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0-04-04 05:06柏中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

柏中娟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 400011)

学校体育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旧的体育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主体性方面的缺失,无个性无兴趣的体育学习现象大量存在,有必要从“个性”着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个性,是指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如需要、兴趣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如性格、能力等),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体育中的个性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具有自己个人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总的体现,是人的个性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1 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物个性表现总是和其物质条件、社会实践、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的,而体育教学又与人紧张活动、竞争心理以及克服各种困难相联系.这些都在影响着从事体育活动的人的个性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组织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程度又会反过来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目的达成.学生主体个性的发展完善与否和体育教学的效果及其目的达成是相辅相成的.

1.1 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作用

1.1.1 体育教学提供个性发展的场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像在其它教学活动中那样,被固定在一张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尽情运动.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他们的个性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

1.1.2 体育教学对人个性的塑造起着长久的、稳定的作用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的机体直接参与活动,身体运动施加给身体感受器的刺激,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1]在一段时间里,在一个机体身上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使个性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就应该让每个学生根据每个的特点和条件得到适合自己特质的发展:球类、武术各显身手,不要求全责备;“速度”、“耐力”顺性而为,不要强人所难;兴趣爱好,因势利导,不要求同去异.[1]应根据学生的爱好来培养学生个性的心理特征.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通过经常参加球类运动,有助于机智、勇敢、灵活、顽强和集中精神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爱好长跑运动的学生通过长跑锻炼,有助于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1.1.3 体育的社会影响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协调一致

在学校体育中,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学到的体育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参加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使其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有良好表现,提高了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1.2 学生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2.1 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形式,有的学生非常认真,而有的学生却始终无精打采,其原因正在他们之间的兴趣不同,其结果,只会是部分人得到提高和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则停留在原来水平.如果教师强迫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练习,由于没有兴趣的情绪导致心理活动水平降低、身体运动机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很可能会出现伤害事故,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2.2 学生的性格类型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

性格可以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也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较前者来说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弱.而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却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2]因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与要求都一样,结果是前者感到“吃不饱”而后者感到“吃不消”.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会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

2 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的有关个性关系问题

2.1 关于体育发展学生个性与天性问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一方面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挖掘他们潜能的任务.

体育教学在多年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但总有一定滞后性.似乎总是被动地顺应学生的天性,而不能体现出超前的引导性.究竟学生的体育天性在那里?这是我们应当认真考虑的.在儿童时代,游戏占有了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在学生眼里,他们依然渴望户外的天空、绿地,渴望在那里尽情玩耍.学生的眼中,体育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有多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他们活跃在操场上的时候,脑子里主要想的还是“开心,好玩,放松”.那么,体育教学考虑的核心应该是身体的自然性与孩子的天性.学生的需求决定了体育市场.因此,在设立全面培养社会性目标时,切不可忘记体育教学不能使学生失去乐趣与满足感.

2.2 关于个性培养与学生特性

体育课堂上教师不喜欢调皮、对抗型的学生,有的教师想尽惩罚手段,而学生偏偏“顽固不化”,造成教师失去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的信心.我们要认可“特性”的客观必然.特性中蕴含了人之个性的充分显露.特性学生往往也有鲜明的优点,如果因势利导,就很可能成为顶尖的好学生.“独特”是体育可利用的最好条件,许多世界优秀的运动选手,都是极其有个性的人物,如马拉多纳、乔丹.

2.3 个性培养与体育的文化性问题

体育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学生教育观察中,传播“文化”责无旁贷.文化对人的个性形成具有巨大作用.任何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接受着文化的教化、规范和塑造,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人是社会的存在,也是文化的存在,反观体育教育,体质也好,技术也罢,这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但体育文化的广厚与博大,远非这二者所能包容.体育教师或体育教育者,那种简单的“体质”思想,有失偏颇,因此,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有形的外显的运动形态,还要提供丰富的内隐的体育文化形态,让学生自己去辨析,去取舍,以符合他们的个性需要.

3 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3.1 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课程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教师的不同水平,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个性化的体育教育要求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导式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多层次化要求,不仅应贯彻不同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贯彻于统一课程、课堂、学生班级乃至统一对象的教学过程.要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乃至因人制宜.

3.2 建构个性化的体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体育培养目标的桥梁,又是构成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基轴.学校体育改革需要建构新的体育课程体系.要求课程内容多样化、课程结构多样化,旨在不违背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体育课程有较灵活的结构方式,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学时间,课程和形式方面增加灵活性.有的课程教师可以讲授,有的可以开设辅导答疑课.在实践课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运动的能力,可开设运动体验课,也可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去上课.[3]

3.3 个性培养的目标方面应体现“健康个性”特征

体育是一项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健康促进性社会活动,对人的培养首要目标就是突出“健康”观念的形成.我们应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过程,获得良好的、健康的形态、机能和素质等生理因素发展.通过完善的体育教学使他们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合作与竞争的精神,承受挫折、困难与压力的能力,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力等等.还应使学生善于交往,懂得培养自信与自尊,独立性与完整性人格.[4]

3.4 个性培养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能力培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个性要靠人的活动表现出来,能力代表活动水平的高低,有能力的人才使其个性更具有现实活动价值.体育教学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否能够鼓励并指导学生独立地、科学地进行一项或多项体育运动,[5]能够有效地应用自我健康的维护和提升的目标指导下,懂得根据自身特点有独创性地养护自己,[6]甚至可以指导帮助别人共同走上科学运动健身、娱乐的生活.

学校体育在实施个性教育中,应以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改革为重点,以创造优良的体育教育环境为必要条件,从而加快个性培养的进程.体育教师应注重贴近学生生活的运动指导是必要的,同时体现出体育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饱满、健康有活力的个性化主体,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1]童杰.论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J].体育科技,1998(3).

[2]陈健.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4).

[3]陆文龙.目标激励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3).

[4]尤信招.“罗森塔尔效应”与体育教学的人文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5]屈世琼.论高校体育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袁枚.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6).

猜你喜欢
体育活动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