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中的语境认知

2010-04-04 01:33刘巧燕
城市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言语外语跨文化

刘巧燕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语言的传递和接受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并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国际英语教学界对英语的掌握有三方面的标准:语言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交际策略。也就是说,英语学习除了要提高语言能力,更必须具备较强的语境认知能力,才能懂得如何联系语境去准确理解跨文化交际中话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并根据不同的社交语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交际策略,恰当地使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语境是言语理解和表达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语境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不仅很早就引起包括逻辑学、哲学、语言学、语用学等诸多学科学者们的兴趣,而且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克莱姆士以韩礼德的语境理论为基础把语境划分为5种类型:语言语境、情景语境、交流语境、文化语境和互文语境[1]。

语境认知就是指学习者对语言环境信息知觉、判断、分析、整合和加工的过程[2]。语言交际中,对语境进行正确的认知是交际双方话语构建和理解的前提条件,也是言语者话语适当性和有效性的保证。但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学习者总是采用“汉语思想+英语词/句”的言语方式,原因是英语学习者缺失英语语境知识,对相关语言形式的语境进行错误认知的结果。下面重点从语言语境和言语外语境方面探讨语境认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机制。

一、语言语境的认知

语言语境指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表达某种特定交际内容时所使用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音强、音高语体、句法结构、话题上下文等,可分为语音语境、语法语境、词汇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语音语境指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依赖于语调、语气、语速、重音语气等语音因素。众所周知,英语是语调(intonation)语言,因此,使用不同的语调不仅可以表达诸如喜、怒、哀、乐等感情色彩,也可以表现犹豫、矛盾等心理,以及警告、威胁等言外之意[3]。比如:同是Good morning,可有“早上好”的之意,也可有“再见”之义。这可以由语调得知,用降调为问好,用升调则为告别。语法语境指句法结构对语义形成所构成的语境。语序和词际间的句法关系不同会使词组或句子意思大不相同。如red brick是名词性短语,因而词义为“红砖”,而brick red为形容词性短语,词义为“砖红色的”。词汇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指交际过程中与语言表达式相关的语言内容。在不同语境中,即使是同一个词、同一个词组、同一句话语,都会让不同的交际者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或联想。如 break up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出现语义变化,甚至互为反义的现象。

(1)Mrs.Lawrence was all broken up after her daughter’s death.(劳伦斯太太在女儿死后就一蹶不振了。)

(2)When the ground for friendship disappears, the friendship also breaks up.(友谊的根基一旦消失,友谊也将随之破灭。)

(3)Her funny story broke us up.(她那有趣的故事使我们开心)

二、言语外语境的认知

言语外语境的认知包含对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相互知识的认知。

(一)情景语境的认知

情景语境指语言交际的外部环境,它包括某一次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关系等等。交际总是在一定情景中进行,因此在解读语义时必须考虑以上语境因素。例如:句子It’s too hot to eat.蕴含了四个意义:(1)东西太热,不能吃;(2)东西太辣,不能吃;(3)天太热,不能吃;(4)吃那东西太热。哪种意义恰当?这主要取决于说话人所处的时间、地点等情景。

(二)文化语境的认知

文化语境,胡壮麟称之为最高层次的语境。早在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语言学家Sapir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4]文化语境的认知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等的知晓。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制约。美国外语专家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跨文化交际者需要习得语言,更要习得文化。要理解字里行的深层含义,理解“言外之意”,首先需要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语境认知能力,顺应和协调文化差异,使个人的语言行为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达到语言交际和社会文化之间的默契。同时,交际者还必须尽力扩大自己的文化知识视野,努力建立与交际对方相近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文化图式,并使之内在化、认知化,从而在语言使用时,可以根据交际场合的需要,激活相关的认知语境内容,使之投入使用,使交际得以顺畅和深入地进行[5]。文化语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涵,即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

1.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传统,这些都会影响语义的解读。也就是说,表示同一事物的词语在英汉语中往往有着相应不同的理解、联想和解释,下面以英汉语中动植物词汇为例加以说明:动植物词汇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如 peacock(孔雀)在中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动物,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情;但在西方它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千万不能夸一位来自西方小姐“长得像美丽的孔雀”,因为法国人视孔雀为祸鸟,英人士则认为孔雀是骄傲、炫耀和洋洋自得的象征。英语中有the young peacock (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等用法。

2.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是指由于交际双方所处的语言社区的文化差异,在一方认为是十分自然、得体的言语或行为,而另一方则不然。语言是在一定语境下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更离不开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的共识和应该遵循的会话规则。日常生活中的寒暄、问暖、称谓、恭维、道谢和答谢、禁忌、请客送礼、告别以及言语与非语言行为如何配合等等都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制约。如在称呼对方时,汉语中喜欢用“老”字表示敬意,“老张、老梁”等;而西方人忌讳“老”,视衰老为无用的表现,他们更愿意别人认为自己年轻,老年人喜欢自己被称为“senior citizens”,而忌讳“old people”。因此当你看到一个五十岁的老太太时说:“You look young”。她会开心地说:“Thank you”,而不会像中国老太太那样认为你在讽刺挖苦她,不尊敬她。

(三)常识与相互知识

1.常识指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每个人依据过去的经历、所受教育,在脑中积累下了无数知识。如old dog、old man、old star三个词组,根据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第一个“old”指的是10岁左右;第二个指的是60岁至80岁之间;第三个指的是多于几百万年。

2.相互知识就是交际双方对对方的了解,它是交际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础。例如:

A:(to passer-by)I’ve just run out of petrol.

B:Oh, there’s a garage just around the corner.

可以想象,例中B了解A汽油用完了,需要加油,因而给出了相关的建议,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主要涉及语言语境认知、言语外语境认知,语境认知是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前提,因此,英语学习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而且要有意识地注重语境认知能力的培养,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自己语言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1] 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67.

[2] 宋严侠, 杨震寰, 跨文化交际中语篇信息度的语境认知透析[J].南昌高专学报, 2008(1):72-74.

[3] 何超兰.语境制约与语义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5(1):78-80.

[4] 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1921:35.

[5] 许丽芹, 万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2):29-31.

猜你喜欢
言语外语跨文化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关于冬天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