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柏,徐永祥,杨月枝
(1.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3.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
目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除少数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外语教学工作之外,大多数主要从事文化科技交流、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外语工作。较强的翻译能力是从事外语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翻译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着眼于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外语专业重视和加强翻译课的教学,无疑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目标培养的重要保障。
绝大多数院校外语专业一般在大三阶段或大四开设一学年的翻译课,一般每周两学时。在这样短的教学周期内,要给学生讲述翻译的基本概念,介绍中外翻译史及翻译理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以及做各种文体和体裁大量的翻译练习,教师往往难免顾此失彼,使学生在翻译课上收效甚微。鉴于翻译课对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像大语种英语专业,可以一入学就可以开设翻译课,这样经过几年的训练,从理论到实践彻底掌握翻译技巧,达到熟练运用的地步。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先让学生翻译一段,然后教师批改学生译文,继而又由教师讲评,最后教师再给出标准译文。学生没有理论基础,缺乏技巧学习。由于材料是教师所选,学生在心理上处于被动地位,不是主动积极配合翻译教学。由于评讲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使翻译课显得沉闷和乏味,另外教师给出的标准译文极大地抑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我们既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双语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学生翻译外语、应用文等能力,使之最终能够成为比较合格的、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大学外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学要提高学生双语表达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并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具有很强的翻译书面文字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必须保证足够的教学内容、足够的教学时间以及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际训练。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翻译课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逆向过程教学法”强调翻译是一个非直线性的、探索的生成过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起到指导监控作用,并辅导学生自行修改译文,相互比较。使学生自我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该模式符合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初次感触(陌生信号刺激)——课堂分析纠错(好奇心的调动)——再次练习(验证的求知欲)——理论技巧总结(成就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使学生自我完成理论的升华,而并非机械地灌输。具体来说就是由课前作业——课堂对比讲解——课后验证练习——学生总结理论技巧——教师辅导概括等环节构成,即: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个过程。以逆向教学为出发点,从实用感官的陌生信号刺激开始,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并上升为求知欲。以过程教学为特色,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地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1. 课前作业,初次感受
翻译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实践。因此,翻译课每周布置课外作业,以篇章翻译为主,内容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听为虚,手到为实。实际的翻译能力只能在不断的、经常的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获得。因此,这就决定了翻译课的特点是“精讲多练,实践为主”。不在实践的基础上讲授翻译技巧与方法,无异于“隔靴搔痒”。
2. 对比讲解,分析纠错
教师的讲解内容是学生课前作业的问题点,以多种答案对比为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法、文化、外汉语言差异等专业知识判断作业译文优劣。在对翻译作业的讲评中,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对重点句子充分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译文及课堂讨论中的评语以鼓励为主,同时有理有据地提出不足之处以利今后改进。收集各种典型的错误,组织开展讨论,分析这些错误原因,并提出改正方法。也可以提供各种译文,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最佳译法,从而也接触到了比较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如何正确理解原文及外汉两种语言对比这两个问题,归纳、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学生就能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下,借鉴前人的经验,迅速掌握翻译要领,举一反三,较快地提高翻译水平。同时,这些翻译理论的总结又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容易生动活泼,易于接受,能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 课后验证,再次练习
再次验证练习就是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验证(验证的求知欲),教师通过作业讲评,讲授了必要的理论和技巧,但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到底怎样,能否运用,还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来进行检验。再次练习还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把讲评中所学的一般翻译理论、方法、技巧在实际中予以观察,可通过外汉对比来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学习名家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核资料等(这也是实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第三通过社会翻译实践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比如可以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外贸公司承揽一些翻译业务(无论外译汉还是汉译外)进行有偿服务。比如:通过翻译公司等承揽包括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出版社计划出版的文学作品、外语的法律书籍等让学生翻译并予以指导,把关,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又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学生总结,教师概括
自己总结出该节课内容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由老师一人作灌输式的讲演,应采取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中好的译文或典型的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介绍,也先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事实证明,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掌握得牢。
教师进行再次概括辅导,完成理论技巧的讲授。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态,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翻译理论一般把翻译看成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现代翻译理论则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翻译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翻译课绝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变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意识,必须在总结课中注意从文化高度引导学生学习翻译理论与技巧,如文化的概念,与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等。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之上,可系统介绍各种翻译理论与技巧。既注重系统性,又突出重点。要大胆引进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译中具有探究性的理论和技巧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外做进一步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选择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基础。
【模拟例证】
日语长单句的翻译主要让学生掌握日语长句的特点,以及翻译成汉语的规律。即,长定语句、长状语句的处理方法。首先要比较中日语言长单句子的特点,断句规律,汉译技巧。重点要讲解长定语句的外位语处理方法-即先翻译被修饰名词,再用指示代词将修饰语(定语)外位语化处理。在讲解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课前翻译一段文章。
聞いてみると、なくなった当主が現在はどうしているか知らないが、その当時一時加古川に住んで、古いものを持ち歩いていた原芳泉という桂岳の友人である日本画家から手に入れたもので、未亡人もその男に面識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った。(井上靖 ある偽作家の生涯)
然后课堂上就学生的作业译文进行互动性点评。
【学生译例】
一打听才知道,死了的持有人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当时在加古川住了一段时间,随身携带古物的名叫原芳泉桂岳的朋友的日本画家手里买的,遗孀曾经见过那个人。
【译例分析】
通过分析得知,这是一个典型的按照日语顺序翻译的句子。没有弄清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的关系。造成句子主语不明,对象语不明,逻辑混乱。
这是日语翻译者最初最容易犯的错误,通过这个例证,要首先启发同学们,这个句子的表达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句中“当主”、“原芳泉”、“桂岳の友人”、“日本画家”等人物是一种怎么的关系。启发提问“是谁死了”,“谁住在加古川”,“遗孀见过的那个人是谁”。
【参考答案】
经过打听才知道,这幅画是已故原主从一名叫做原芳泉的日本画画家手里买来的。据说这位原芳泉是桂岳的朋友,当时他曾有一个时期住在加古川,常兜售文物,但现在在哪里就不清楚了。故主的遗孀曾经见过这个人。
【更深分析】
再进一步分析日语的断句方法:1. 先找出主要成分,主,谓,宾,再找定语,状语,补语。2. 分清楚修饰语与被修饰语。3. 利用汉语与日语的表达习惯差异,说明该处的长定语句子单独译出,用外位成份指代比较合适。
然后在课后再给出同等难度的一段日语文章,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以便能得到高质量的译文。这样学生在前后2次的翻译中就基本上掌握了,日语单长句子的基本要领。
翻译课“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的建立,以直观性和实用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有效地缓解目前翻译课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了翻译课的实用性,在课堂上完成翻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实用,又不偏废理论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夯实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在主动快乐的氛围下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