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智
(西北大学哲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表明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本的。
我在《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兼评黄楠森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文里指出,马克思创立的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观。它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首先,它是人类哲学史上研究主题从古代哲学自然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现实世界观研究转变开始的标志;其次,它实现了本体论、历史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在新现实世界观里科学的有机的统一,彻底批判了旧哲学世界观;再次,它实现了哲学功能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根本转变;最后,它为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提出“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质是被斯大林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翻版。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后,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还一再重复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观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为自然观的观点,很显然这是旧哲学的复辟。马克思哲学当前急需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旧哲学的复辟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
要彻底说明黄楠森先生提出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质是被斯大林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是旧哲学的复辟,对旧哲学的复辟当前必须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那么,就得穷根究底,寻本溯源,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业内人士都知道黄楠森先生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而闻名,1981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列宁〈哲学笔记〉注释》,1987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接着,又出版了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1998年高教出版社又出版了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全国统编教材,因此,他被中国理论界尊崇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然而,当我独立认真仔细具体地研究马克思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之后,发现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文本,或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或错误地理解和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令人实在感到惋惜和遗憾。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里不仅找不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表述,也没有这个精神。黄楠森先生提出:“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2]把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做了极其笼统简单的错误的概括。其实,如果要简明扼要地概括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新现实世界观。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后来转向信奉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最后又超越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转变到创立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即创立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现实自然主义人化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社会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可以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3],而劳动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本篇拟对马克思与旧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说明马克思从旧哲学出发,后来又与旧哲学彻底决裂的历史过程;进而说明黄楠森先生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史,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考察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史,学生时代的马克思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他的哲学研究是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的。
马克思是1835年10月考入波恩大学的,1836年转入柏林大学。马克思1859年对他开始进行哲学研究是这样回顾的:“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4]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时,唯心主义本体论和世界观的最大代表者黑格尔去世(1831年)不久,黑格尔的学生分成两派,老年黑格尔派抱住黑格尔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放;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更感兴趣,对宗教神学展开了激烈的哲学批判。马克思当时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深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特别是年轻的哲学教师鲍威尔宣扬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论,批判宗教神学,对马克思影响最大。
马克思1841年大学毕业时是一位黑格尔唯心主义者,他撰写的毕业论文《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就是想解答被黑格尔忽略的古希腊晚期哲学的地位问题,文章立论的中心思想是赞扬伊壁鸠鲁自然哲学所代表的古希腊晚期哲学的自我意识论,其实质是以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论作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破解这道难题的。马克思说“:只是现在,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体系为人理解的时代才算到来了。他们是”[5]他赞同伊壁鸠鲁关于原子有自我意识,不仅能够进行德谟克里特所讲的直线运动,而且能够进行偏斜运动的观点。据此,以表达自己追求自由的思想和行动的理想。马克思指出:“在哲学的实现中有一种关系与世界相对立,从这种关系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个别的自我意识永远具有一种双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哲学本身。因为在对象里作为一个本身被颠倒了的关系的东西,在这些自我意识里就表现为双重的、自相矛盾的要求和行为。这些自我意识把世界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就是把它们自己从哲学中解放出来,即从作为一定的体系束缚它们的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6]就是说,自我意识不仅使世界哲学化,同时也使哲学世界化。马克思运用自我意识论批评神的存在。他指出“: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例如,本体论的证明。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7]把神的存在归结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这篇论文表明马克思的世界观是黑格尔唯心主义世界观,他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论,解答了古希腊晚期哲学家的自我意识论在哲学史上的地位问题,填补了哲学史上一项空白。列宁评价说:马克思“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出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马克思按其观点来说,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8]但是,马克思成功了,他的毕业论文被破格评为哲学博士论文,从此马克思在同学中声名大振。
