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长治市淮海小学,山西长治046012)
论学龄前的奖赏教育
王丽丽
(长治市淮海小学,山西长治046012)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文章依据心理学的相关原理,阐述了奖赏教育在学龄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奖赏教育的具体方法。
奖赏教育;学龄前儿童;施教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系统,是通过心理活动不断接受外界信息,影响自身环境。外界刺激作为原因,产生分析综合外界信息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又作为原因,产生支配人体作出恰当反应的结果。儿童学习语言,学习知识,形成道德观念等心理活动都是后天获得的,其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并根据变化,作出比较灵活的有效的反应。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动物操作行为本身的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的概念。斯金纳把饥饿的大鼠放在斯金纳箱子里,箱内有杠杆和食物盘。大鼠踩动杠杆,就可以从食物盘中得食物。开始时大鼠在箱中只是到处乱撞,偶然踩到杠杆,食物盘就送来食物,对踩杠杆的行为加以强化,加以“奖励”。动物经多次踩杠杆行为后得到多次食物强化,就学会了主动踩杠杆取食。
学龄前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连贯性语言逐步发展的时期。3岁左右儿童掌握词汇约1000-1100个,4-5岁儿童的常用词约2000-3000个,5-6岁则可掌握3000-4000个。在学前期,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受调节性差,成人有时不得不用转移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某种消极情绪。到学前晚期,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才逐步增长起来,并能多少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甚至控制情感本身。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感情,如,教育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共物等,同时也注意克服他们的一些不良情绪,如虚荣心、嫉妒心等。
奖赏教育法(奖励教育法)指施教者(父母和老师或是能够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的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运用奖赏的方式对孩子某些好的行为或是某个方面的进步给予肯定和奖励,从而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的施教方法。要使孩子在一个合乎社会要求,正确的轨迹上健康成长,就需要有一个合理适用的教育原则。
不要认为赏识一定要怎样夸奖孩子。应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赏识不会产生“副作用”。这个目标应如何设定呢?
(1)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能力和现实条件有一个正确认识,切忌急于求成;(2)在目标设定时应该和孩子一起决定,这样不仅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也能让孩子更有积极性;(3)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况把握不准,最好与孩子的老师商量;(4)可以考虑给孩子设定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得着的目标。
定好目标以后就要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让这个目标在孩子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标写在醒目的位置,制定一个“目标日历”,把目标和完成的情况记录在上面。
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在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一个问题。比如,今天,我为我的目标做了些什么?不要求孩子记日记,但鼓励孩子在“目标日历”上写点或画点什么,比如画上一张笑脸。
给孩子找个合适的竞争者。有个竞争者能极大地鼓舞孩子,让孩子选择一个比较熟悉、成绩略好于自己的同学作为竞争对象。在小目标达成后给予适当奖励。奖励最好是非物质的。比如,在某天做晚餐时,叫孩子剥蒜、给饭菜里放佐料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吃饭时,在全家人的面前,具体的指出什麽是孩子做的并给于表扬,全家人表示庆贺。
赏识最发挥作用的时候,应该是孩子想“跳”又有点怕的时候。这时,“赏识”就是一只有力的手,在孩子后面用力推一把。
1.尽量少用奖励诱惑孩子。“奖励”虽然会起到效果,但也常会有副作用。我们要让孩子前进的动力来自自身,而不是外在的诱惑。要让他们为了成功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奖励而努力。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在孩子想偷懒,叫家长抱时,不妨可以一边鼓励孩子自己步行,一边向前行进,在距离目标越近时越要鼓励。
2.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潜能。总是在孩子面前强调“你一定能行”。这种办法对一部分孩子管用,而对另一些天性比较胆怯的孩子来说,可能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
3.给孩子一个示范。如果你玩过一些刺激性的游戏,你就会有这种体验,你前面的那个人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排在你前面的人玩得很顺利,而且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你也会跃跃欲试;相反,如果他怕得要死,你恐怕也会有些犹豫。孩子更是这样,给他一个漂亮的示范,孩子的信心就会增强。比如: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拼图片等游戏,在孩子要放弃时,家长给孩子一个示范。
4.让孩子想像。让孩子设想自己成功的样子,在头脑里细致地描绘这幅图画,让它越来越清晰,清晰到如同身临其境。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已经得到了肯定,它能有效地增强人的信心。
5.解除后顾之忧。孩子画画,面对一张画纸,犹豫不绝时。跟孩子说一句:“你放手去做,做好了算你的,做坏了算我的。”让孩子解除对失败的恐惧,这也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勇气。
6.激一激孩子。比如有一种游戏是走吊桥,吊桥晃来晃去,又没有扶手,孩子害怕。这时,父母不妨先走过去,对孩子说:“你要是不过来,我们就走了。”让孩子处于一种必须靠自己力量克服困难的境地。
失败的时候,孩子更需要你的赏识。如果你在这个时候不赏识你的孩子,那么孩子得到不仅是失败,而且还有失败带给他的沮丧的心情,这比失败本身可怕多了,直接影响的就是孩子下一次的努力。在失败的时候赏识孩子,能让孩子从失败中得到一些可贵的东西。比如,在进行跑步比赛时,你的孩子可能已经用尽了全力,也没能取的好成绩。这时的孩子会是非常的沮丧,正是需家长给于肯定和鼓励的时候。
1.不要讳言孩子的失败。失败就是失败,怎么样也不能把失败说成功,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同时,也不能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让孩子正面自己的失败,这是第一课,也是很重要的一课。父母不妨多与孩子讲讲人们失败的例子,历史故事也好,名人轶事也好,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好。总之,让孩子知道,失败是每天每时每地都在发生的,每个人也都会遇上的,这是人生的常态。
让孩子想“我得到了什么”,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对立的,它们不过是一种比较,有时,成功只是比失败多了一点点。有时候成功离失败只有一步之遥,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之前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最后一步没有走好不值得过于沮丧,毕竟我们是朝成功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我得到了什么”,然后再来考虑自己为什么会失败,这个时候效果就比较好,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2.让孩子放松心情。让孩子放松心情,方式当然多种多样,总之,目的是尽快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
[1]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李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