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梅
郑春梅 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我认为校长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应起到以下核心作用。
“校本”来自英文“School-based”,大意是“以学校为根本”、“以学校为基础”。它以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落脚点,依靠学校自身人员的参与,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走向“校本”,就是走向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就是关注教师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就是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校长应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研究信息、研究经费、相关的理论指导、时间的保障等方面创设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使教育过程同时成为教师的科研过程和专业成长过程。
几年来,我校领导带领本校教师针对校情、学情,研究在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实践。为使教师正确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多次邀请专家领导来校进行讲座指导;同时挖掘校内资源,由教学校长、教务主任进行“学习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践”的专题讲座;除了安排好承担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市、区级培训,学校还订阅了“教育专题信息”系列,内容涉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发展动态等,发给学科组作为学习资料;校长室创办了《信息·理论》校刊,引领课改方向;组织学科组、备课组学习《课程标准》,学期末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知识考核;校长支持教师参加教研、培训、外出学访,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校长亲自承担课题研究,带领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要使校本教研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就要制定常规管理制度,使教学研究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而不至于陷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根据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原则,校长要负责指导、跟踪、检查教研情况并及时总结。
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并将校本教研活动情况列入每学期教师职级考核;校长亲自参加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检查备课组的研讨,参加优秀学科组、优秀备课组评比工作;利用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录像,作为备课组研讨的案例。这些措施和方法,加速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我校设立了“教星”评选、“希望之星”青年教师系列比赛活动,并定期召开教学总结交流会,让教师努力有方向,工作有追求。
校本教研活动应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努力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实现教师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校长要为教师间同伴互助搭建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成长。
我校每学期都举办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观摩课活动,如新参加工作教师的展示课、工作五年以上教师的学科创新课及学科组长、名教师的引领课等。观摩课准备期间,由学科组长组织学科教师采取“一课多轮”或“同课异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最后推出校观摩课。观摩课上发放评课表、课堂观察表,引领教师听课。观摩课后立即组织做课教师说课和听课教师现场评课。这样,上课,加强了学科教研,提高了专业水平;说课,促进了观念更新,传达了教改信息;评课,引领了课改理念,促进了同伴交流。校观摩课后,将教师教案、说课稿、评课稿、课后反思、学案、教学案例汇集成册。
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组织课堂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又举办了“希望之星”青年教师交流大赛活动。我们将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某些“意外”作为交流课题,请青年教师现场给出解决方案,全体教师作评委,大家共同研讨,共同提高。比赛中,参赛教师的激情演讲、书记校长们的精彩点评时时博得教师们的喝彩,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处理课堂问题和突发事件所表现出的教学智慧,常常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教务处在赛后将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案打印成册,供教师们细细品味。
总之,校长要为校本教研“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既要搭台,又要唱戏;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教师一起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共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在谈到校长的学校管理时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校长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去实践校本教研,关注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解决好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