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0-03-22 11:52:23戴晓霞
台湾农业探索 2010年2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福建省农产品

戴晓霞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品牌农业是指经营者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相应的商标注册权,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1]。近几年,福建省围绕农业特色建设基地,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积极打造品牌农业,以品牌拓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品牌农业的现状成效、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出推进品牌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福建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福建省品牌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1.1 品牌农产品数量逐步增多

目前,福建省共有涉农商标3万多件,约占全省商标总量的21%。经工商和质检部门认定的涉农类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达31件,福建省著名商标和福建省名牌产品达408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6件[2]。全省有584个基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79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3家企业的66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另外福州超大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等45家农业企业获得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

1.2 品牌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增强

生产基地是农业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基础和保证,是主导产业在地域上的一种表现形式[3]。在品牌农业建设中,福建省各地建立了一批优质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了主导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以泉州市为例,近年来泉州市市委、市政府相继组织实施了 “252”农业基地、“4121”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33”现代农业工程,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全市现已形成粮食、水产、水果、禽畜、茶叶、林业、蔬菜、竹笋、食用菌和花卉盆景等10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其中已认证的水果生产基地45个,茶叶生产基地14个,蔬菜生产基地95个,粮食生产基地2个,蛋鸡生产基地10个,肉鸡生产基地5个,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40个,水产品基地50个。

1.3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福建省共发布了796项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省级)标准为主体,市、县级农业标准规范和农产品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累计建成41个国家级、94个省级和92个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2家企业成为国家首批农业良好规范GAP试点单位,其中14家企业通过了认证。另外,许多龙头企业积极推行 ISO9000、ISO14000和HACCP等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在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例如厦门银祥集团在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基础上,创立了 “统一原料供应、统一良种繁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饲养管理、统一卫生防疫、统一产品回收”的银祥模式,“银祥放心肉”被认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品牌农产品[4]。

1.4 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伴随品牌农业的建设,农业企业的实力得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厦门银鹭集团和惠尔康集团两家企业的花生牛奶占全国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近70%;漳州天福集团在全国已开设700多家 “天福茗茶”直销店,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综合企业;福建盈丰食品集团的糖姜产量居全国前列,出口量全国第一,并在欧洲占有70%的市场份额,被誉为 “中国姜王”;晋江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的紫菜加工产品占全国市场的60%;光泽圣农集团的肉鸡产品占肯德基在中国南方市场份额的50%;宁德古田县大力培育 “古田银耳”品牌,全县银耳产量占世界银耳总产量的90%,占全国银耳总产量的95%,产品覆盖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商品率达100%[5]。

2 福建省品牌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的品牌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开始创建品牌时间短,基础条件弱,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2.1 知名品牌数量不足,品牌共享意识差

近年来,福建省农业品牌数量有所增多,并且一些农产品获得了省、市名牌称号,但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品牌并不多,缺乏参与国际竞争、有影响力的品牌。例如:武夷岩茶虽已被列入了 “中国十大名茶”,但其品牌效益和产业规模与国内外其他同类产品差距较大。同时,福建省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同种农产品品牌多但规模小,品牌共享机制难以形成,企业、农户等共创品牌工作难以协调,品牌共享意识差,整合难度大。

2.2 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力量薄弱

在品牌农业建设中,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福建省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力量都相对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品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福建省龙头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福建省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3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3家,省级龙头企业150家,厅级龙头企业201家[2]。但多数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还较弱,辐射面狭窄。市值上亿元的企业仅150家,而市值超过10亿元的仅15家。

福建省在发展品牌农业过程中,也成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漳州水仙花协会、德化黑鸡产业合作社、安溪县珍田村茶叶合作社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但是,福建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整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全省3442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拥有会员36万人,带动农户59万户,仅占全省农户的8.7%[2]。另外,会员与组织之间未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合作组织的资金实力弱,还未发挥合作组织在品牌农业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2.3 品牌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福建省大多数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与国外农业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的资金投人平均占销售收人的5.1%相比[6],我省各类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占产值比重不足3%,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如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多数企业的加工层次较低,对产品的精深加工不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无法利用已有的品牌优势延伸品牌链条。

