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英
(武夷学院 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刍议两大“问题”与时代“主题”
王昌英
(武夷学院 政治理论教学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思想。两大问题的言说方式不同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的言说方式,即没有把当今时代视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另外,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仍占主导地位,但邓小平不再以意识形态的不同限制自己的思维,而是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战争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从新的世界大战可以延缓到可以避免,邓小平的思维范式与理论进路已经不同于毛泽东。
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创新;时代观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提出了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党的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中以“世界主题”“时代主题”“两大课题”“时代潮流”等提法出现。相对于“战争与革命”而言,“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引起的争论更多。除争论的一些问题外,有些问题尚需加以阐释,比如: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问题”和“主题”是一个概念吗?问题、主题、特征、内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认识当今时代?
邓小平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几次提到“两大问题”的思想。1984年5月29日,他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1]56同年10月31日,他说:“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1]961985年3月4日,他又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105邓小平的“两大问题”思想在党的文件中得到了体现:“十三大”报告中是“世界的主题”;“十四大”报告中是“世界两大主题”“时代主题”;“十五大”报告中是“时代主题”“时代潮流”。“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都是“时代主题”。
有研究者以邓小平的提法是“问题”,“主题”是党的文件中的提法为由,否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事实上,党的“十三大”“十四大”时,邓小平仍然在世,他并没有反对“世界主题”“时代主题”的提法,因而,不能说“时代主题”的提法不符合邓小平的思想。更多的研究者则把“问题”与“主题”完全等同起来,从而论证了邓小平的“问题”思想就是文件中的“主题”思想。笔者认为,时代观里的“问题”与“主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使“问题”思想不完全等同于“主题”思想,联系则使“问题”思想在某些时候可以用“主题”来表述。时代观里问题与主题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是客观的,主题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问题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其实质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本性。因此,问题是客观的。无论问题之大小、轻重,无论是否被人们认识到,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问题是否被认识到,以及问题的大小、轻重等在人们的意识中是否被正确地反映,则是另一回事。主题则不然。主题既是由主要矛盾所决定、反映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具有客观性,也是人们对这些客观性内容的认知与判断,是对自己主观情感和意愿的表达,具有主观性。它既包括事实判断,也包括价值判断。所以,主题的内涵和外延要大于问题。主题包含问题。
和平与发展首先是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和平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1]56。发展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1]56。这两大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们被邓小平认识到并首先明确地概括出来,得力于邓小平谋万世、谋全局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和平与发展同时也是主题。首先,和平与发展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和平与发展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具有客观性。同时,它被作为两大问题提出来,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认同,则具有形式上的主观性。从世界范围来说,人民都不愿意看到战争,都要求发展经济,并享有其成果,特别是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并受到核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因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意愿。这也是主观性的表现。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部分的现实与努力的目标的结合。与和平相对的是战争。邓小平1985年3月4日说:“我们讲的战争不是小打小闹,是世界战争。”[1]104从世界战争没有再次爆发,以及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有较大发展的角度来说,和平与发展已经部分地成为现实。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存在,邓小平于1990年3月和1992年1月分别说过:“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1]353;“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1]383。就是说,和平与发展还没有完全成为现实。和平与发展完全成为现实,是世界人民的价值取向,也是其努力目标。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2]这样,和平与发展既是部分的现实,也是没有实现的目标,体现了世界的基本特征和态势;既是部分成为现实的事实判断,又是体现人们主观意愿的价值判断与追求,体现了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潮流。这些综合起来,构成了时代的主题。
第二,问题和主题侧重的角度不同。人们提出在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更侧重于强调进一步研究实际矛盾,并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解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其思维逻辑,解决问题是其根本。主题则既强调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强调一种总体的态势、潮流和趋势;既强调世界的客观问题,也强调人们的主观意愿。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的两大根本问题被提出来,意味着当今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制止新的世界大战,仍然任重而道远;意味着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本国经济。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提出来,一方面提醒人们主要问题的存在,世界仍不太平,一方面也在意指当前的一种基本态势、主要潮流和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与目标。这意味着,对于国际社会来说,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既有成果,促使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各国改变冷战思维,共同努力;对于我国来说,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来提时,更多的是要看到它部分地成为现实这一面,以强调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国内应该抓紧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各项事业,尤其是经济建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问题与主题又以全球化为背景而相互贯通。这里的问题与主题不是文学、艺术等学科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概念,而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出现和存在有一定的时空条件。从时间上说,“世界问题”“时代主题”以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为前提。从空间上说,问题与主题涵盖于国际社会,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单独面对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各个民族国家在封闭、狭隘的地域上自我发展,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影响都极为有限,因而不存在世界性的问题和时代主题。资本主义大工业开辟了人类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强,逐渐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全球化”概念和“全球共管”思想应运而生。全球化使得生态问题、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都不再仅仅是民族国家范围内的事情,不再是单个民族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国际社会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使人类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现在和将来可持续发展。所以,世界是一定时代的世界,时代也是整个世界的时代。世界与时代的概念都是世界历史时期的产物;问题与主题都是世界的、时代的,而不是某个国家和民族的,也不是永恒的。世界问题与世界主题、时代主题的概念由于这种共同的时空条件而相互贯通,主要内容一样,因此,很多时候具有基本一致的内涵,其实际运用取决于话语背景和所要强调的内容。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历史命运和列宁、毛泽东关于过渡时代的思想、理论;同时,他还继承了列宁和毛泽东关于战争根源的判断,认为帝国主义剥削、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本质使得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来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更是世界战争策源地。1985年3月,他说:“中国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时候,就强调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并认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1]104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中国的对外政策,认为反对霸权主义就是维护世界和平。在继承的基础上,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始者以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划分时代,这样划分的时代是历史的大时代。列宁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时代观,将大时代按照重大的历史事件划分成一个个的阶段,即小时代。比如,列宁将资本主义这个大时代划分为和平资本主义(即自由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两个小时代。由于列宁和毛泽东的逻辑是帝国主义导致战争,战争引起革命,所以“战争与革命”基本上是作为小时代而等同于帝国主义时代的。就今天的现实来看,这种判断并不完全符合社会现实。
