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刘 超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有益经验,尝试利用互联网这片广阔的天地来辅助教学,利用网络的资源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特点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选择性、交互性,趣味性,深入性,促进了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网络环境;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空前发展,对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正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裹挟下,我国教育的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传统校园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变革,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正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教育视域中。“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1998年5月16日《中国教育报》)”。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前教育部民陈至立指出,对于这场信息技术之战的主角——学校而言,就是要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因此,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来构建新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必需探索和实践的重大问题。
在进行网络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实现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主地获取信息,实现了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提高了大学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网络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的心态。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但学生似乎不太习惯这种不太像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有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教师有序但学生失控的状态,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也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的心态。
2.网络资源的直观、形象容易掩盖学生分析思考的过程。如学生本来要动一番脑筋来深入理解的一些现象用不着劳神费力了;本来要在脑海中驰骋、想象的画面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接受起来变容易了;本来要动手或亲身体验而获取的经验被屏幕上有趣的动画取代了;本来要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来完成的任务变成了人机的“对话”,这就在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时间。
3.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两难境地。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按照现行的课时计划把教材上的内容从从容容地上完成已经有些紧张,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上网查询相关的内容和材料,而学生可以支配的实际上网时间也少之又少。如果不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又会给网络管理带来更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就显得非常尴尬了。
网络在改变传统的课堂观、课程观的同时也正在促成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开启大学语文活力之门的钥匙,领引高职学生进入一个别有洞天的大学语文魅力世界。网上沟通与互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的接纳与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人学习的勇气。这对于初中时期遭遇了太多失败与挫折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有关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借助于网络,网上浏览、检索、下载、对话式的交流可以达到很高的个别化的程度,发挥各个学习者的主体性,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创新。具体说来,网络情境下,教师应采取以下的教学方式:
1.利用网络进行“多样化”教学
利用网络的形式多样化特点,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手段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就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直观性是教学的基础手段,借助计算机网络,能有效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条件,其教学手段有模拟演示、实行对照、影片放映等,早期的电教手段如录音机、录像机、幻灯片、投影仪,以及目前使用较多的多媒体计算机、VCD机、数码投影仪等都是可以综合运用的。
2.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个性是任何事物的魅力之源,网上大学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单调与沉闷,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研究式学习的生计与活力。它更允许学生能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做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网络语文课堂。中,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能较大程度地改变职高学生语文“集体贫血”的现状。
3.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
学会选择是未来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据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信息垃圾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现有条件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消费需要”做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期待”做出选择。
4.组织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
未来世界是一个交往、交流与合作不断深人的世界,“对话”正越来越成为当下教育的共同理念,高职大学语文课堂中不应忽视这种理念的渗透与根植。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大学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高职大学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接受学习”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从容不迫地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情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通过网络大幅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1)通过网络让学生加深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体结构,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小说。早在上世纪30年代唐铖在其《国故新探》一书中即认为,韵文的“构成素”有六种,即整、俪、叶、韵、谐、度。他的基本观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只限于韵文,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一种文体,它的体裁样式,语言风格,表达手法,结构方式等,都会体现出不同特征。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归根结底是由其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差异形成的。
一个民族的文体样式,总是根植于自己民族的土壤之中,并为本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如中国的唐诗宋词和明清章回小说都具有我们民族的形式和特点。中国小说,重视故事情节,来龙去脉清晰,人物鲜明,线索明了,景物描写蕴含意境,并注重通过对话表现人物身份、性格、精神,喜欢团圆结局;外国小说刻画人物细致入微,重视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用墨如泼等等。分析各国小说结构,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
(2)通过网络让学生加深了解作家风格,挖掘作品内涵。不同的作家在使用不同文体时,由于作家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审美意识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文体风格。笔者认为,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是解读作品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鲁迅的文章,尤其是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意味性强。这犹如他本人:对敌人他始终是“横眉冷对”,立场坚定,决不妥协;而对人民大众则真正做到了“俯首甘为”,为人民呐喊助威,深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是短篇小说作家,法国的莫泊桑长于捕捉生活细节,写的作品如《羊脂球》、《项链》等以篇幅短小精悍、处处以小见大、出入意料的结局及耐人寻味的语言而形成独特风格;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风格则以“含泪的微笑”著称于世。
(3)通过网络让学生加深解读作品应具备的条件。要想读懂作品,就必须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保存一种对语言代码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使信息得以畅通传递的保证。
第一,增进创造性阅读能力。
高职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超越文章内容,悟出新思想,获得新见解。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文学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在讲课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激活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表他们的独到见解。如果一味照本宣科,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改变高校教师的观念,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要达到“会学”,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达到最佳的解读文章的能力。
第二,强化批判性阅读能力。
这是一种对文章作出个人判断的思维活动。可以培养训练读者多种思维技能,即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格·格林在《接受美学简介》中指出:“作品里充满图表结构和暗射空白,图表要由读者吃透,空白要由读者填写。”如果读者分析能力不强,这个空白将还是空白。比如分析《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把于连说成是奋斗的典型,就有很多人难以苟同。有人说他傻,临死前可以争取自由,但他选择了死。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认为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是社会造成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等级观念强,要想进入上流社会比登天还难。高职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理解分析从中悟出了结论,是一种人性的升华,这对运用文体学的功能,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是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必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这是新世纪职高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面对必然到来的教育技术革命,面对日趋苛刻的人才市场,面对不容乐观的生源质量,为了每一个高职学生的成功,为了每一个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教师既要高瞻远瞩,在观念上进行创新性改造,又要脚踏实地,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实践中热情探索,用大学语文蓬勃的生命魅力向传统情境中“少、慢、差、废”的职高语文作一次彻底告别。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1998-05-18.
[2]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4]佟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层次及发展趋势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5]刘琳.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几点原则与技巧[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4,(增刊2).
O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under Web Environment
LIU Chao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Tianjin 300222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d some good experienc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igher voca2 tional college Chinese.It attempts to assist teaching activities by using the large field of Internet.It tri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llege Chinese by using the web’s features like massive resources,va2 rious forms and interactivities.Thus the personality,the selectivity,the interactivity,the interest and the depth of students’learning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2 tional colleges can be promo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eb environment;college Chinese;teaching mode
H09;G712
A
1673-582X(2010)03-0050-03
2009-11-18
刘超 (1958-),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及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