2.4 农业品牌宣传有限,监管不足

对农业品牌宣传力度不够,是影响品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农业企业只注重推销农产品,不重视品牌的推广宣传,尚未有意识地利用媒体广告、公共宣传等来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不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及包装,不能有效拓展产品的价值,限制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同时,对农业品牌监督管理和保护力度也不够。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对地域名牌,尤其是对一些历史悠久的地方特产品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保护力度还不够;其次,执法主体较多,没有形成合力,对假冒名牌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第三,作为品牌主体的农业企业对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些企业甚至因为资金短缺等原因,无力维护品牌。

3 推进福建省品牌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对品牌农业的扶持力度

福建省相关部门应加快品牌农业方面的立法工作,为品牌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创建所需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创建专项发展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安排专项资金奖励企业争创农产品品牌;科技部门要认真落实发展品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允许科研人员以知识、技术入股品牌农业企业;金融部门要给予品牌农业企业重点信贷支持,扶持品牌农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

3.2 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争创农产品品牌的主体,加快培育壮大品牌主体是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关键。

3.2.1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优先扶持产业关联性强、产品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显著、农民增收效益明显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鼓励优势品牌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外合作联营;积极鼓励与引导金融、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投入,不断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实力。

3.2.2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 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加以推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品牌农业的发展。

3.3 确保品牌农产品的质量

产品质量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为实施品牌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3.3.1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业质量标准 建立健全粮食、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禽、花卉和林竹等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加工技术操作规程、管理标准,逐步将标准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区,扩大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覆盖面。如圣农集团根据国际食品标准和美国肯德基公司管理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了 “圣农冻鸡标准综合体系”,使该企业的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

3.3.2 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政府应鼓励、引导品牌农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应依据 “国际绿色食品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有关的质量指标要求制定企业的执行标准与自控机制,以保证品牌产品质量。加大农产品质量监控的力度,每个生产环节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

3.4 增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要打造品牌农业必须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首先要增加品牌农产品开发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龙头企业尤其要增加品牌开发投资力度,支持科研院所以知识、技术为资本,投资开发品牌农产品。其次要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注重开发高科技含量新产品,积极培育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精深加工新技术,促使农产品升级升值,保持品牌农产品的名优品质和市场活力。如安溪县注重引进先进的制茶工艺和设备,将现代科技成果应用到茶叶制作上,推广“模拟小气候做青”、“乌龙茶轻发酵技术”、“乌龙茶保鲜技术”等,提高了乌龙茶的质量,提升了安溪茶叶的知名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5 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

3.5.1 政府的宣传和推介 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通过电视台、报纸、互联网、广播等媒体对品牌农业进行公益性宣传,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组织开展农业品牌的促销节、文化节、展示品尝会、新闻发布会等活动,推动区域性农业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鼓励和扶持出口企业在海外建立合资公司等分支机构,帮助自主品牌直接进入海外终端市场。

3.5.2 企业加强品牌宣传力度 企业要加大品牌宣传的投入,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如安溪县向来注重宣传茶业发展历史及茶文化的精髓,围绕“绿色、品牌、诚信、文化”的主题,举办“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系列活动,横跨10多个省市,全面展示了铁观音的品牌形象,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企业还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辟产品展示窗口,方便国内外客商查询,扩大市场宣传。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全国性、国际性农交会、绿博会、订货会,充分利用“6.18” 、“花博会” 、“茶博会” 、“林博会”等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大品牌农业展示和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借鉴台湾发展品牌农业的经验,引导海峡两岸(福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进一步发展壮大。

[1]张明沛.谈“三大农业”与小康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7.

[2]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2008年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2.

[3]白光,马国忠.中国要走农业品牌化之路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73-189.

[4]齐大年.福建省品牌农业蓬勃发展,竞争力日益增强 [N].福建日报,2007-11-15.

[5]许焕青,王向东.福建农业迈入 “品牌时代”[N].农民日报,2008-01-10.

[6]东智.国外发展品牌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J].北京农业,2006(12):47.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福建省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11-26 07:00:56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9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