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

2010-04-03 08:29杜晓青
关键词:关怀马克思人文

杜晓青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根本性的旨向,它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最理想社会形态;为人民谋福祉、为人类求解放,是共产党人的不懈事业。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系列著作中,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执著追求。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产物,其内容蕴涵有浓厚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概括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本文认为,这个概括无论理论层面的解读,还是实践层面的应用都体现着深厚而强烈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意蕴。

一、“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础性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础性,是从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来说的。人文关怀可以说是西方思想的传统,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就呼吁复归人性、解放人性。自此以后,“人”的问题就成为西方众多思想家研究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了这一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这一传统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立足点不是传统人本主义思想中“抽象的人”,而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纵观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终其毕生精力所做的研究其实就是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无论是其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还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都是为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寻求出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实质和精髓,就是强调要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现实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尤其是社会治理理念和措施,都必须有利于“现实的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占有、发挥和实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可以说,以“以人为本”来概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体现着我国社会发展的现时代精神的精华,又体现着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创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构成中和指导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始终具有主导地位和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显然,“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这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就把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现实的人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根本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正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础性。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不是一种单一的对人的关怀,而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人”、对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关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之所以具有这种整体性,其哲学基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理解的“人、自然、社会”这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性。

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阈中,自然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动的自在自然,而是纳入人的实践视阈的为人所认识和改造的那一部分自然,即对人来说的现实的自然。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3]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4]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承认了自然界的存在对人的存在的先在性,肯定了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存在与发展。但是,这种“自然的先在性”并不意味着人只能一味地服从自然。马克思指出,人与其他的自然产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是以本能的方式适应环境的‘生存活动’,而人类的生命活动则是以实践的方式改变世界的‘生活活动’。”[5]因此,在马克思的实践视阈中,自然的存在与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存在与发展。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虽以自然为母本,但“现实的自然”亦始终是打上了人类实践烙印的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社会历史阶段,人在实践中对自然的作用(投入)与自然对人的作用、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两者不应该作抽象的、孤立的、甚至是绝对对立的理解,人不应是征服、奴役自然的“主人”,自然也不应是被人征服和奴役的“奴隶”,这二者只能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协调发展。

同样,自然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6]也就是说,自然史和人类史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在实践中内在统一的。“社会并不在自然之外,社会不过是人与自然的本质上的统一。”[7]既然自然和社会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追求某一方面的单级发展,而要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追求二者的协调发展。

对于人与社会的统一性,马克思在其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某一历史的社会形态,并非是人的实践的外在实体、也不是某种抽象的存在,而是人的历史实践活动过程性的产物或人的历史实践活动过程性的表现和结果。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人的存在与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又促进着人的存在和发展。因此,人的存在与发展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双方都需要得到对方的认可、支持与关爱。

胡锦涛总书记在概括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里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胡锦涛总书记做了如下的解释:“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9]从这段重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们抛弃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提倡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健康发展。这种发展理念要求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时,不能追求某一方面的单级发展,更不能以牺牲他者为代价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种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整体性。

三、“统筹兼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广博性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广博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对象的广博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真正为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其人文关怀的对象不是指某一个人、也不指某一阶级,在阶级社会中是指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广博性要求社会主义的发展,应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终极目标。然而,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诸多主客观原因,在现实的中国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各个地区、各个阶层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当然,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可以被允许的。但是,如果这种差异性被无限制的扩大,必然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乃至社会的动荡,从而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提炼和概括为“统筹兼顾”。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10]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统筹兼顾”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保障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推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遵循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能够建立我国社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努力协调我国社会各方的利益需求、关注弱势群体,从根本上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切实保证我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显然,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既保证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广博性。

四、“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现实性和终极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终极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学说都渗透着对现实社会最贫苦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深切关切,渗透着对人类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人文关怀。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旨趣所在。马克思着眼于对现实资本主义的革命性改造,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的多重异化。他怀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改变现实的诉求,努力探寻并找到了实现人和社会的异化的扬弃、人对自己的实践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复归,从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建立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的高度发展阶段,就是作为消灭了阶级、国家和一切社会差别、“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从人类历史实践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指出,他所追求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关于爱的呓语”,它是可以通过现实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懈斗争和未来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来实现的。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终极性,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现实性的不断进展来达成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现实性,正体现和反映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终极性。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1]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提炼和概括为“发展”。这里的所谓“第一要义”是发展,也就是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在其内涵上的“第一个重要含义”是发展,它在表现党的执政实践上则为“第一要务”是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现实性和终极性的统一,即“通过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来实现共产主义”的体现,也是邓小平强调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展是硬道理”这一道理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中的反映和体现。无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还是在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第一要务”,都十分明确地向全世界人民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我们所党提倡和贯彻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要抓的第一大事,就是要通过积极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来朝着共产主义最终目标前进!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坚持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12]显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以说是在本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必由之路或根本保证是要推进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为消灭阶级对立、阶级差别、社会各方面的差别和最终消灭阶级、国家创造出现实的条件,为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出现实的前提和基础。[13]所以,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的全面发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现实性和终极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2][9][10][1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15.15-16.16.7.

[3][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8.128.131.

[5] 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3.

[7]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第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1.

[8][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307.

[13] 周玉.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价值[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1.

猜你喜欢
关怀马克思人文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