黑格尔之所以是马克思之前最大的唯心主义者,不仅在于他的《哲学全书》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庞大的哲学体系,更令人们赞叹不绝的是他的辩证逻辑的推理过程十分严密和完美。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体,绝对精神始终处于不断地自我否定的历史运动过程之中。最初,绝对精神以概念的逻辑运动的方式存在着;后来,绝对精神外化和异化为自然界,“物相”是绝对精神外化的表现形式,绝对精神是物相的本质;自然界异化的扬弃产生了人类,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当自我意识反思自身的本质时,发现绝对精神才是自己原来的本质,绝对精神从而以否定之否定的自我运动过程成为完满的绝对真理。这样,黑格尔就以绝对精神本体论为基础制造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实际上他为神和宗教的抽象王国的存在给出了哲学的完满逻辑论证。因此,黑格尔哲学被德意志帝国皇帝封为官方哲学,给予表彰嘉奖。
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产生了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一,黑格尔的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尽管是十分神秘和错误的,但是他研究问题的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的否定的辩证分析方法却是正确的,被马克思批判地接受。马克思后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做非对象化,看做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9]其二,黑格尔尽管把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但是,黑格尔提出的人自己的劳动创造人自己的观点,令马克思深受启发,成为马克思提出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人的观点的理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讲:“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的结果。”[10]其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运动过程尽管是头足倒置的和十分抽象的,然而,它所表达的内容却是现实的具体的,特别是主体具有能动性的观点,为马克思批判地接受。马克思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指出:“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1]正因为此,当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第一卷时,猖狂自负的,平庸的,现在仍然在德国知识界吹牛的后生小子们,却已称心如意地像勒新时代大胆的摩塞·门德尔桑对待斯宾诺莎一样对待黑格尔,把他看做一条‘死狗’了。”此时,马克思却讲:“因此,我倒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门人,而在论价值学说的那一章,我还在这里那里用黑格尔特有的表现方法来显示一番。”[12]
当然,黑格尔的抽象的神秘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旧哲学毕竟是错误的,即使马克思撰写大学毕业论文时赞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论,同时也对他的宗教神学思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马克思指出:“关于神的存在的证明,黑格尔曾经把这一神学的证明完全弄颠倒了,也就是说,他推翻了这一证明,以便替他做辩护。”[13]马克思在学位论文里以无神论者的大无畏的勇气高度赞扬伊壁鸠鲁的无神论观点和普罗米修斯的反叛精神。他说“: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那个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的意见的人。’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承认道: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这是哲学的自白,他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对于那些以为哲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似乎已经恶化因而感到欢欣鼓舞的懦夫们,哲学再度以普罗米修斯对众神的侍者海尔梅斯所说的话来回答他们:你好好听着,我绝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肯被缚在岩石上,也不愿做宙斯的忠顺奴仆。普罗米修斯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14]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格尔哲学的错误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黑格尔哲学在实践中的危害越来越大,所以,马克思终究不能不与黑格尔彻底决裂分道扬镳,并且必须对黑格尔哲学展开全面的批判。
黄楠森先生认为,“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应当指出,就马克思撰写学位论文时是一位自我意识论者,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历史观论者或抽象的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论者而言,黄先生这个观点有合理性。但是,黄先生只是说马克思这时的历史观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却没有说明白这时的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或人本主义唯心史观是一种旧哲学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或人本主义唯人心道史主观义,历不史是观马或克思后来人成本为主马义克唯思物的史观。黄先生也没有说明白马克思这时的人类历史观和他的自然历史观在根本性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自我意识为本体的唯心人类历史观和唯心自然历史观;这与马克思后来成为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为本体的现实人本主义唯物史观和现实自然主义人化自然观相统一的新现实世界观,在根本性质上和具体内容上又是完全不相同的。黄先生始终未把马克思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上的人道主义区分为人道主义历史主观义或历史观或人本主义人本唯心主史义观唯与物史观两人个道历史时期,则是根本错误的。
马克思离开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又超越费尔巴哈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2年—1844年2月,是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的费尔巴哈派时期;第二阶段1844年2月—1845年2月,是马克思实际上超越费尔巴哈,但在感情和形式上又留恋费尔巴哈的时期;第三阶段1845年春—1846年底,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彻底决裂,并对费尔巴哈进行全面批判的时期。
