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翠红
(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韶关512005)
灾难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白翠红
(韶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韶关512005)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封闭凝滞的,而是开放流动的,它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在全民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和升华,向全世界展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抗震救灾精神:情理交融的爱国精神、敬畏生命的人本精神、团结互助的仁爱精神、勇于负责的担当精神。
爱国精神;人本精神;仁爱精神;担当精神
民族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是在狭义上使用民族精神的,专指存在于民族的精神、意识、性格中的那些积极的、精华的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其内容相当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封闭凝滞的,而是开放流动的,它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这样罕见的灾难,让伟大的中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的抗震救灾精神:情理交融的爱国精神、敬畏生命的人本精神、团结互助的仁爱精神、勇于负责的担当精神。灾难是历史,也是舞台。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最美好、最善良的感情和品格得以发扬和升华。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1]35这表明,爱国主义是深厚情感与睿智理性的统一,爱国精神是爱国激情与理性爱国的统一。
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一种深厚情感。爱国是中华儿女的神圣义务,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最起码的品德,它表达的是对于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有如儿子对于母亲的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爱国情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的精神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个没有激情,没有强烈的爱恨情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爱国情感在平时往往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就会以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就以群情激愤的方式表现出来。汶川地震发生后,超过20万名志愿者第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奔向地震灾区,在每一处废墟争分夺秒地参与救人。玉树地震发生后,军人、僧侣和志愿者走到了一起,汉藏两大民族走到了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尽可能拯救每一个遇难同胞。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爱国爱民的一片赤诚之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激的情感会失去理性的制衡,过激的行为往往会违背当事人的善良愿望,偏离预定的发展轨迹,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造成负面效果。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奔赴灾区,不少志愿者爱心有余,专业不足,大量人力都在灾区做技术含量不高的端茶送水工作。有的志愿者准备不足,到灾区没几天就断粮断水,要分用灾民的粮食;有的志愿者汽车跑到一半没油了,堵塞交通,阻碍了救援工作。
从发生时序来看,爱国精神一般先是以情感形式表达出来,又不只停留在情感层面,而是进一步转化到理性层面。当人们的爱国情感以群情激愤的方式得以释放时,就会有人开始从大局和长远的角度冷静观察问题、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问题,从本质上理解问题,从理性层面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表达爱国情感。例如,地震发生后,通过组建志愿者工作部,开通志愿者招募热线,开通全国抗震救灾志愿者热线等各项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实现了社会化分工,每个志愿者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地节约人力资源,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并使志愿者从中获得友谊、成就感和心灵的慰藉。
爱国情感使人产生动力,理性使人明辨是非、把握方向、理解行动的价值。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不能对立起来。理性爱国是非常重要的,实现了爱国精神的理性升华,才能正确地爱国。爱国精神既有着丰富历史内涵,又与时俱进地体现着时代要求,爱国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抗震救灾中爱国激情和理性爱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爱国精神得以提升。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与灾区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共命运,政府第一时间公布信息,总理第一时间到重灾区靠前指挥,第一目标抢救生命,表现出对人民负责、对生命尊重的人本精神。
汶川地震发生后,从分析收集受灾情况到上报中央并启动应急预案,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多小时,而从下达命令部署到部队出动,仅仅2小时多!这几乎已经达到了启动国家应急预案和部队快速部署的极限!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温家宝总理在震后两个多小时就冒着余震,赶赴灾区,指挥救灾。他在救灾现场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玉树地震发生后,正在出访行程中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前归国,他说:“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这体现了他们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抗震救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救援队几十人花十几个小时,就为救一个生命;许多僧侣没有工具,他们就用手刨,就为救一个生命。抗震救灾表现出来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使所谓尊重人权的美国也感到汗颜。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发生(2005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时,新奥尔良市处于失控状态,发生大范围的武装抢劫和放火行为。当一名游客向警方求助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你去死吧!现在都是各顾各了。”(Go to hell,it's every man for himself)。白宫的救援指挥部在飓风袭击的36小时后才成立,并且决定“在第二天开展工作”。
2008年5月19日—21日,设立全国哀悼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就大规模自然灾害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从制度上为自然灾害死难的普通百姓降半旗致哀。2010年4月21日是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哀悼日。哀悼日的设立表明政府对生命有了一种新的体认:生命本身是不分贵贱的,每个生命都应受到尊重。民间也自发悼念死难者,有的地方设立祭台,有的地方举行烛光晚会,这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有一种敬畏感。通过哀悼仪式,通过庄严肃穆的集体行为共同表达了对死难者的尊重,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受到震撼,从而将尊重生命的意识楔入日常生活中。通过哀悼仪式,使我们意识到,民族的苦难具有向内穿透力,能创造新的生命场,能让我们更加敬畏个体生命和整体生命。
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其独特性,它不仅是个体的,更是整体的。“对中国人而言,存在就是集体人格、集体认同。”[2]72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之一是非常重视血缘关系,“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血浓于水”,这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是手足同胞,他们的生命是关联的。“我们直接从生命意识中所爆发出来的情感,是一个直接实践性的原则,它真的是一种‘绝对的命令’,我们感受到同胞之情,而在情同手足的同胞处在生死关头,我们不去救助,不把我们所能提供的力量贡献出来,就会羞愧,会懊悔,会有‘罪责’”。[2]29-30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共同存在,相互滋养,相互传递生命与力量。地震中的被困人员之所以表现出难以形象的坚强的生命意志,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力量战胜了简单的求生本能,这就是生生不息的精神。“我”的生命意义有“我”的过去、“我”的现在和“我”的未来。“我”的生命都是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的,祖先所拥有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要敬畏生命,把对先人生命的幽思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生命意识,“我”要活下来,“我”要养育后人,延续生命,实现生命的永恒。生命就是这样得到流动、生生不息的,因而实现了有限生命对无限生命的超越,生命价值得到升华。通过大地震,可以看到,中国人伦理道德呈现的方式:以中华民族的血脉组成一个相亲相爱的生命共同体。
