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路径之探索

2010-03-23 08:57
统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科学家科学精神

冯 骅

(西安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或者说,不讲逻辑地罗列一堆品质很容易,但却无助于问题的讨论。作为偏正词组理解,“科学精神”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科学的精神”,一种是“科学之精神”。对于“科学之精神”,理论界普遍认为是关于科学活动、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相对于科学本身,它是二阶的,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这恐怕是人们最常用的理解方式。根据以上考虑,我们提出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应是“科学之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核心和灵魂,是科学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和神韵,它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凸显,科学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私的奉献精神、刻苦的钻研精神、执着的求真精神、严谨的求实精神、进取的创新精神。

深处科技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当代青年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素质与修养,而这一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精神的陶冶。青年科学精神的自我塑造有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科学精神为青年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点和视角,使他们能够以创新的思维和视野看待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科学精神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有助于青年扩大视野,开阔心智,启迪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帮助青年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形成超越前人及超越自我的创新能力,对青年精神生活中诸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伦理道德等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青年科学精神的自我塑造有利于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科技人才。每一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身上都会折射出科学精神的光芒,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勤于追求真理、勇于捍卫真理、不断开拓创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畏艰辛,不知疲倦,最终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作为青年学生,将有很大一部分会成长为我国科研事业的主力军,成为各行业中进行科技研发工作的骨干力量。自我塑造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我国新生代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准备坚实的后备力量。科学家钱学森曾多次与中央领导谈及我国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他也曾多次发文: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这深沉的发问背后,我们不得不去深思,也在现实中不难发现,青年的科学精神正在逐渐丧失。因此,青年科学精神的自我塑造显得更具紧迫感。那么,科学精神如何进行自我塑造呢?我们认为,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的理念和观念,因为观念指引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而最为可怕的是,我们往往在自认为是正确的理念下做事、研究、钻研,而这种认识却是错误的,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也必将不得而知。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谈青年科学精神的自我塑造。

一、青年奉献精神的自我塑造

谈及青年奉献精神的自我塑造,首先要对奉献精神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当科学已经成为一项人类事业的时候,当科学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是生命与科学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探索活动已不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不再是为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一种贡献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献身精神。随着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不断深入,科学职业化了,科学家和其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也不再是科学家个人的私事,而体现出的是个人与社会的一种关系,这就是奉献,科学家们所体现的精神就是奉献精神。

那么奉献精神在实践中如何自我塑造呢?笔者认为,青年奉献精神的自我塑造应该从点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无论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都能进行自我塑造。奉献精神的塑造是靠长期的、坚实的行为铸就的,绝不是喊两句口号而已。一种精神的坚持靠的是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传承,而精神传承的载体就是“坚持做事情”。青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奉献精神的自我塑造体现在变封闭式学习为开放式学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或掌握的方法主动地与其他人交流,这样的学习对于个人的进步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正如一则故事所讲: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每人一个;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或三种思想。在工作与生活中,青年奉献精神的自我塑造更为具体可行。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我们所有行为都具有社会性。奉献行为处处可为,关键就是“做”。

我们再来看看世界上大人物的奉献精神与行为。马克思有句名言: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凡是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优秀科学家,总是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崇高目的。诺贝尔曾说: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爱迪生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就是他们的行为和这些行为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作为青年,我们有可能一辈子努力、拼搏也无法和这些巨人相比。但是,我们做我们能做的事情,秉持并且发扬这种奉献精神也就足够了。

二、青年钻研精神的自我塑造

“钻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深入研究。那么钻研精神也就可以理解为深入研究的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愈来愈简洁、方便。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我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便捷,但也消减了我们对学习、知识的钻研精神。这些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科研院所里都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知道的事情特别多,了解的事物也特别广,但是能把某一个具体事情或事物的具体由来说清楚的人却为数不多。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说的严重点,我们整个民族对于探究事理也就是钻研精神方面是出现缺失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我们的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原始创新,而原创离不开钻研精神——深入研究的精神。青年钻研精神的自我塑造同样是要从点滴做起。对于每个理论的建立,每个事物发生原理多问几个为什么。当然,青年不是想当然问几个为什么而了事,而应该理性认识,深入其中,探究原理。对于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弄清楚,不能二二三三,含糊其词。无论从事哪个学科领域研究的青年,都应该刻苦钻研,不仅要把基础知识深入掌握,对于前沿的研究成果也应该审慎地对待。

科学家们把真理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为求真理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科学探索是一项极为艰苦复杂的活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或一种萌芽状态的设想,往往需要科学家研究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要付出毕生的精力或几代人的心血才能实现,有时还会以生命为代价。为了科学事业,科学家们忘我地、勤奋地、默默地工作着,他们奋力拼搏、孜孜以求,但又自甘淡泊、不求闻达,这就是刻苦钻研的精神。青年就要以科学家们为榜样,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的在实际行动中进行自我塑造。