我们先探讨马克思1842年—1844年2月第一阶段离开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的费尔巴哈派时期。马克思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1842年参加了《莱茵报》的编辑工作。马克思回忆说:“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15]因为马克思在大学深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以自我意识为本体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唯心史观,可是,报社工作的实践告诉他:人们的物质利益左右人们的自我意识,因此《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遇到了物质利益和自我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激烈冲突的难题,他的思想陷入极端苦恼之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于1841年出版了,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把黑格尔头足倒立的唯心主义哲学正立了起来;运用自己的直观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提出人的意识是外部存在的反映,外部自然界是感性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才是人的最高本质。他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一下子就消除了存在和意识的矛盾。当马克思读到这部著作后,思想豁然开朗解放,热烈欢迎这种新观点,一下子转向站到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来。恩格斯回忆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16]马克思回忆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17]这就是马克思1843年运用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表明马克思与黑格尔开始决裂。列宁评价说“: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年在巴黎出版了马克思和阿尔诺德·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已彻底完成。”[18]应当指出,列宁的这一评价说明了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转变到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但是,列宁未触及马克思这时对人本身的理解。其实,马克思这时的人本观与费尔巴哈的人本观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例如,马克思这时讲:“德国唯一实现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19]表明马克思这时还有费尔巴哈的的唯心历史观点,他的人本观与世界观尚处于矛盾之中,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在这时的完成。就这一点而言,列宁是不正确的;黄楠森先生讲“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在这个时间段里(1842年—1844年2月)也还是有合理性的。
第二阶段1844年2月—1845年2月,是马克思实际上超越费尔巴哈,但在感情和形式上又留恋费尔巴哈的时期。马克思后来又离开了费尔巴哈。最初的起因是他在1843年发现费尔巴哈只搞哲学不问政治,令他不能理解,他把这一看法告诉了老同学卢格。潜在的深层原因是他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20]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表明自己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旧哲学来进行的。”[21]可是,关于“原本”研究即经济学的研究,无论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是无知的一片空白,因此,马克思只能独立地开辟这项研究工作,只能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这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后来发生决裂的潜在的深层原因。
1844年春马克思到法国巴黎后,全面开始了对人类现实世界历史的“原本”的研究,即开始了经济学研究,撰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次构建起自己的劳动异化论的经济哲学、人物一体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以及实践人本主义的元哲学的被后人称为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三个部分的原型,因此,可以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特别应该指出,马克思在《手稿》里第一次提出劳动创造人和人化的自然界及历史唯物的异化劳动的新理论,初步构建起一个以人本人主为义本唯的物史观相人统道一主的义全价新值的观现和实世界观的雏形。他的这些理论不仅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异化论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完全对立,而且大大超出费尔巴哈的神是人的本质异化论及自然唯物主人义本的主世义界唯观心与史观,而人异道化主劳义动价的值新观理和论则是马克思的新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的重大标志。
不过,《手稿》也表明马克思这时候对自己的新世界观尚未形成科学的规范的概念。马克思还十分尊敬费尔巴哈,《手稿》不仅对费尔巴哈作出了过高的评价,而且大量使用费尔巴哈的学术话语,例如,费尔巴哈的“人”、“类”、“人的本质”、“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自然主义”概念。《手稿》里尚存在一些重要的错误观点,例如,马克思讲:“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22]
黄楠森先生认为,马克思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23]我将在本文下篇里对他这个重大错误观点作出具体详细的评价分析。这里,我想先简要指出,黄楠森先生没有真正看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失误,却把马克思正确的历史唯物的劳动异化理论,评判为马克思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即人道主义历史观,则是完全错误的,表明他根本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的《手稿》,完全曲解了马克思的《手稿》。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于1844年秋至1845年初撰写《神圣的家族》,对鲍威尔兄弟鼓吹的自我意识论进行了彻底批判,彻底揭露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秘密,深入论述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提出了“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和“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等历史唯物的重大理论观点。尽管马克思的思想远远超出费尔巴哈,但是感情上对费尔巴哈还很留恋,还使用了费尔巴哈的许多学术话语。
第三阶段1845年春—1846年底,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彻底决裂,并对费尔巴哈进行全面批判的时期。马克思1845年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之后,深入研究经济学,认识到费尔巴哈的先于人类历史的原始不动的静止不变的自然观与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唯心史观远离现实的个人的现实世界生活,成为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革命、争取解放的最直接的最大的阻力和障碍,才下决心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费尔巴哈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批判,同时,简明扼要地提出了自己的以“改变世界”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的纲领。恩格斯评价说“:它作为包含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着重号为引者所加)[24]接着,1845年—1846年马克思又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论述了自己创立的以现实的个人物质实践活动为本体的、以“改变世界”为核心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现实世界观,对费尔巴哈展开了全面系统的批判,表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彻底决裂、分道扬镳。
