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梅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从语言的角度理解英语教学,英语语感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初中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基础教学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既重要又必要。
一、英语教学中的语感定位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言语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使人脑产生对言语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产生的听辨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产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外来刺激产生适应,并逐渐改善感觉机能而产生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功能不变式,它包括同化与适应。另一种组织功能则是第一种组织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既取决于遗传的功能不变式,也取决于学习环境的特征。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被称为“认知结构”或“认知图式”。这一学说的提出,说明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机械的刺激——反应的结果,而且还提醒我们绝对不可忽视语感形成过程中学生自觉适应并改善语言学习环境的主动性。如此看来,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因素都起着作用。语感的形成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无意识和直觉有关。在外语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无意识和直觉发挥作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快形成语言能力和语感。
二、英语教学中语感产生的规律机制
首先,正在学习外语的学生已经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使用母语的能力,即已经建立起第一套内部语言系统,这就对外语学习,亦即对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的建立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比如说,许多学生对外语语言材料的听读理解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译成母语才完成的,而在用外语表达自己思想时也大都是靠把想好的意思由汉语译成外语再说出来或写出来,即使采用直接法或视听法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这是由于两套内部语言系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某些方面的一致或接近,如表层结构中语法方面某些规则的相同,深层结构中某些语义的接近而造成的。但是二者之间的许多差异,如表层结构中语音语法方面许多规则的不同,深层结构中的许多语义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属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众多规则的不同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则更是给学生用外语理解和表达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这些现象就体现为母语对外语习得和学习所造成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双重作用。
其次,有人认为中学生的年龄都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他们学习外语的条件和环境与母语相比也相差甚远,因为课堂语言环境毕竟是“人造的”,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大都带有“加工”过的痕迹。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外语的自然吸收。这也就难怪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是“习得”的,而外语则是“学习”来的,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语感。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摆脱对中国学生外语习得持怀疑态度的理论误区并探讨出他们外语习得和语感形成的规律。
中学生学习外语,形成外语语言能力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一是对外语下意识的自然吸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规则,从而产生语感。目前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仍然有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第二个途径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识记外语的各种习惯规则。我认为,下意识的自然吸收(习得)和有意识的学习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外语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后果。实际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儿童更为发达,有意识记和长时记忆也强于儿童,这正是他们加强有意识学习的有利条件,而无意识心理活动存在于人的一生当中,本来就可以也应该让其在外语学习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造成一种和谐、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把外语吸收进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例如塞里格所进行的一项以成人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语言为课题的研究就发现交往数量与学习者最后取得的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感阶段培养
1.起始阶段:时间是七年级第一学期。抓好起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入门,按照语言习得规律科学上路,主要做法是:(1)进行口语交际基本功训练,从日常口语会话入手,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养成用简单英语口语进行交际的良好习惯。(2)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明确学习目的,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2.发展阶段:时间是七年级全学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主要做法是;(1)抓好拼读训练,练好发音、拼词基本功。(2)抓好听力训练,练好听力基本功。(3)抓好会话训练,练好开口说话的基本功。(4)抓好听写训练,练好听音写词的基本功。(5)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词汇的基本方法,过好词汇关。
3.提高阶段:时间是八九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做法是:(1)优化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参与训练的积极动机,进入角色主动练。(2)优化教学模式,听说讲练用多头并举。基本程序如下:①课前预习,充分准备。②听说训练整体感知。③精讲多练,讲练结合。④综合训练,突出运用。(3)课内外相结合,增加语言实践量和信息输入量。采取的办法有:①坚持听力同步训练。②坚持课外阅读同步训练。③坚持按指定话题练习对话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