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丹,洪家铁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辽宁沈阳110005)
凡堕胎、小产连续发生 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发病率占妊娠总数的1%~2%。主要机理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或胚胎缺陷,不能成形,故而屡孕屡堕。对其治疗各医家各有所长,但大多以妊娠安胎以防再次堕胎为主,本案以孕前调理、助孕与妊娠安胎,防治结合收效甚著。
1.1 研究对象 2005年5月-2009年5月就诊于辽宁省妇幼保健院中医妇科门诊的滑胎患者。
1.2 纳入标准 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1],年龄23~43岁。
1.3 排除标准 (1)年龄小于21岁或大于43岁;(2)生殖器官疾病,染色体异常;(3)丈夫精液常规异常;(4)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者。
2.1 孕前调理 拟经前9 d服用调经活血汤6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调经活血汤以补肾健脾,理气活血,调固冲任为主,方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牛膝、仙茅、柴胡、枳壳、茺蔚子等。
2.2 助孕 第4个月经周期月经干净后服用助孕汤3剂,在氤氲之时行房事。助孕汤以补肾滋肾、调理气血为原则。方药:仙茅、续断、延胡索、白芍、香附、砂仁、穿山甲、路路通等。
2.3 妊娠安胎 确定妊娠或怀疑有孕之后,即应安胎治疗,服用安胎汤,期限超过以往滑胎月分之后,且无胎漏、胎动不安征象时,停药观察。安胎汤以补肾健脾、巩固胎元为原则。方药: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白芍、狗脊、杜仲等。
本组 30例,平均年龄31.7岁,平均流产次数2.85次。经中药综合调理后,再次妊娠至37周后分娩且婴儿存活27例(90.0%),35周早产婴儿存活1例(3.33%),28周前流产2例(6.67%)。治疗总有效率达93.33%(28/30)。
中医学对滑胎的认识和治疗由来已久,《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数堕胎”之名;并指出漏胎“轻者止转动不安,重者便致伤堕”的转归。纵观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2],大致归纳为肾虚、脾虚、气血不足、血热、血瘀、外伤等,导致冲任气血不调,胎元不固,而引起流产的发生,致病因素虽多,但多数医家认为主要责于肾脾二脏,肾不载胎,脾失摄养为其发病的关键。
中医学的“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过程与西医学的“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环路相对应,其作用机制明确了月经产生的主要过程及胎孕的物质基础。
《景岳全书》提出堕胎“此则最宜调理,否则下次临期仍然复堕,以致二次三次终难子嗣”,指出“下次之堕,必如期复然”的滑胎特点。倡导“凡治堕胎者,必当察此养胎之源,而预培其损”的预防性治疗措施。“虚则补之”是滑胎病症的主要施治原则,并应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
本研究发现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多数伴有月经不调,如月经量少、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痛经等病症,而此类患者大多以滑胎就医,忽略了月经病。月经作为外在表现,其异常反应出机体“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功能异常,既胎孕异常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月经病的辨证施治成为治疗滑胎“预培其损”最好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予调经活血汤为主方,临症加减以补肾健脾,理气活血,调固冲任,调理经血,改善胞宫内环境,为胎孕提供物质基础;予助孕汤以补肾滋肾、调理气血,促进卵泡发育,在最佳氤氲之候阴阳相合,以“固本”,提高胎孕质量;在确定妊娠或怀疑有孕之后,及时安胎治疗,予安胎汤着重加减补肾健脾、巩固胎元,以防再次堕胎。堵吉等[3]认为反复自然流产应分为清理胞宫、种子、安胎3个阶段。本研究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孕前调理、助孕与妊娠期安胎相结合,并凸显“防”的重要性,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肾药都有内分泌调节作用,如菟丝子有雌激素样作用;续断含有大量维生素E,能促进子宫和胚胎的生长发育;白芍、黄芩、砂仁、苏梗可抑制子宫收缩,使子宫肌肉弛缓,可制止胚胎排出;白芍、杜仲能镇静镇痛,抑制子宫收缩。中医药在防治自然流产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与优势[4],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内分泌的调节功能效果良好,综合了医学、心理、营养等因素辨证治疗,发挥绿色天然中药复方的多重、综合、双向调节机制,有改善盆腔内环境、促进宫体和胚胎的供血供氧作用,有助于胚胎的种植与发育,达到保胎优生的目的,是多因素、多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保胎疗效确切且对子代发育、智力、遗传均无不良的影响[5],而为患者所接受。孕前改善机体功能,保证胎孕物质基础,提高胎孕质量,结合妊娠安胎,无疑给良好的胎孕过程提供了双保险。
[1]丛羽.消抗汤治疗免疫性反复自然流产抗心磷脂抗体阳性46例[J].吉林中医药,2009,27(9):19-20.
[2]邓高丕.中西医妇科新理论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8.
[3]堵吉,金保方.中西医结合保胎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08(20):130-133.
[4]任平,黄熙.新概念药物的源泉之一:方剂血清靶成分[J].中草药,2000,31(8):637-638.
[5]丁立,钱江,张颂.寿胎丸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