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王 健 天津市河北区光明小学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爱德华在一本书中谈道:“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是优秀教师的重要特征。”他讲到,在美国,中小学生学习的座右铭是:学习就是好玩。好玩是表象特征,深入思考后会发现:它是注意力的集中,心智活动的全程启动,是思维能力的呈现。因此,我们认为高效课堂的简单特征就是好玩,用教师的精心设计把学生带进愉快的学习过程,进而产生效果、效益。
下面我想就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发挥创意,贴近生活,创设情境”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打造轻松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任务驱动法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怎样才能设计出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并且乐于学习的任务呢?首先是任务要设定得“新奇”。这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一些材料,结合课的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编排。让任务不仅停留于文字,而是以声、色、形等多种表现手段呈现于学生面前,从激发视觉神经到触动智能领域,真正驱动学生的学习进程。
例如:在Word中绘制三维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在教科书中被一带而过,但是我并没有死板地按照教科书教学,而是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习惯,从兴趣入手。经过巧妙构思,我为枯燥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出书”这一生动有趣的教学任务,先绘制出三维立体图形,然后通过调整图形的角度、深度、表面效果和三维颜色,将图形做成书的雏形,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为三维立体图形添加艺术字、剪贴画等,使“书”的效果更加逼真。学生在课上兴趣盎然,对于自己的作品充满成就感。可见,教师发挥创意,设计“出书”的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产生出不少难能可贵的创意。在这一过程中,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的设计让枯燥的知识具有了人性化的因素,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所学知识,思想情感也同时得到了升华。应该说是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观点毋庸置疑。学生的许多直接经验、感性认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教育意义得以构建的场所,所以只有根植于生活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所学近乎所用,学习才变得有动力;所用依之所学,实践才会变得更主动。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文本框”这一知识点时,有的学生觉得竖排文本框没有用,我马上意识到他所说的话可能代表一部分学生的想法。便将“竖排文本框有没有用”当作话题来讨论,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竖排文本,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如古诗、霓虹灯招牌、校园门口的校牌、板报标题、书脊上的书名、春联等,在讨论中,“竖排文本框”的作用不言自明。继而自然地引出了我精心设计的小任务:制作“春联”。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学生做得非常投入,表面上像是在做游戏,实际上已经学到了很多知识。
贴近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距离,教师的教学显得“无痕”,学生学习得也更加投入,还能把信息技术课所学知识服务生活,正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最本质的目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那么这种需求从何而来?答案是从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来,情景能有效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并把情感作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串联并带动起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及现时接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构建。
在“自选图形”一课的导入环节,我没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先竞猜抢答:请问哪个卡通人物最爱帮助别人?学生一听马上就来了精神,猜了很多次,还是没猜中。就在他们苦于得到答案的时候,我向他们展示了“哆啦A梦”的图片,并解释说:“哆啦A梦”总是向别人伸出“圆(援)手”,因为他的手是一个大圆球。这时学生都笑翻了,接下来我说:“哆啦A梦”此时的心情可没有你们这么好,他的心情可以用这个“小哭脸”表示,因为他遇到难题了,你们愿不愿意向他伸出援手?学生们马上就将手攥成小拳头,高高地举过头顶说着:“我愿意!我愿意!”于是,我将学生们在上节课中常见的错误例子展示了出来,让他们一起帮助“哆啦A梦”解决,学生争先恐后地向“哆啦A梦”伸出了援手。当问题解决之后,我说:现在“哆啦A梦”的心情因为得到了同学们伸出的援手而变得高兴起来了。我用鼠标将“小哭脸”嘴巴上的控点向下拖拽,“小哭脸”顿时变成了“小笑脸”。学生们立刻露出了惊奇的表情,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从哪里能够找到这个哭笑不定的“小脸”吗?有的学生说:是自选图形。于是,我顺利地将教学引入了新授环节。在后面的教学环节里,学生们始终保持着一颗探索的心,不断地自我探究新的知识领域,一切的知识都成了学生渴望破解的“谜”。“谜”不同于知识,它带有诸多的心理因素。那张代表“哆啦A梦”心情的“小脸”,适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景中接收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A.C.奥恩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能告知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直接说出,而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新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并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改革成败的首要标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布置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学生阅读自学,自己发现问题→教师了解情况,指点正确方法→学生分析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解决难点,突出关键→学生理解知识,总结规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运用知识,完成作业”。
我在多年的课堂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他们所爆发出的学习热忱和潜在能力是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我在信息技术课上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碰到的一些问题是我还没有讲到的新知识,我并没有直接讲给他们,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书上查,慢慢地学生就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这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显得至关重要。我的信息技术课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上课学生就说:“老师,今天您别讲了,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让我们自己去摸索。”当得到允许时,学生马上露出喜悦的笑脸,禁不住小声地鼓起掌来。渐渐地信息技术课上我讲课的时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利用书本和网络学习新知,我只对极个别的疑难问题进行适时的点拨,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他们觉得这样很有挑战性,就像玩儿游戏闯关,能够体现自身的智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学生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长吁短叹,时而释然一笑,时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就这样,学生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仅学会了独立思考,如何去学习,而且经过个人的亲身体验,看到了自己制作的作品,自信心油然而生。
创设轻松的教学情景,会让学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新知。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教学任务的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好学、乐学。自学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