邓小平改变了这种思维逻辑。一方面,他仔细观察和分析了国际社会,认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以及新科技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的事实,能够使世界有个较长的和平时期,甚至可以避免世界大战,从而不再把帝国主义时代必然地等同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比如,1977年12月,邓小平说:“如果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的统一战线搞好了,战争就可以延缓。”[3]1984年10月,他说:“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1]821985年6月,他说:“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很大,复杂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1271987年5月,他说:“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1]233同年7月,他说:“现在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时期内不会打。当然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可以争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1]249从战争可以延缓到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避免,邓小平已不再仅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判断时代,其思维范式、理论进路已经不同于列宁和毛泽东,从而其时代判断也不同于前人。
另一方面,邓小平根据国际社会的新现象、新形势,从战略高度提出两大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即和平与发展。就是说,当今时代仍然存在着由霸权主义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战争,但是,邓小平没有再将其当做时代的主要内容,而是代之以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无论是邓小平两大问题的提法,还是党的文件中时代主题的提法,都改变了过去“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这种言说模式,即没有把当前的时代当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换句话说,既没有把和平与发展当做时代的性质即大时代,也没有把它当做小时代,从而科学、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既抓住了根本性的问题,又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醒人们,和平与发展尚未完全成为现实,需要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的人民,通过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使之成为现实。
以上两个方面,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突破性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及其他各项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人尽皆知,这些巨大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判断。邓小平在1987年5月曾经说:“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1]233将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判断,和以时代判断为基础制定的政策加以对比,将这些政策所带来的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加以对比,不难明白正确判断时代、及时调整内外政策对于一个国家及执政党的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中关于时代的提法很多。这里的时代,特指人类历史上按照生产方式和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来划分的阶段,即大的历史时代,以及一个大的历史时代内,由主要矛盾和重大历史事件决定的带有鲜明特征的阶段,即小的历史时代。人们关于时代问题的争论,往往缘起于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并从单向度、单维度、单一层次上把握该问题,这样虽然抓住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却忽视或否认了另一个方面,其结果便是盲人摸象的感觉,谁都认为自己所摸到的就是整头大象。实际上,时代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时代的上下限、主要矛盾、性质、特征、内容、问题、潮流等。时代首先是一个历史阶段,因而有一定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但是,时代的界限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条矢量线,不可能界限分明。因此,对界限的划分没有必要具体到某一年甚至某一天。笔者认为,对时代的认识与把握,可以从向内向外两个向度,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进行。
所谓向内的向度,是通过对生产方式和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分析,从深层把握时代的性质。把握时代性质是分析、概括时代内容和特征的前提,忽视或无视这一点,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风云变幻的时代,就会迷失方向。所谓向外的向度,是通过对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主要矛盾的问题与外在特征的概括,把握时代的主题、发展方向。宏观层次把握比较长的历史阶段,即大时代。中观层次把握大时代里的阶段,即小时代。微观层次把握小时代里各种各样的新现象和问题,即时代的内容和表征,包括由宗教、民族、边界和领土争端引起的战争,包括生态、跨国犯罪、资源等问题,包括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时代、虚拟时代、全球化时代等所体现的科技、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发展等。这些现象和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凸显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它们作为个体现象虽然不是最根本的,但却是时代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国关系的调整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对它们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抽象,具有一定的战略性意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是把握时代的四个维度,时代以这四个维度的制度、体制及其实践内容为载体而得以体现。这样,对大时代和小时代,时代的性质、内容和特征,时代的主题和问题等就有了比较完整的把握。
总之,邓小平“两大问题”的思想与“时代主题”的提法在主要内涵上是一致的,二者可以通用,但又有些区别,所以,其使用视不同的语境而有所选择。无论是“两大问题”的提法,还是“时代主题”的提法,在思维范式、言说方式和具体的时代判断上都不同于前人,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突破性创新之处。只有从两个向度、三个层次、四个维度出发,在坚持“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时代性质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当今时代的主题,把握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时代特征,才能不为众多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从而坚持正确的方向,顺应历史的潮流,制定正确的内政外交方针政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15)[2009-12-15].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0009.html.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47.
Ontwomajorproblemsandthemeoftimes
WANG Chang-ying
(Dept. of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Wuyi College, Wuyishan 354300, China)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70s,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Deng Xiaoping raised two issues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e statement way of “two major problem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era of war and revolution”, that is, 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two problems, not a statement of era. In addition, though the world today is still dominated by capitalism, Deng Xiaoping didn't restrict his thinking by ideology. He determined the possibility of war according to the new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that the new world war can be delayed or avoided, the thinking paradigm of Deng Xiaoping and his theory approach had been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ao Zedong.
peace and development; Deng Xiaoping; innovation; era concept
1671-7041(2010)04-0092-04
A849
A*
2010-03-02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012)
王昌英(1972-),女,安徽广德人,博士研究生,讲师;E-mailwcy0808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