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一,许芳奎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32)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为例
陈新一,许芳奎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132)
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构建校企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市场企业用人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及生产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证融合”制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间“无缝转机”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从2001年我院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需要定课程、根据岗位要求练技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了以专业调整和建设为主线,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革新为重点,以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的教改思路,努力培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在教学中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初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利益共赢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前提
企业与学校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及行为准则,构建校企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必须是在两个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相互认识一致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从学校来讲,在“双赢”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并满足企业的利益和需要,企业才会有积极的关注教育的热情,才能更深度地参与教学。企业的利益和需要一般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环境的改变、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及时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为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是校企合作能够推动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企业的目标总是寻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产生尽可能多的效益。高职院校利用师资应用技术能力较强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更新,为行业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要利用高职院校师资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对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进行岗位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岗位能力;要利用高职院校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灵活安排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解决企业符合规定要求的部分生产任务,特别是企业在有季节销售、临时性任务、大订单情况下,学校能够根据生产流程的需要,实行弹性学制,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三是加强情感交流能够提升行业企业文化氛围。紧密的校企关系体现在双方各种资源的融合,特别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双方相互了解需求、价值观和信息等情况,学习对方的文化精髓,培养情感。通过经常性的合作,企业需要学校的先进文化、探索精神、敬业态度渗透给自己的职工;需要通过招聘学校的毕业生,打造新型职工队伍的形象,营造新的血液,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
2.以合同或协议形式确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关系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保障
学院主动建立与用人单位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一种双赢互动的长效机制,在有利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界定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收益,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
3.实现资源共享是深化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
实现资源共享既是校企合作的目的又是深化双方关系的基础。企业与学校吸纳对方优质资源,优势互补,对于双方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学院创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学院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关系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制定共融发展的战略规划。从学校的利益考虑,企业将教育教学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用人或招工上优先考虑录用合作学校的毕业生,为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提供充分的保障。在人力资源上广泛并深入参与各项教学工作,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正确和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上提供支持,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职业能力。从行业企业的利益考虑,学校将以服务行业企业为己任,紧贴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把合作的目标强调在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上。同时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分段教学等多种形式满足行业企业用工及其他工作的需要。
二是实施产学研一体化联动机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改和科研项目,实现共同的产品开发的组织管理、数据管理、资源配置管理、任务进度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际研发项目,及时接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学习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和标准,提高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本领。使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实际生产,特别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边学习、边工作的环境,对于学生提高技能产生积极意义。
三是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学院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加大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把握教学更加贴近市场及行业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院依靠行业的全方位支持和企业优质资源的共享,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以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为目标的“X+(Y)”模式、以培养工作驾驭能力为目标的“项目驱动”等模式。
1.根据市场企业用人需求设置专业
学院广泛调研市场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了解岗位用人需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密的论证,确定了我院与行业和滨海新区发展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通信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6个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通过重点专业建设带动全院其他专业建设,构成适应环渤海经济圈和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体系。
2.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及生产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分析产业行业发展动向及趋势、生产工艺特点、条件,以岗位能力的确定作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分析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并且对技能的要求细化到具体的岗位后,策划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实现所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的要求,按照不同培养阶段培养目标规定的任务设定真实工作任务。各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有其独立的一面,同时又互为重复和交叉,根据岗位能力和生产任务的属性要求,明确知识点、技能点掌握的关键环节,从而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的理解与实施,实现对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掌握的目的。
4.充分利用资源实施生产性实践教学
以行业企业资源为主实施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实习应以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为主、学生生产实习教学应以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为主。学院注意聘请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初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实践教学中扩大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实践课教师的比例、加大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
5.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程方法的改革中,坚持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法,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强化技能训练,积极实现教学从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向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
1.实施“课证融合”制度
推行“双证书”制度,是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其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时,及时了解行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为依据,确定该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策划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取得“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此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附录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有过说明。但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双师素质”,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本身就应当是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应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产学研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院提供培训经费,鼓励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教师的考核应注重在教师实际动手能力方面。
3.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工作情景化、仿真化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强化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化建设,通过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实践环节建设,创造仿真实训环境和手段,为学生营建一个类似“工厂”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职业基础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4.重视教学设施现代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基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集成的“核心知识课程”CAI、CAD课件开发及应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校园网和教务局域网)开发及应用,校园网和教务局域网为教学及教学管理提供了多方面便捷服务;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的开发应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走工学研结合之路”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傅琼.以教学性企业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下).
[3]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成光琳.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3).
[5]许芳奎.紧密依托行业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机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
Perfecting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study Combination”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Taking the Reform Practice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Tianj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CHEN Xin-yi,XU Fang-kui
(Tianjin Electronic Inf orm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Institute,Tianjin 300132 China)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teractive double wi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should be set up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work-study combination.The major should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need from market and enterprises.Talents training scheme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its feature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The system of“course-certificate integration”should be implement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work-study combination;talents training mode;countermeasure
G712
A
1673-582X(2010)03-0018-04
2009-11-30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依托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FJB08059
陈新一(1951-),男,天津市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许芳奎(1959-),男,天津市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研处处长,副教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