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2010-03-23 12:54锋,刘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张仲景脉象医家

刘 锋,刘 浩

1 “脉症不应”理论

中国古代的很多脉学著作可能出于“规范”的目的,在脉象与病症联系方面,基本的思路是以“脉”为中心,列出一系列病症,对脉象主病的论述采用某脉主某病、主某症或主某证的形式,基本上形成了脉象的系列和病症的系列。临床应用之际,往往是将脉象的系列与病症的系列“对号”入座,对得上就算“脉症相应”,对不上就认为“脉症不应”。甚至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专门列出“从舍辨”一节,指出遇到“脉症不应”的情况应该有所“从舍”:“治病之法,有当舍症从脉,有当舍脉从症,凡脉症不相合者,必有一真一假隐乎其中矣。”此后,诸多医家皆沿袭其说,例如明代医家陶节庵在《伤寒六书·家秘的本》中也提倡脉症从舍:“大抵病人表里虚实不同,邪之传变有异,……有症变者,或有脉变者,或有取症不取脉者,或有取脉不取症者。”其他医家如李中梓、吴鹤皋等都在其所著医书中提及脉症顺逆从舍的问题,其基本观点也大致相同,即:大凡脉与症相应为顺,脉与症不相应为逆,而脉与症不相应,必有一真一假;在症真脉假时,必须舍脉从症,在脉真症假时,必须舍症从脉。可见,在遇到“脉症不应”时应予以“从舍”的理论已被众多医家广泛接受。

2 张仲景以“脉症不应”之处为辨证关键

对“脉症不应”的情况,张仲景并没有简单的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而是认为脉症不应之处正是辨证之关键所在,应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仔细探求,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此条中病者一派热状,但诊其脉,反无洪大滑数之热象,此时张仲景并没有就此舍脉,而是从脉象无热这一特殊脉象中得出证属阴伏瘀血的病机,“无热”两字看似笼统,但正是由此辨析出准确的病机和诊断。又如《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疮病篇》云:“诸浮数脉,应当发热,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一般浮数之脉,多为外感表热之象,今见恶寒突出,发热不明显,似乎脉症不符,但结合患者身体某一局部有固定痛处而拒按,便可断定是发生痈肿的征兆。又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云:“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痉病初起,多见太阳表证,但彼为脉浮缓而此则脉沉迟,一个“反”字强调了脉象的变化,从而提示了病症之机转,此乃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荣卫之行亦不利,故脉沉迟,因此经文紧接着就自注曰“此为痉”,可见张仲景十分重视对反常脉象的辨证,这与后世一般的以脉症相反为凶为逆之囫囵说法不同。又如《伤寒论》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一般病属结胸当用下法,但张仲景敏锐地观察到其脉不沉,反而浮大,此为脉症不符,其中必有原因,究其病机原来是表邪未全入里,里尚未成实,得到这一关键性提示后张仲景强调“不可下,下之则死。”若误下之,必伤里气,引邪入里,正气先衰,邪气复结,正虚邪实,攻补两难,预后不佳。又如《伤寒论》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里“发热”症状与其他脉症不符,张仲景没有武断地舍去“发热”一症,而是脉症合参,辨证为少阴兼表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水气病,属阴也,水阻阳气,故当脉沉,何以突然“脉出”?此乃强烈提示阳气上脱,病重难治。《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本为太阳病之表现,但脉反沉,仔细深入分析,此为里有虚寒,故用四逆汤先救其里。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是很多的。

3 张仲景脉症并重的思想

脉象和症状,同为疾病本质反映于外的表象。脉症之间有相应者,有不应者,因而必须参合脉象及症状,做到分析症状有脉可凭,审察脉象有症可参,才能达到辨证有据,施治有方。张仲景洞悉并正确地把握了脉症之间的辨证关系,《伤寒论》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方论》以“某某病脉证并治”命题,示人脉症同等重要,而具体有关脉象的论述,都与症状紧密结合,从而达到相互论证,曲尽其妙。

例如,书中提到浮脉既可以见于六经病的表证,也可见于杂病的里虚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脉症相参,为阴虚血亏,虚阳外越之里虚证,若无“面色薄”、“亡血”、“卒喘悸”等症状,只凭“脉浮”,则里虚自难立足;若但见诸症而无“脉浮”相参,则虚阳外越之机无据,可见只有脉症并重才能全面驾驭病情。又如痰饮一病可见“脉沉者”,“脉偏弦者”,“脉浮而细滑者”等10余种脉象,可谓杂乱,然而只要脉症结合,即可把病情的寒热虚实,上下内外变化辨析得清清楚楚。如此脉症并重才能知常达变,从纷乱的现象之中,抓住疾病的本质。

张仲景论述脉既不同于《内经》和《难经》等侧重理论性的论述,又不同于后世医书将脉象和病症列为两个单独系列分别讨论,而是将脉症并重,结合起来论述。查整部《伤寒杂病论》,从来没有某种脉象主某病症或某病症主某脉象的提法,相反,张仲景书中多有一症多脉,一脉多症的描述,强调若脉同症异或症似脉异则病机也异,以此示人以变。

可见,张仲景的脉法与其他诊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始终坚持脉症合参以得到更多疾病反映的信息,而非一见“脉症不应”就舍其一。因此,张仲景既能在脉症相应的一般情况下准确辨证,又能在脉症不应的特殊情况下,把握辨证的关键,从而全面地分析了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得出准确的辨证。

猜你喜欢
张仲景脉象医家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补中益气法辨治特色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