马克思之前旧唯物主义本体论和世界观的最大代表者是费尔巴哈。首先,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不懂得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本体。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的活动。”[25]我理解马克思前一句话的本意是肯定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功绩,说明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把思想客体的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体,他真心实意地想研究与这种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也就是可以为人直接观察和感受到的在人之外的客观自然物,他把这种自然物质理解为世界的本体,比较正确地解答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正是这一点使费尔巴哈成为伟大的自然唯物主义者,这一点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第二句话的本意是指出了费尔巴哈最主要的缺点,说明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他不了解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作为主体改造客观自然界形成人化自然界的现实的客观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是他:“把费感尔性巴不哈是不看满做意、人的感而性喜的欢活动。;”但[26]就是说,费尔巴哈的一大功绩就是反对黑格尔那种头足倒立的纯粹抽象思辨的思维方法,他喜欢通过直观这种感知的认识方式达到对人之外的自然界的认识,比较正确地解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关系的认识论问题,但是费尔巴哈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也是可直观认识的现实的感性客体,因此“,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27]就是说,费尔巴哈不理解感性现实世界以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为本体,不懂得现实的个人生活的现实世界。
这里,有必要指出在黄楠森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各种版本里,只讲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从来不讲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这一事实表明黄先生完全没有看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的同一性,根本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完全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观是对现实的个人生活于现实世界的实践经验总概括,是现实世界观,结果把马克思的世界观曲解为与马克思毫无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其次,马克思深入具体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一种先于人类历史的在人之外的原始不动的静止不变的抽象的自然观。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从来不谈人的世界,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但是,每当有了一项新的发明,每当工业前进一步,就有一块新的地盘从这个领域划出去,而能用来说明费尔巴哈这类论点的事例借以产生的基地,也就越来越小了。”[28]就是说,费尔巴哈只是静止地直观在人之外的原始自然界,却未看到人的工业实践正在改变着外部自然界,形成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它的。”[29]就是说,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只是一种先于人类历史的原始不动的静止不变的自然观,不了解他生活于其中的感性现实世界是人的物质实践的世界。马克思说:“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30]这就说明了费尔巴哈受制于静止直观的思想方法的束缚,看不到自然科学也是由人的物质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强调说“: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31]就是说,费尔巴哈所谈的先于人类历史的原始不动的静止不变的自然界,对生活于现时代的费尔巴哈来讲其实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当我们对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就更能看清楚黄楠森先生所宣扬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本质了。黄先生的提法来源于斯大林1938年为《联共(布)党史》4章2节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是斯大林理解的和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的世界观的表述。斯大林的原话是“: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底世界观。其所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的现,而象它的对方自法然,它界认现象识这的些解释现象,它的对方自法然,是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的。”[32]可见,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人类之外的先于人类历史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们都不讲人的物质实践在不断地改变着客观自然界,形成人化的自然界;差别只在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完全静止不动的原始自然观,而斯大林的自然观还是讲自然运动的。马克思创立现实的自然观和新世界观后,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还一再重复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观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为自然观的观点,很显然这是旧哲学的复辟。
最后,马克思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批判了费尔主义巴唯哈心的史观。马人克道思主指义出价“:值费观尔和巴哈比‘人纯本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33]就是说,纯粹唯物主义者只知先于人类历史的人之外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实体是世界的本体,而费尔巴哈则把人本身和自然物一起都看做是世界的本体,因此,费尔巴哈不仅是一位“以物为本”的自然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者,而且是一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本体论者。问题的关键在于费尔巴哈理解的人本身是“抽象的人”,他的人本主义是抽象的人本主义。具体表现在:其一,费尔巴哈虽然紧紧抓住人本身,提出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其目的是想说明人不是神,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才是神的本质。他到此就止步了。因此,他最多只是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自然原因,却未能进一步揭示宗教产生的现实原因,也未能说明人的现实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4]其二,费尔巴哈十分重视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他说“:空气是感觉和生命的第一需要;我们靠空气生活,但不是单靠空气生活,还靠无数其他的物和物质;我们不仅呼吸,我们也吃和喝。我们所喝和所吃的东西,我们必须看到、听到、嗅到和尝到。但是我们不限于只有这些感情关系;我们还用我们的不懂美感的牙齿嚼碎和咀嚼食物,不仅为了尝它的味道——这里味道以及其他感觉都只是手段,——而且为了把它正式消化,使它变为肉和血,把它的本质变为我们的本质。