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整理取向刍议

2010-03-23 13:31袁志成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7期
关键词:遗民文人整理

●袁志成

(1.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州 510361;2.湖南城市学院 中文系,湖南 益阳 413000)

明末清初易代之际战争频发,社会动荡,诸多地方文献散佚严重。随着区域文化研究热潮的兴盛,如徽学、晋学、湘学以及岭南学等一批特色分明的地域文化研究也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所的重视。其中,明末清初地方遗民文献在清末与抗战两次整理热潮之后重新掀起整理研究高潮,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并陆续出版了一大批校注、笺释本,此举对后辈学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大有裨益。屈大均整理地方文献时提出了基本原则:“广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述天下。文在于吾乡,斯在于天下矣。惟能述而后能有文,文之存亡在述者之明,而不徒在作者之圣。……以文而存其人,不以人而存其文”[1]以文存人,只要文献确有价值,即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整理。然而,几百年来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整理以重遗民、轻贰臣的现象笼罩学界,此举不利于全面考量明末清初特殊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态。因此,本文拟在分析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整理取向现状的基础上考察清初贰臣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意义,进一步探讨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整理的价值取向。

1 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整理取向现状:重遗民、轻贰臣

明清风云之际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整理、挖掘和研究地方文献迫在眉睫,理应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李学勤先生曾言:“明清之际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大时代,这个大时代确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成果,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发扬。”[2]然而,因明末清初战争频仍以及特殊的文化背景导致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颇为滞后。随着近年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热潮的兴起,该时期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逐渐得到学人的重视。因特殊的文化背景,明末清初时期遗民与贰臣并存。在目前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当中,容易出现重遗民、轻贰臣的现象。明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目前已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旅美学者谢正光先生编著的《明遗民传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与《明遗民传记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为进一步深入整理研究明遗民文献作了较好的铺垫。《明遗民诗史》《明遗民董说研究》《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明遗民画家研究》《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等等更是明遗民研究的具体表现。遗民文献有着崇高的故国家园的主题以及大汉族民族主义气节,因此受到更多后世学人的景仰与推崇,故对明遗民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学术史上出现过两次高潮:清末民初与抗日战争。可以说,不少明遗民著作及遗民史实皆有赖于这两次研究热潮。究其主要原因,丁晓山解释道:“这两次对明遗民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均与当时政局有着极大关系。值此驱逐鞑虏之时,民族存亡之际,革命志士与正直学者,均不约而同地在明遗民那里找到了养分和共鸣。也正因如此,他们对明遗民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自也不可避免地受那个时候的客观限制,带有那个时代的主观色彩。”[3]因此,后辈学人在整理研究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时常因民族主义情结而对遗民文人取径较宽,而对仕清文人则颇为严厉。对于遗民文人,尽管其文学艺术成就稍有欠佳,因其爱国精神仍能得到后辈学人的认可与接受。陈永正先生《岭南诗歌研究》可谓一部较完善的岭南诗歌史,特别是对明末清初岭南遗民诗人用笔颇多,称:“遗民们都是热诚的斗士,他们的诗歌充满爱国的激情。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念始终是坚定不移的,浩然正气使他们长葆忠贞坚毅的志节。”[4]同时,入仕新朝的文人被后人讥为贰臣,故其文学作品常常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目前清初贰臣文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相当的薄弱,只有少数在明末已成大家的文人文献得到了相关的整理。即便如此,与明遗民相比,贰臣文献整理与研究还存在不公正的现象。钱谦益乃明末清初公认的文学大家,但其诗其人常受后人的诟病。王炜称其是“失去归处的文人”。[5]孙存准称其“变节”。[6]杨居让《钱谦益两截人生的双面性》深入分析钱谦益由明入仕清朝的双重性。[7]钱谦益因其文坛领袖地位而能受到后人颇多的关注,然而部份文人因仕清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其文献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与整理。如岭南诗人程可则与梁佩兰、陈恭尹、王邦畿、方殿远、方远、方朝被誉为“岭南七子”,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沈荃、王士禄、陈廷敬以及曹尔堪被吴之振合称为“海内八家”,有《海日堂诗文集》《遥集楼草》《萍花草》。但其诗歌文献少有学人关注并整理。

2 贰臣文人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贰臣,即变节之臣,颇受后人诽议,宋末元初以及明末清初时期贰臣尤受后人诟病。因此,贰臣在该阶段的历史政治文化文学贡献容易被人忽略。相比于明遗民研究的红火,清初贰臣文人研究确实过于冷清。阚红柳称:“贰臣,因违背封建社会标榜的忠义之道而备受清初社会舆论谴责,对该社会群体的文化功能研究往往因其政治行为而被忽略。”[8]明末清初贰臣更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据乾隆时期《贰臣传》初步统计,清初贰臣有123人,实际人数远远不止。作为特殊文化背景下的特殊人群,贰臣的文化贡献更是被隐蔽在政治行为当中。因此,努力挖掘贰臣文人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十分重要且必要,我们可以从贰臣文人文献了解其入仕新朝曲折的心路历程,从其与统治阶级主流文坛的交流判断地域文学对主流文学的认可与接受。目前学界对于清初贰臣诗人、词人以及史学者对于推动清初文化的贡献稍有关注。赵秀红称:“明清易代,出仕新朝的吴伟业、龚鼎孳、曹溶等贰臣心灵承受着失节痛苦的煎熬,汉族士人传统忠君报国思想与清初严酷的政治高压,使他们选择了以词作为抒写内心的方式,从而促进了词体在清初的复兴端绪。”[9]刘丽《清初贰臣诗人的悔愧心态》称:“如果抛开封建政治道德评判标准,无论从文采还是从常人的伦理道德来看,清初的‘贰臣’诗人都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0]阚红柳称:“在清初史学领域中,贰臣享有独特的社会历史地位。他们是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的实际参与者。但是,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贰臣修史承受了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心里充满矛盾与困惑,为此,其修史行为与成果难免受到影响。同时,贰臣还是沟通官修与私修,协调其间关系的重要枢纽。应该承认,尽管贰臣在政治上大节有亏,但他们在社会历史文化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抹煞。在清初纷纭变幻的时代背景之下,贰臣以其独特的社会和文化地位,为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8]尽管如此,清初贰臣文人文献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有待整理与研究,需要得到更多学人的关注。

