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麦子”

2010-03-22 18:45朱永新
天津教育 2010年10期
关键词:麦子教室教育

■朱永新

在“新教育”石家庄桥西年会之前,我只知道一个网名叫做“河南麦子”的女教师,在“网师”学习很执著、很用心,“铁皮鼓”老师多次表扬。要知道,让研究中心教师表扬,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除非你真是很卓越。但是,此前我一直没有见过她。

年会期间,“干干”和“铁皮鼓”带“吸烟散人”来看我。知道了一些“吸烟散人”这位西北汉子的故事。大会的时候,“麦子”坐在“吸烟散人”的边上,与“吸烟散人”打招呼的时候,我竟然把“麦子”误认为是“散人”的女儿,闹了一个笑话。是的,“麦子”那闪耀着童心的眼神和矮小的身材,不细看,把她当作儿童也是不奇怪的。

没有想到,这位在人群中并不起眼的“麦子”,身上却聚集了那么大的能量。在叙述自己的“网师”经历时,她让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年的“网师”学习,她竟然一口气选了7门课程,写了68666字的作业。有一段时间,她给自己安排了这样的作息时间表:用5小时做每天必做之事——一是读《论语今读》10则,二是读或批注《人间词话》3则,三是批改作文10篇,四是写教案1篇,五是备课1节。用2小时进行“亲子共读”——每天中午读《阶梯数学》10页,每天晚上读《夏洛的网》15页。用少于1小时而多于30分钟的时间运动——每晚坚持倒走。用4小时时间做家务——拖地、整理床铺、洗衣服、做饭等。8小时睡觉休息,还剩下4小时,用于看书,闲聊,上网……

“麦子”的真名叫王桂香,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她有着与许多年轻教师一样的成长故事。怀揣着梦想,中专毕业以后的“麦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很快站稳了三尺讲台,收获着学生们对她的敬服甚至崇拜,教学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做班主任的时候,她的学生7门功课有6门是全乡第一!

“优秀是卓越的敌人。”这些成绩反而影响了她进一步发展。深感满足的她已经没有新的目标,她说:“大多数时候,我买《读者》,浏览杂志,忙碌着班主任的琐碎事务,满足于全乡第一名的成绩。同时,对自己的明天很迷茫,后来,索性不再想了。”

2009年3月,“麦子”的成长意识突然觉醒。她反复拷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希望成为怎样的教师?我该如何为之努力?”于是,她给自己制定了短期职业规划:两年内,利用早自习辅导时间,背《论语》、《古文观止》;与学生一起,每天背1首唐诗或宋词;每周看3个语文教学视频,每周至少写3则教学反思日记;每月至少请一位同事听自己1节课,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每月读3本书,包括人文类、教育类或文学类,并写下读书随想,记下收获;她甚至还在网易博客上,与好友“素儿”、“若涵”结成监督同盟,对计划完成情况一周一检查、每月一总结,互相鼓励,彼此“取暖”。

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她“充实愉悦地过着这种有目的的教育生活”。读了《发现母亲》、《季羡林文集》、《言说抵抗沉默》、《苏东坡传》、《作文杂谈》、《论语别裁》、《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阅读教学艺术50讲》等一大批著作。

但是,三个月后,她再一次茫然。她在反思日记中写道:“昨晚写过上周的总结,心里却飘过一丝阴影,越来越大,纠缠着我,我不得不去反思——我的计划执行的效果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在做无用功?哪些计划的细节有待修改?哪些计划的细节有待补充?这样一直坚持,两年后能实现目标吗?我还要做什么?”

这种迷茫的感觉持续到了2009年7月末。“麦子”偶然看到“网师”的招生简章,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虽同样身处浮躁的时代,但不肯放弃早已被许多人弃如敝履的理想,而是始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勇于承担身为教师的责任,在自己或者希望在自己的教室里,守护着最初的纯真愿望;追求真理,求知若渴,愿意亲近那些真正伟大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理解人性、解决问题的专业书籍,并且甘心承受一次次的“打击”,勇于不断地自我否定,将专业修炼视为终身之事;希望自己的生命经由教学、经由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经由公开课、论文、职称评定等获得意义。”

“网师”对于教师生命价值的描述和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深深地打动了“麦子”。“网师”招生简章的题目是“寻找尺码相同的人”。“麦子”想:我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不就是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吗?于是,她决定加盟“网师”,并且拉来了好友“灰菜”和“艾儿”。

一年的“网师”学习,是刻骨铭心的,是在退却还是坚守的斗争中前行的。“麦子”一门课一门课地学,一本书一本书地读,《构筑合宜的大脑》、《理想课堂》、《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苏菲的世界》、《唐宋词十七讲》、《中国哲学简史》、《古老的回声》……每一门课、每一本书带给她的都是前所未有的紧张、刺激、快乐、痛苦……她渐渐地安静下来、丰盈起来、目标明晰起来。

