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晓梅
(辽宁出版集团信息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3)
曲晓梅 女,1967年生,馆员。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与服务功能上的整合。IC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的背景下,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新型服务设施与组织空间。
图书馆人对于图书馆的构建形态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高校图书馆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是大学图书馆实践和研究最多的一种,是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整合了知识库资源,培育了读者信息素养,促进了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Dalhousie大学的学习共享空间属于图书馆独立构建,从空间、资源、设施到人员全部由图书馆配备。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是由该校的信息技术服务部和图书馆联合建立的,是目前美国大学图书馆中最大和最新的信息共享空间。主要服务包括:图书馆员一对一地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查找、评价和使用与作业相关的学术信息资源;培训服务,提供教师协助和学生研究帮助;图书馆资源的分类页;文化资源;写作指南服务;个人研究咨询(预约一对一的研究帮助);学生租借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服务。资源包括职业参考类,提供简历、求职和研究生考试信息等;核心馆藏,提供本科课程需要的重要书刊资源;浏览馆藏,提供现在流行的畅销书;软件资源。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1]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它于2007年11月正式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整合了互联网络、计算机硬件设施及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拥有的信息共享空间划分多个区域:参考咨询区、小组讨论区、文献资源区、读者培训区、个人学习区、文献复制区、休闲阅览区和视听演示区等。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书刊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交流服务、学科导航服务、视听教育服务、媒体制作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服务,为师生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雅的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场所。图书馆还专门制作了“信息共享空间”的网站,强调大学系科之间的合作,为师生提供整合型的服务。
将图书馆的一个楼层或一个区域划分出来,对图书馆的资源、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建成信息共享空间。这种模式借鉴了国外IC成功的实践经验,是一种符合国际潮流的IC模式。在我国主要是高校新馆采用了这种模式,例如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图书馆、上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图书馆、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等。
信息共享空间的“一站式”咨询服务需要大量的学科专家参与,要使信息共享空间充分发挥作用,院系学科专家的参与是关键。从目前来看,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很少参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与院系的合作,共同建设信息共享空间。这不仅使IC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吸引师生的参与,还可解决部分资金,缓解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不足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模式融合了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多种优势,对信息共享空间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高校图书馆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间就是将传统的基于印本文献的图书馆服务与电子资源、计算机技术整合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环境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理念顺应了用户在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演变和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期待。
高校图书馆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间一般包括馆舍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部分,是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有机整合。从实体上看,一般占用图书馆的一层或几层空间,包括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写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工作站、数据库培训站和休闲区等结构。
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是围绕功能设计来确定的,相比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的空间规划更强调小组学习和协同工作,但也兼顾了不同的学习和研究方式。个人学习空间的设计比较强调独立,小组学习空间的设计比较强调易于交流,休闲区的设计更体现宽松和悠闲。
从各个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理念分析,信息共享空间的设计应重视对于不同学习习惯和研究风格的容纳能力,重视各区域可能产生的噪音,避免互相干扰,保证工作效率。
馆舍空间的构建就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类型、学习方式和信息需求,营造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舒适便捷的信息共享和学习空间。
