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科学技术厅 周晓迅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 刘慧明
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龙群
湖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闻名中外的鱼米之乡。作为农业资源大省,如何通过科技提升传统产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湖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成为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2005年,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以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增强市县可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富民强省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加快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战略部署。为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富民强省的战略部署和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要求,2006年,湖南省科技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启动“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专项”,为湖南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2006年,湖南省科技厅与省财政厅首批启动实施了11个“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到2009年,全省共设立了30个省级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覆盖全省14个市州,涉及百合、有机蔬菜、油茶、柑橘、金银花、葡萄、黄花菜等特色产业27个。
全省30个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引进和选育新品种78个,突破产业技术难题96个,开发新产品186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48项,成果转化12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56项。引进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28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55个,试验示范区72万亩;开展科技下乡、技术示范活动400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万余期,培训人员135万人;主体项目产品销售收入92亿元,新增产值76亿元,新增利税10.6亿元,创汇800多万美元,示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650元。产业升级、企业壮大、农民增收,科技创新引领农村特色产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是湖南省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探索,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创新模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集成国家、省和地方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在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研发推广新技术,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使湖南的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较快地转变为经济优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已经成为湖南省富民强县的新抓手。
——强化制度规范,创新管理模式。湖南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高度重视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工作,成立了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领导小组,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出台了《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为原则,明确了项目立项、实施监管、资金使用、评审考核、基地验收等相关规定。在设立专项资金的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集成各方资源,发挥最大优势,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示范基地建设充分调动市(州)、县科技局的积极性,已批准建立的省级示范基地80%由县(市)科技局组织实施,各级科技部门主动发掘和培育地方特色产业,解读区域经济中蕴含的资源优势,依照“突出产业特色,科技支撑引领,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建设方针,积极组织人员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同时,各市(州)、县也纷纷组织实施本级专项计划,上下联动形成了一盘棋的强势脉络。
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在实施“猕猴桃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过程中,强化管理,从计划、财政、科技、农业、林业、工商、交通及旅游部门抽调有关专家,成立了猕猴桃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有关乡镇也成立管理和技术指导办公室,形成了强力促推机制。全县发展优质猕猴桃3.7万亩,通过建立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依托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产业结构趋于完善。猕猴桃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型产业。
——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是基地建设的核心。在打造特色产业过程中,湖南省科技厅强化科技的先导作用,广泛调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全省各示范基地以产学研为契机,帮助龙头企业加速技术攻关与新产品开发,加速科技进村入户,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产学研结合,全省各基地引进和选育新品种78个,突破产业技术难题96个,开发新产品186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48项,成果转化12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56项。引进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28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55个,试验示范区72万亩,开展科技下乡、技术示范活动400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万余期,培训人员135万人。
五倍子是张家界的特色资源,“特色植物深加工科技示范基地项目”落户张家界永定区后,项目组委托中国林科院和省林产化工重点实验室等单位专题展开攻关,在“倍蚜虫安全越冬”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五倍子种植面积从当时的6万亩发展到如今的近20万亩。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五倍子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创新和开发,延长产业链,截至2009年年底,基地龙头企业新增产值1.7亿,自营出口创汇486万元,产品远销到欧盟、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宁乡猪”是中国四大名猪之一,养殖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由于过去科技创新滞后,保种繁育任务艰巨,“宁乡猪”濒危灭绝。“宁乡猪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基地龙头企业沙龙畜牧公司同湖南省畜牧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从健康养殖新技术、生态养猪模式、绿色环保饲料和肉质功能基因的营养调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新技术示范推广,建立起养殖、加工、市场的完整产业链。2009年,宁乡猪肉入选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目前,“宁乡猪”规模养殖示范场达10多个,存栏原生态“宁乡猪”13.2万头,为农民创收1.2亿元以上。
——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具有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中坚力量,也是拉动特色产业链的火车头。各示范基地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以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转化与应用为重点,通过建立原材料基地,实行订单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无不显现产业基地的巨大动能。
永州是柑橘的重要产区,有限的鲜桔鲜食销售市场常常造成了卖桔难,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柑橘产业的发展。省柑橘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落户3年多来,以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运用科技的力量发展柑橘产业,共筹措各类资金5800万元,建立苗木快繁中心,优化和推广柑橘品种,开展柑橘的精深加工,打通产业链条,拉动当地和周边地区柑橘种植业的发展。
湖南临武舜华鸭业集团依托地方资源优势,打造品牌产业,示范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对临武鸭养殖实行“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三统一服务,进行了临武鸭养殖和生产过程中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的研发以及临武鸭产品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产业规模逐年壮大。濒临灭绝的名鸭重新叫响临武,享誉国内外,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及海外市场。
——注重绿色生产,保障食品安全。开展绿色环保生产,保障食品安全,是现代市场的准入标准。全省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同时,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广和倡导绿色生产理念,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
长沙县“百里茶廊有机茶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在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下,主攻高附加值有机茶的绿色种植和加工技术,在园区全面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培管技术引导,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物理技术杀虫”等先进技术,在有机茶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规范化管理。经过不断努力和技术创新,有机茶产品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畅销海内外市场,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实施3年来,全县通过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从400亩增加到2.18万亩,有机茶产值从1400万元增加到1.57亿元。截至2009年,全县销售干茶约4.5万吨,生产名优茶和出口绿茶452吨,销售收入71150.13万元,出口创汇1521.5万美元。
宁乡县有机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在产业化过程中,全面推行绿色环保生产理念,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产品全程无污染控制;同时建立农产品新质量安全体系,实行“三个基地,一个编码,一套档案”的产品身份证制度;主要产品辣椒、花椰菜、时尚小南瓜等主销国内外大中城市。基地新建5000亩高标准、现代化基础设施,完成2个质检中心的设备更新、改造,架设钢架大棚3000亩,全县蔬菜面积从项目启动的8万亩扩大到目前的12万亩。项目实施3年来,基地年产鲜菜35万吨,总产值达5.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980元,蔬菜产业已经成为该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创新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在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工作中,各级科技部门注重构建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现新型科技服务体系与示范基地建设对接互动。湖南省科技厅加速构建“以科技部门为主导,12396为主体,信息化为支撑,互联互通互动”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发展各类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大力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地建设的第一线。目前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范围覆盖了14个市(州),全省各类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已经发展到1000多个。
怀化市中方县“时令小水果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组采取了委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下乡等方式,示范推广“猪—沼—果”立体种养模式、葡萄套袋、生物农药等新技术新成果22项。基地还投入资金为‘农民葡萄合作社’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站,适时快捷地解决种植户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利用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宣传和推广葡萄生产新技术。目前,全镇科技入户率达95%以上。桐木镇从当初几家种植农户,发展到现在全镇90%的种植专业户,葡萄种植一跃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小小的葡萄,做出了产业化的大文章,有关专家赞誉为了不起的“桐木现象”。
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斐然成就深刻地诠释了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为科技支撑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今后一段时间,湖南省将继续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更加突出基地特色、科技支撑和产业链建设,从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布局和设计。同时,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以科技支撑“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全方位开展产学研结合,推动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2010年6月初,省科技厅完成了2010年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的评审工作,将重点在无公害养殖、特色水果、特色有机蔬菜等方面新增10个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使全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数量达到40个。湖南省财政今年将投资50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4亿元,通过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带动40万农户年人均新增收入3000元。
可以预见,随着基地建设项目的不断深入,一个上规模、高效益、有特色、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农村科技型产业体系,将成为主导湖南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引领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