年会上,我看着这位目光坚毅、语气沉稳的小姑娘,听着她叙述自己生命成长的故事,感动得流下了泪水。2500人的会场鸦雀无声,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尤其是听到“麦子”与姐姐这样的对话:“怎么办啊姐?做不做啊?”“做,一定要做。”“可是我写不出来啊!”“那就继续看书,然后再写。”“我放弃了。”“我不放弃,也不许你放弃!”我更加为她们的精神而感动。

年会给“麦子”的震撼也是巨大的。会议结束后回到河南,她难以入眠,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年会以后的打算。

“麦子”告诉我,2010年7月11日上午,听“铁皮鼓”老师的报告,讲到“习”字的三层含义:一是反复地切磋琢磨,对经典进行研习,“新教育”称之为知性阅读,“网师”学员习惯称之为“啃读”,即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将经典啃下来。二是学以致用,使知识作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工具或利器。三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生命保持在一种空灵开放的状态。听到此处,她流泪了,因为觉得自己现在只是将第二层作为自己的短期目标还为之坦然。她看到了自己与“优秀”、“卓越”的差距,因为作为教师,最关键的是学以致用,是要把学习知识与教学实践打通,最终在教室里找到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听“干干”老师的“大地歌吟——芦滩‘新教育叙事’之序曲”。干干说:“于是我们决定,下一个月,我们将搬进这个目前还叫‘芦滩教学点’的地方,我们不愿意让梦想再推迟一年萌芽,我们不愿意让‘新教育’的承诺之果,再推迟一年结成。”听到这里,“麦子”再次流泪了,她想,自己的“新教育”之梦,为什么还要等待?

7月11日下午,听我的报告。当我讲到一个“新教育”的教师,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讲到常丽华老师与她的学生们的故事时,“麦子”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她追问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教育叙事就应该是围绕着教室、围绕着学生,我为什么不能从现在开始,就让‘新教育’在我的教室里开始发芽?”

回到宾馆,在马玲老师的房间里,“麦子”见到了“桃花仙子”,见到了她带来的学生的好几本“读写绘”日记。在开会前,“桃花仙子”曾经把这些材料给我看,我就非常感动。整整一个大背包,全是学生们的“读写绘”作品!“麦子”告诉我,她同样被震撼了,震惊于学生在三年里的变化。她读到了“桃花仙子”无怨无悔的付出——嘴里说着腰疼,可是脸上却是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我又意识到,我不能再等了。”

“麦子”告诉我,她与我其实并不陌生。2001年,她在《人民教育》杂志上曾经读到我的一首小诗《享受教育》,她抄了好几遍,经常朗诵给自己听。2007年暑假,她读到了《新教育之梦》,对书中描绘出的理想中的教育很是着迷。

“麦子”告诉我,在年会发言时,她向2500个“新教育人”作出了一个承诺:“让‘新教育’在我的家乡开出一朵芬芳的花来。”她原来想的是,等自己结束了“网师”的学习,再来投身“新教育”。可是这几天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不能等到“网师”毕业再投身“新教育”了!她决定从下学年开始,回到七年级教室,追随“新教育”!

“麦子”告诉我,回家以后跟老公说起这几天的感受,说起“新教育”,讲了两个多小时。老公表示支持她开展“新教育”,并询问物理教师怎么让“新教育”在教室里开花。“麦子”笑着回答:“咱们家出现一个‘疯子’也就够了,难道还要出现两个‘疯子’?”

“麦子”在信的结尾这样写道:这些天,我的心情一直是激动着、感动着。现在回到家已经几个小时了,我还是睡不着觉,于是坐在电脑桌前,写下这封给您的信。给您,也给自己一个承诺:从现在开始,从下学期开始,让“新教育”在我们的教室里发芽、开花……这不是心血来潮的一封信。等到下一年的年会时,我会向您,向“新教育”,递交一份叙事,一份属于我和学生的“新教育”叙事。

我把“麦子”的信读了又读,看了又看。我的眼泪也是流了又流,淌了又淌。这么可爱的教师,这么可敬的教师,这不正是中国教育的希望吗?这不正是“新教育”存在的意义吗?

“麦子”是一种精神,“麦子”也是一种象征。“一粒麦子,终将不断地落入泥土,再活过来,结出许多籽粒。”“河南麦子”,不就是“新教育”的麦子吗?

“一粒麦子,终将不断地落入泥土,再活过来,结出许多籽粒。”“河南麦子”,不就是“新教育”的麦子吗?

猜你喜欢
麦子教室教育
麦子熟了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313”教室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麦子的回忆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