馆舍空间与布局是IC规划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项目之一,服务区的设计要符合读者学习及研究的习惯和方式,有利于资源存取和使用,要运用声学、灯光和视觉艺术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环境。在确保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多种服务融合在一起,便于个人及群体读者的学习、交流和协作研究。此外,还要充分考虑残障辅助设施、消防及安全。常见的IC服务区包括IC核心区、电子教室、协作学习区、独立研究室、训练指导室、多媒体制作室、休闲区、咖啡吧和外语自助学习区。
IC核心区:通常是将开放式资源存取区、参考咨询台、IT技术支持台和多功能计算区集成在一起,构成IC核心区。电子教室:用于信息检索、数据库使用和电脑软件等课程的培训,其布局应具有灵活性,便于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独立研究室:为了满足个人研究者对安静环境的需要,应提供多个可容纳2~4人的独立研究室,至少配备桌子、椅子、书架、网络信息点和电源等设施。休闲区:几乎所有的IC都设有比较舒适的休闲区,配备沙发和茶几,供读者在学习之余作短暂的休息之用,有条件的可配备大屏幕电视机,在休息的同时还可获得新闻信息。
笔者认为,以上服务区除IC核心区、电子教室、协作学习区、独立研究室外,各高校图书馆还可根据馆舍条件逐渐开拓新的项目,或对各个项目进行有效的组合,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虚拟空间的构建是在网络环境下营造支持开放存取和协同学习的信息共享空间。其绝大部分内容正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但应在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数字资源整合系统、虚拟参考咨询、虚拟学习社区、专题论坛、培训课程、网上课件、查询与预约系统等内容的建设。
数字资源的整合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资源的特点,将众多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重组,形成统一的、高效的数字资源环境。数字资源的整合综合运用了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图书馆所拥有的众多数字资源进行系统化和优化,目的是将所有数字资源集成在一起,方便用户在统一的集成界面中检索、浏览和使用。数字资源整合系统按类型划分包括基于导航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基于OPAC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基于链接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和基于跨库检索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最佳方案应该是在保持数字资源导航系统和基于OPAC系统整合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数字资源开放链接系统和跨库检索整合系统[2]。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是以数字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电子邮件、Web表格、在线聊天等形式向用户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参考咨询服务,满足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图书馆通过可嵌入式的HTML代码,将插件放置到自己的主页或博客上,用户可登录图书馆主页与咨询员进行即时交流;灵活运用网络交流平台Blog和Wiki,建立参考咨询博客,搭建开放式、交互性强的咨询平台;利用RSS和Twitter进行主动自助咨询服务,通过主动推送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方面的信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3]。
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相互间具有持续交互关系的学习共同体及其网络空间。在开放式的虚拟学习社区中,通过Web2.0功能可以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协作平台。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的及时反馈和学习效果,提供符合个人需求和特点的互动学习方式,在交互工具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解决问题[4]。
IC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型可归纳为3种类型:①图书馆独立负责IC运行,工作人员均由图书馆聘用,绝大部分服务项目由图书馆提供,个别服务项目由图书馆提供场所,其他部门提供服务;②图书馆全面负责IC运行,合作项目部分的工作人员来自相应部门,比如IT专家来自学校计算机服务中心、多媒体工作者来自学校数字媒体中心、指导教师来自学校写作中心等,这些人员由图书馆统一协调管理,与图书馆员共同提供服务;③图书馆与学校相关机构共同组成IC工作委员会,下设一个或多个工作组负责IC的日常运行,工作人员来自图书馆和其他相关部门,在工作组分工合作,共同提供服务。
图书馆在规划与建设IC时要充分考虑其运行与管理机制,必须明确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与职责范围,制定明确的服务协定和完善的服务规范,构建合理的人力与技术资源体系,健全通讯手段和报告流程,畅通读者信息反馈渠道。
配备训练有素、爱岗敬业和结构合理的服务人员是IC成功的关键。人员结构可采用全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IC的运行需要各类人员的分工与合作,包括参考咨询馆员、IC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学生助理等。大多数图书馆根据IC工作岗位的需要重新调整现有岗位职责,也有的馆从其他部门招聘新的工作人员。
为提高和扩展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信息素养,需要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参考咨询技能、数据库使用方法、图书馆规章制度与业务处理流程、读者服务相关知识、服务设施的维护与故障处理等技能。
[1]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网站.[2010-04-12].http://202.121.63.18:8001/.
[2]黄晓斌等.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的比较与选择.情报科学,2005(5):690-695.
[3]刘素清.让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走出困境、走向振兴.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6):21-27.
[4]赖盛红等.一体化虚拟学习平台系统的设计.图书馆学刊,2008(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