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欣(洛阳市第一中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体用同调治疗胆石症的体会
赵建欣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一贯煎;四逆散;胆石症;体用同调
胆石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囊内结石而形成的一系列如胁肋疼痛、口苦、呕吐恶心、腹胀等临床表现的疾病。中医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将其列入胁痛范畴[1]。究其成因多因肝气不利,疏泄失职,郁积生热,热邪久稽,熏灼胆府,胆内所藏精汁受热邪蕴结日久熏灼煎熬,日久固而成石。精汁不能正常溢泄入肠参与消化,留滞胆府,临床则见胁肋疼痛、口苦、呕吐恶心、腹胀等症,胆石症的辨证多从清利肝胆湿热入手。肝为藏血之脏[2],体阴而用阳,无论脾胃湿热久羁,还是肝经经气不利郁积生热,其各种原因所导致湿热之邪熏灼煎熬胆汁久而成石。热邪伤阴,在熏灼煎熬的同时有不同程度的伤及肝阴。临床上以此机理为立足点用滋养肝阴的一贯煎合疏肝理脾的四逆散治疗胆石症,一则柔养肝体,二则支持肝用,常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张某,女,30岁,以每日发作右胁下痛2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来诊。诊前于某市级医院查腹部B超示:胆囊充盈泥沙样结石,患者近1月来右胁痛频繁发作,进食油腻则明显加重,痛甚伴腹胀、呕吐恶心,经用消炎利胆片及左氧氟沙星等药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欠佳,因疼痛发作频繁且程度重,西医建议手术治疗。来诊见患者体瘦,腹部体检莫菲氏点压痛明显,舌体瘦小色红甚,以边尖著,苔薄黄,脉弦细略数。两目框侧片状黄褐斑沉积明显,诉大便2 d一行,解之不利,夜寐多梦易醒,口干不多饮。综合患者的舌脉症表现辨其为肝阴不足的胁痛,遂一诊疏方:川楝子、枸杞子、沙参、生地黄、麦冬、当归、柴胡、炒白芍、枳实、鸡内金、金钱草、郁金、炙甘草。5剂后患者来诊诉疼痛程度及次数减少,但每日仍有发作,口干减轻,大便仍较干,舌脉大致如前,今以上方加生大黄继服7剂,后随诊症状明显减轻,后基本以原方加减坚持服用40余剂,胁痛症状消失,颊部黄褐斑亦明显减轻,范围缩小,颜色变浅,查腹部B超示:胆囊大小如常,无结石。患者大便日一行,口干明显改善。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体藏血,以滋阴荣养为重,肝用性喜条达舒畅,主动主升。胆附着于肝,其经脉相络属,气血相灌注[3],胆贮存肝脏分泌的精汁,其排泄又依赖肝脏正常的疏泄,肝经受湿热之邪的熏蒸首先累及胆府,煎熬其所藏的精汁而成有形结石,结石形成后,阻滞胆道,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胁肋疼痛;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4],胆经经气不利,循经熏灼于面,故可见患者目框目锐眦处的黄褐斑沉积。本案的治疗一方面清泄肝胆湿热,疏理肝气,恢复肝用,方用疏肝理脾的四逆散酌加鸡内金以消积化石、金钱草清利湿热、郁金疏达肝胆之气而不伤肝用;一方面大剂滋阴以柔养肝体,为肝用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以养阴柔肝的一贯煎荣养肝体,一养一疏,一动一静,为清除胆府湿热,排出结石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养肝体以支持肝用,强肝用以更好的滋养肝体,二者互为互用,相得益彰,方中虽无刻意活血化斑之品,然在养肝疏肝调肝结石得以顺利排出的同时,肝胆经气得以疏达,所以循经而生的黄褐斑也得以清除。由此可见,胆石症的中医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必须重视肝胆体用相生的生理病理特点,而统筹兼顾,故而获效满意。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胆囊内较大结石(大于0.6 mm),因其直径大于胆管,则不适于以中药保守治疗。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8.
[2]王竹星.黄帝内经[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8:98.
[3]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5.
R575.6
B
1007-4813(2010)05-0694-01
2010-06-03)
赵建欣(1962-),男,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