》中赞美的君子主要包括有德的君王、贵族和士大夫。对君子美德的颂扬具有树立典范的意义。

成语“小心翼翼”、“明哲保身”、“不畏强御”、“夙夜不懈”、“穆如清风”均出自《大雅·烝民》,这首诗是颂扬君子——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的。“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赞美仲山甫相貌和善有威仪,办事谨慎守法则;“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称道他聪明而富有智慧,保全节操尽职责;“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颂扬他不欺软怕硬,不欺侮弱势群体,不畏强权恶势力;“夙夜不懈”赞扬他白天黑夜不懈怠,很勤奋,忠于国君;“穆如清风”歌颂仲山甫的美德就如和美的清风一样化育着万民。

成语“兢兢业业”出自《大雅·召旻》:“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这位士大夫虽然位卑权微,但是忧国忧民,关心朝政,斥责奸倭,表示要忠于国事,兢兢业业。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临深履薄”四个成语出自《小雅·小旻》,表现士大夫忧心忡忡,临深履薄地为国事操心,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类成语还有“出口成章”、“允文允武”、“黾勉从事”、“干城之将”、“忧心忡忡”、“忧心如焚”、“赫赫有名”、“声闻九皋”、“高山仰止”、“高山景行”、“耳提面令”、“谆谆告诫”、“必恭必敬”等。

有对关心朝政、忠诚勤奋、执着追求的道德品质的赞美,就有对不道德品质的抨击,也有对失德君王的讽谏。如《诗经》成语“鬼蜮伎俩”、“二三其德”、“欺人太甚”、“各自为政”、“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教猱升木”、“充耳不闻”、“不分皂白”、“不可救药”等。“教猱升木”出自《小雅·角弓》,全诗劝诫君子应亲骨肉而远佞人,“勿教猱升木”,即不要再教猴子爬树,助纣为虐。这首诗较典型地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讽谏精神。

(二)身份地位和道德品质象征的玉文化

玉在古代文化中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儒家经典中多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玉是《诗经》创作中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意象。《诗经》中提到的玉和玉制成的各种佩饰有几十种,如瑳、玭、珩、琇、珌、瓒、珈、瑰、琮、环、琚、琼、瑶、玖、琛、璲、圭、璧等等。

成语“切磋琢磨”出自《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中赞美有德的君子气质有如经过切磋琢磨的象牙和美玉,还描写他穿戴“充耳琇莹”,歌颂他的性格品质“如圭如璧”。玉文化在这首诗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成语“如花似玉”最早是赞美男子的,出自《魏风·汾沮洳》。全诗赞美一位自食其力、辛勤劳动的男子,“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用鲜花和玉石来比喻他的美,并认为他远远超过那些贵族官员,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眼光和价值观:自食其力的贤者最美。

《诗经》中这类成语还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投瓜报玉”、“白圭之玷”(成语“白璧微瑕”、“白璧无瑕”都是由“白圭之玷”衍化而来)等。

(三)宗国情感和伦理文化

《诗经》是中国产生最早、宗国情感和伦理情味最为浓厚的一部文学作品。《诗经》的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宗族的依恋、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的关心、对朋友的忠信、对妻子的相亲相爱,这些自然都浓缩到《诗经》成语中。

前面提到的成语“故宫禾黍”,反映了古代有识之士拳拳爱国之心,颇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及“去国还乡,伤如之何”的情调。“黍离之悲”遂积淀了亡国之痛这一特定的美学内涵。

成语“载驱载驰”出自《鄘风·载迟》一诗,抒发了许穆夫人始终不渝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

成语“同仇敌忾”出自《秦风·无衣》,是下层人民在国家面临强敌压境时唱出的保家卫国的战歌,更能表现普遍民众的爱国热情,古往今来不知激励了多少爱国人士。

《诗经》中的宗国情感是和伦理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植根于故土,情深于亲人,升华为爱国,从而使《诗经》处处充溢着伦理亲情,充盈着中华民族的博爱精神。