敬畏生命的人本精神,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仁爱精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表明仁爱即是爱人。孟子讲“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仁是人本身,是人的道德理性之本身,而不是自然躯壳或生理情欲之本身。人依其道德本性行事,就是成仁的过程,就是为道的过程。仁是道德主体的自觉活动,是道德主体无限超越内在的根据,是人格世界的无限敞开。仁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熏陶、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将他们从精神上凝聚起来。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华儿女坐卧不安,大家都在想“我能为救灾做点什么?”,这种“不安”就是仁。宰我与孔子讨论三年之丧时,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了,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宰我说:“安”。孔子说:“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汝安则为之。”宰我走后,孔子叹息道:“予之不仁也!”中华儿女坐卧“不安”,正说明我们对同胞有深厚的情感,我们由直觉随感而应。在这一特殊时刻,许许多多人不再计较个人利害,千千万万志愿者放下手头的工作加入到救灾队伍中。这在平时看来,是不合理的越界行为,但此时却受到人们的称赞。在这种非常状态下,我们不能再按照正常状态下的道理来评判是非。平时人们总是秉持一理,总是计算、打量,这一计算、一打量,就不是“生活的恰好”(梁漱溟语),就不是“仁”了。“‘生活的恰好’不在拘定客观一理去循守而在自然的无不中节。”[3]456仁的生活是在遇事随感而应中最自然的生活,是直觉敏锐的生活,是不计较利害、不受理性计算支配的生活,“仁只是生趣盎然,才一算账则生趣丧矣!”[3]461企业家陈光标在得知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就把正在召开的董事会变为救灾筹划会,他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带着人、财、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的事迹感动了所有中国人,网友们把他誉为汶川地震中最感动中国的企业家。他的所作所为就是“生活的恰好”,就是“仁”。加多宝集团,汶川地震后,捐出民营企业史上最高的单笔捐款1亿元;玉树地震后,它又捐出1.1亿元;它带动其它企业踊跃认捐,对全行业和全社会起了示范和辐射作用。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赈灾晚会分别募集善款15.14亿元和21..75亿元,说明中华儿女对灾区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中国人不再是一盘散沙,深深地隐藏在人们心底的互相协作、互相扶助的精神在这样的特殊时刻迸发出来了。蕴藏在人们心中的巨大的仁爱精神被激发出来、呈现出来,感天动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玉树人”、“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奉献爱心,共度难关。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厚德仁爱,是一种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和复兴的精神感召力,是一种激励和鼓舞我们同舟共济,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崛起的精神动力。
曾几何时,我们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而忧虑,为越来越多的“金钱至上”而抱怨。然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带来了担当精神的重新展现。灾难发生时,是国家面临困难最大、挑战最严峻的时刻。有无担当精神,是国民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从国内到国外的华人,无不在灾难面前担当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温家宝总理说:“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温总理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指挥抗震救灾行动,他的声音、他的泪水、他的疲倦,他正在“担当”。救援队、医疗队不分昼夜搜救抢救遇险同胞,他们正在“担当”。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不计个人利害、不顾个人安危到达灾区,他们正在“担当”。正是有了这种“我在其中”的担当精神,抗震救灾才取得了初步胜利。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能为救灾做点什么?”在面临这样的大灾难时,赈灾不仅仅是慈善活动,更是社会责任。人们为灾区捐款捐物根本就不用动员、不用宣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发自肺腑地喊出了“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玉树人!”的口号。整个中华民族在那个时刻就是一家人,家人有难,我们责无旁贷。一个乞丐捐出自己仅有的105元,一个曾是唐山孤儿的企业家捐出1亿元,唐山有十三个农民组织的救援队马上赶往灾区……感人的场景一幕又一幕!中国自古就把“治国、平天下”视为“大德”,“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个人对救灾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就是担当精神的突出表现。尤其值得关注和欣慰的是,曾被视为极度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80后”乃至“90后”,成为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的生力军;曾经被视为患有“道德恐惧症”和“价值虚无症”的白领青年,也似乎在一震之下于瞬间完成了其“价值重组”。
正是有了这种担当精神,我们才能永远铭记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痛苦,并且在痛苦中走向成熟。灾难过后,许多学者建议将每年的5月12日设定为全国灾难纪念日,通过纪念日的设立,可以使历史事件沉淀为集体记忆,强化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培养民族的共同情感。纪念日是一种公共仪式,这是国家建构和维系社会团结和共同体凝聚力的手段,通过一系列仪式,人们表达和维持社会认同,使个人与群体的联系得以世代相传。我们有责任把大地震造成的苦难,把中华民族的灾难铭记下来,直面真实的历史,我们只有有勇气承受这个瞬间,才能使之升华。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东方相辉.生死爱——汶川地震对话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李文)
Disaster and Sublim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BAI Cui-h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uangdong 512005,China)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s not self-enclosed and stagnated,but open and mobile.It is being enriched and developed constantly.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Yushu Earthquake happened,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has been developed and sublimed in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relief.Disaster relief showed to the world the spirit of all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patriotic spirit of combining feeling and reason,human-centered spirit of revering life,kind-heatedness spirit of solidarity and spirit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patriotic spirit;human-centered spirits;kind-heartedness spirit;spirit of shouldering
D647;D648
A
1008—7974(2010)06—0052—04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08CZ019
2010—05—14
白翠红(1976-),女,山西运城人,广东省韶关学院思政部,讲师,哲学硕士,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