同时,贰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于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利用亦有着补充完善并进一步研究的作用。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广,包括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具有区域性、史料性、广泛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主要起到存史与资政的作用。既然地方文献具有如此广泛性的特点,那么贰臣文献理应包括进来,与遗民文献共同构成易代之际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图书馆地方文献采集容易出现偏颇:“(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采集存在着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重纸质载体,轻非纸质载体;重显性文献,轻隐性文献;重官方文献,轻民间藏品等倾向,一些有价值的重要文献很难采集齐全。”[11]可以说贰臣文献因其思想缺乏民族气节而常受人冷落。充分挖掘整理贰臣文献对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完善、补充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不仅是藏书中心,还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的中心。美国著名学者孙康宜教授曾言,与其说它是图书馆,不如说它是解读古代文明的研究中心。搜集整理文献的完备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准备。易代之际社会文化的研究,贰臣文献的整理与挖掘同样重要,与遗民文献相辅相成相佐,对于真正还原社会文化原生态从不同的角度起到文献支撑的作用。

3 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整理取向:兼容并蓄,还原社会文化原生态

整理研究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既要看重遗民文献的崇高民族精神,也要注意贰臣文人文献在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贰臣文人文献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做到遗民与贰臣兼容并蓄,还原当时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地方文献是某一特定地区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的信息载体,更能直接、真实地反映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过程。”[12]作为后代学者的学术立场应是更宽容的、更开放的,才能更全面地展示还原当时文化的原生态环境。王富鹏博士说:“我们作为现代的研究者,似可不必有太多的顾虑,完全可以在更为超然的立场上去研究他们当时的言行。尽管志士遗民的浩然正气,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弘扬的,但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把朱明和满清仅仅看做是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至于何者能真正代表和延续华夏文明,应该以当时和之后的实事来作判断。当时人所担心的天下之亡,也即华夏文明的消亡,并没有真正发生,所亡者,乃朱明一国耳。”[13]业师左鹏军教授谈及岭南文化研究立场与方法时称:“无论是否岭南人,也无论与岭南文化是何种关系,一旦将岭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就首先需要一种乡邦情怀,一种了解之同情,一种文化家园意识,一种内心体认与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相关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态度和思考方式。然而,只有这种乡邦情怀尚不能满足学术意义上的岭南文化研究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并获得通达视野与开放心态也同样重要。”[14]左鹏军教授指出,岭南文化本身是兼容并蓄的、开放的,后辈学人研究岭南文化时既需要一种通达的视野与开放的研究心态,也需要乡邦情怀。因此,后辈学人在整理明末清初地方文献资料时,亦要有开放、兼收的心态面对该时期给我们保存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化文献,这些文献将帮助我们真实地还原历史、了解历史。同时,我们在进行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时,既要做到重点突出,也要做到全面合理;既要关注遗民的崇高的爱国情怀,也要留意入仕清朝追随主流文风的文人,便于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地方文献的魅力价值。诚如段江丽在《文化大视野下的文献整理与文本研读》中提出的:“从文献整理到文本研读到文化关怀,是方法,更是胸襟和眼界。”[15]

[1]屈大均.广东文选[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李学勤.失落的文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415.

[3]丁晓山.搜集和整理明遗民文献的价值和意义[J].文献,1998 (5):249-254.

[4]陈永正.岭南诗歌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367.

[5]王炜.失去归处的文人——钱谦益《后秋兴》之三评析 [J].写作,2009(11):6-9.

[6]孙存准.史可法的“忠正”与钱谦益的“变节”[J].文史天地,2008(8):50-51.

[7]杨居让.钱谦益两截人生的双面性[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2):33-35.

[8]阚红柳.清初史学史上的贰臣[J].学术研究,2009 (8):108-113.

[9]赵秀红.论清初贰臣词人对清初词坛复兴的开启[J].广西大学学报,2009 (5):133-137.

[10]刘丽.清初贰臣诗人的悔愧心态[J].南都学坛,2008(2):77-81.

[11]阚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采集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史志,2007 (8):56-59.

[12]陈瑜.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利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8(10):193-195.

[13]王富鹏.论梁佩兰的“独醒”与其仕清之选择[J].韶关学院学报,2007 (8):1-4.

[14]左鹏军.岭南文学研究的立场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5):10-11.

[15]段江丽.大文化视野下的文献整理与文本研读[J].文艺研究,2008 (5):63-71.

猜你喜欢
遗民文人整理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文人与酒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文人吃蛙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