“”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组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正是因为人本身至少有一部分是具有含水的血和本质的含水的生物。”[35]这就是说,费尔巴哈理解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这无疑有合理性,问题在于费尔巴哈对人的这种自然属性作了固定不变的非历史的孤立的单个人的理解,这与他的静止不变的自然观是一致的,因此,他无法解释人性会随着人对自然界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人的的东个西体,。并”假[36]其定三有,一费种尔抽巴象哈的更—重—视人的类本质,认为人是自然界里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一类。他说“:性的区别,决不是表面的或仅仅局限于身体某些部分的区别;它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它一直植根于骨髓之中。男人之本质就是男性,而女人之本质就是女性。”[37]他强调说“:只有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才形成实在的人,男人和女人合在一起,就是类之实存。”[38]这就是说,费尔巴哈从生理学角度把人理解为具有人类共性的生物人,这一点无疑也有合理性,问题在于费尔巴哈不理解人类在其历史进化中会发生分化,人性除了人类共性之外,还会分化为特殊的群体性(例如阶级性),人类之间还会发生激烈的矛盾斗争,有些人会丧失人类共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只能理解为‘类’,理解为内在遍性的。、无”[39声]其的四、,把费尔许巴多哈个特人别强调人联的系绝起对来本的质普。他说:人性“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40]这就是说,费尔巴哈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人的精神属性;当然,也有其合理性。问题在于费尔巴哈把人的精神属性规定为人的“绝对本质”,这与黑格尔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意识”,应该说是完全一致的,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最终与黑格尔殊途同归,他们所理解的人都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的个人。其五,费尔巴哈认为人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情爱”,他晚年还提出应建立“爱”的宗教,以解救人类的苦难。可是,他所谓的“爱”由于缺少现实物质实力的支撑,未找到实现“爱”的现实道路而显得十分抽象、软弱、苍白、无力和没有实效。正如马克思所说“:无神论的博爱最初还只是哲学的抽象的博爱,而共产主义的博爱则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直接追求实效的博爱。”[41]其六,费尔巴哈哲学从未涉及人在现实世界的具体社会关系。马克思批评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42]就是说,费尔巴哈根本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世界里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相互交往及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相互交往的具体内容。恩格斯也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的。法、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进去了。在费尔巴哈那里情况恰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43]马克思研究费尔巴哈哲学,发现尽管费尔巴哈强烈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极端憎恶黑格尔构建起来的抽象王国,结果却是推翻了黑格尔的抽象王国,自己又建立起了新的抽象王国。正如恩格斯所言“:费尔巴哈所提供的强大推动力怎么能对他本人毫无结果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44]就是说,费尔巴哈最终还是陷入了空想的抽象王国里不能自拔。所以,马克思最终不能不离开费尔巴哈,而且必须全面地批判和清算费尔巴哈哲学对自己的影响。
这里有必要指出,黄楠森先生虽然讲“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但是他根本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他不明白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本意,以为马克思只是否定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其人实道,主马义克价思值更观重和要的是揭示费尔巴哈不懂得人道主义价值观终和没有能找人到本从主抽义象唯王物国史通观向,活说生明生费的尔现巴哈实始世界的现实道路人;道同主时义,确价定值自观和己的人本主义唯物史观相统一的新现实世界观。黄楠森先生以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只讲物不讲人的、唯物史观不是以人为本的,所以,他始终不讲马克思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上从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本主义唯心史观向人本主义唯物史观的转人化道过主程义。价而值他观讲和的唯物史观和斯大林一样,是“左”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非人的社会历史观,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事实,完全是一种主观杜撰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哲学,不仅在理论上是根本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的危害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对这种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彻底清算,必须对旧哲学的复辟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才能保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1] [11] [19] [21] [25] [26] [27] [28] [29] [30] [31] [33] [34] [36] [39] [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8.1.2.54.56.56.97.76.77.77.77.56.56.56.78.
[2] [23] 黄楠森.以人为本凸显人道主义价值观[N] .人民日报,2004-09-03
[3] 周树智.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三次论争之反思[J] .文化学刊,2010,(2):26.
[4] [15] [17]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31.32.31.
[5] [6] [7] [13]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6.258.285.284.189-190.
[8] 列宁.论马克思和恩格斯[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
[9] [10] [22] [41] [43] 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 .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6.116.120.74.236.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3.
[16] [24] [4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2.213.240.
[18] 列宁全集(第2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9
[32] 苏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136.
[3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 .荣振华,李金山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29-530.
[37] [38] [4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 .荣振华,李金山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2.20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