“哀哀父母”、“昊天罔极”均出自《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寄寓着至高无上的父母之爱。

“鹡鸰在原”、“兄弟阋墙”、“琴瑟之好”均出自《小雅·常棣》,前两条抒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手足之情,后一条反映夫妻和谐,爱情温馨。成语“如埙如篪”、“黾勉同心”则表现一种更广泛的和谐配合。

四、“蒹葭”时代的婚恋文化

《诗经》305篇中,抒写男女相思相恋和婚姻生活的诗篇将近60首,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从《诗经》婚恋诗中产生的大量成语生动地反映出古代社会人们的婚恋观和婚恋状况。

《秦风·蒹葭》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的意象之中进行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凄凉,创造出一个扑朔迷离、凄清伤感的艺术境界,在那个“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面里,蕴含着无穷无尽、难以言传的中国文化情韵,古往今来不知打动过多少读者。琼瑶小说《在水一方》曾经风靡一时,古老的恋歌传唱至今,“秋水伊人”已经成为美的成语、美的意境。

成语“君子好逑”、“梦寐以求”、“辗转反侧”、“左右采获”均出自《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君子追求的对象是“窈窕淑女”,但并不容易,于是朝思暮想,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于是千方百计,用琴瑟、钟鼓取悦心上人。朴实地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执着和纯真。

“一日三秋”出自《王风·采葛》。因为相恋之深,主人公竟然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受。话语虽然简单,却十分传神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相思、刻骨铭心的的款款深情。

“之死靡他”充分体现出古代青年男女争取婚恋自由的思想和忠贞不渝的爱情美德。“人言可畏”一方面反映了追求自由恋爱的女子那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另一方面折射出当时“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支配作用。

“执柯作伐”出自《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柯”指斧柄。拿斧子砍木头做新的斧柄,意谓求得同类,比喻做媒。表明在当时的婚姻习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支配婚姻大事,媒人在封建婚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明媒正娶”遂成为传统婚姻仪式。

成语“载笑载言”、“信誓旦旦”、“二三其德”、“白头偕老”、“夙兴夜寐”均出自《卫风·氓》,这首诗全方位地展示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婚姻生活。女主人善良,勤劳,贤惠,没日没夜地操劳家务,希望能与丈夫“白头偕老”。男主人公“氓”貌似忠厚,开始“信誓旦旦”,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婚后却“二三其德”,负心,虐待以至最后抛弃了女主人公。《氓》肯定善良、勤劳、纯洁、忠贞的爱情观,斥责虚伪、负心、不道德的婚姻。

成语“逃之夭夭”、“宜室宜家”出自《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一首婚礼赞美诗,用桃花鲜艳比喻新娘的貌美,用桃子的肥大、树叶茂盛来比喻给家族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隆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新嫁娘的赞美并不止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后来“桃之夭夭”谐音转化为成语“逃之夭夭”。

这类成语还有“惠然肯来”、“桑中之约”、“采兰赠芍”、“天作之合”、“新婚燕尔”等。

五、《诗经》成语中的祥瑞文化

祈望祥瑞平安,追求美好幸福的祥瑞意识产生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中国的祥瑞文化与农耕文化结合得最为紧密,已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诸如春种夏收,娶妻生子,乔迁之喜,升官发财,祝寿延年等等。祥瑞对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

成语“天保九如”、“寿比南山”、“日升月恒”、“如日方升”均出自《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连用了九个“如”字,祝贺福寿延绵不绝。

成语“万寿无疆”、“亿万斯年”在《诗经》中多处出现,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对君王和贵族的祝寿语。

“竹苞松茂”以松竹繁茂祈祝家门兴盛。“凤鸣朝阳”以凤凰在太阳初升时鸣叫比喻稀有的吉兆。

从《诗经》成语中可以看出,古代祥瑞文化以富含的隐语暗示与象征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渗透,而这种影响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反而经过历史的积淀,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

[2]褚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诗经君子成语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拼成语
猜成语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