三、青年求真精神的自我塑造

科学的目标就是求真,就是获得客观的、真实的、确切的知识。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追求真理。1916年,时任中国科学社社长的任鸿隽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竺可祯发表文章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而科学目标,祈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培根曾经把追求真理,认识知识,更要信赖真理看作是“人性中最高尚的美德”。工人出身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慈根指出:“科学就是通过现象以寻求真实的东西,寻求事物的本质”。如今,科学家们之所以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正是由于科学家具有渴求和崇尚真理这一特质,具备了科学的求真精神。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科学理论作为科学家的探索成果,是否达到了相对真理,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地观察、试验和论证。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的22年中没有发表任何研究成果,这是因为在其研究成果中,计算验证的结果在理论与实测上的值有稍许的不相符,后经多年的研究、验算和论证,终于在1685年,在排除了一切疑问之后,才发表了他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体现了牛顿作为科学家崇尚真理、精益求精、为真理负责的精神。同时,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还会碰到来自自身以外的错误认识的干扰。而真理就是在从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探索真理的科学活动中,科学家逐渐养成了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永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这些优秀的品格正是科学家求真科学精神的体现。

青年求真科学精神的自我塑造,就是在理性指导和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一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这赋予青年的任务就是追求真理,对客观世界提出正确的解释。爱因斯坦常用莱辛的一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来勉励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追求真理的道路必然不会平坦,青年学生就是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在此过程中完成自我塑造。

四、青年求实精神的自我塑造

求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求实,创新也就成了空谈,或是搞形式,使得科学精神变成虚无缥缈的幌子。求实首先是要弄清楚所研究课题的事实真相,然后才能对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想要达到求实的境界,还需要辅之以一定的、相关的科学方法和必要的工具,并进行严谨、缜密的求证,不能有半点疏忽,也不能有丝毫随意。比如,自然科学研究往往从假设开始,然后通过实验取得数据,又经过推理、演绎、归纳等逻辑程序得出结果,再采取科学方法验证及同行评议,才能达到求实的目的。科学研究是从来都不能采用聚众表演的手段展示成果的。当前学术界一些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使抄袭、剽窃、造假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泛滥。对待这种同求实的精神大相径庭、丧失理智的邪门歪道,是不可宽容的。

青年求实精神的自我塑造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中排除谬误、摒弃迷信、去伪存真,获得真理性认知和科学结论的过程。在科学史上,一切科学成果都是科学家们立足现实、实事求是的产物。当初,如果用伽利略的理论去证明牛顿理论的错误,或用牛顿的理论去证明爱因斯坦理论的错误,那只能堵死科学发展的道路。那样,人们就会永远处于谬误之中,科学也不会再有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条原理用在科学研究中同样有效,同样应当坚持。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都应当通过实践去解决。求实精神是青年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品质还表现在高尚的道德准则上,那就是杜绝假冒、注重诚信。青年在科研活动中,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决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决不容许弄虚作假,决不容许采取欺骗行为。坚决反对无中生有、肆意歪曲和欺诈。

五、青年创新精神的自我塑造

创新精神是敢于向世俗和权威挑战,为科学发展开辟新路。然而,并非与以往不同的事或以前没有看见过、听说过的都是创新。青年创新精神的自我塑造,应该有敢于对前人成果提出理性的质疑,应该具备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胆识。科学探索必须遵循理性的原则,也必须高度尊重事实。但尊重事实不能局限于事实,还要有勇气与胆略对于眼见的事实进一步追问。追问它是否合乎逻辑?追问它是否和已经确定的普遍真理相符合?追求真理,决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创新精神来自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来自求实精神。伽利略在不轻信已有的权威和经典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不轻信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根据多次实验并总结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在科学史上,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和否定,就不可能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没有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的怀疑和超越,就不可能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出现。科学探索这种特定的情形,造就了科学家敢于向权威和成见挑战的品格。敢于怀疑已有知识的正确性,并且揭露其中的矛盾,这就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怀疑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当然,科学家的怀疑也不是盲目地、自发地行事,不是主张怀疑主义。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对老师决不盲从,还经常公开发表言论批判他老师的观点。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科学的创新精神要求青年以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对待现实状况,通过不断推陈出新,获得源于创造性活动的快乐与满足,并用创新成果造福于人类。1997年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因“激光冷却捕捉原子”的方法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两年后又取得了领先世界的重大科学成就,当记者问及他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时,他回答: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

总之,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的灵魂,是发展科技事业的精神支柱。我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极其严重,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青年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1]陈凯旋,宋晓慧.科学精神的缺失:研究生教育的沉重话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

[2]秦元海.论科学精神[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3]王天平.科学素质教育与弘扬科学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4]刘汉辉.论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

[5]边玉芳.任碧翔.论科学精神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3,(5).

猜你喜欢
科学家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假如我是科学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