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海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初露雏形到逐渐成熟经历了一个实践检验与科学论证相统一的历史化过程。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重要、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的成型和系统化,消弭并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它起到提升全体社会公民凝聚力及向心力的作用,随着其日趋成熟,它必然成为一个社会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也必然会转变为一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传统。社会主义历史形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支撑和价值准则,它支撑和影响着一个民族其他所有的价值判断,是对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高度概括。
一般来看,由于民族实情以及社会情势的复杂,不同阶层的人们由于经济社会地位不同或政治诉求不同,对人类共同价值理想有着不甚相同甚至可能是相互对立的认识和解读,这就导致价值理想在不同社会形态获得了其特定的阶层性质和阶层内容。然而,从根本上看,这种阶层性质和阶层内容又都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价值理想之上的。人类为处理和解决社会诸多矛盾而组织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人类价值理想的具体化实现形式。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而独立存在,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都是人类共同价值理想在人类社会某个特定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由此看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必定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基础之上的。事实上,有关这一点,恩格斯早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已经揭示出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二者之间存在的“源流”关系。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未来理想社会尽管只是一种幻想,不切合实际,但它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人类共同愿望和要求的集大成者,是理论化了的人类共同价值理想。而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
从形式逻辑角度而言,作为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础原则,也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准则,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无论是阶级社会还是非阶级社会,其实都有自己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构建社会公共伦理道德、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起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本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的合法理据必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共性,又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而有着鲜明的中国个性,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它还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性及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同源异流,和谐共生。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说道:“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可见,民主、自由、平等不单是现代西方社会所特有的社会价值观,同样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秉持的社会——政治价值理念。
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倡导对人尊严的维护。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及“和而不同”的处世准则正是对人尊严的充分肯定,这也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早有学者指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干扰”,走综合创新论的路径。[2]
确立我国当前应有的核心价值观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切实把握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确立起一种富有时代感的既反映人类共同理想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社会形态的价值观一律排斥,也不意味着对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视而不见,恰恰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我党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以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为蓝本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并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从唯物史观的哲学高度,并在科学发展观实践中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与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基础内在地统一起来,既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理论方向,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确立开辟了现实道路。
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也离不开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指符合人类社会主流发展方向,体现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大多数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并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体现着关于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的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其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迄今为止最高层次的社会精神形态的本质特征,这一优越性首先是其价值观的先进性,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全人类努力并为之奋斗的必然价值选择。
李长春同志近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十个方面重要关系。在谈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服务方向时,李长春同志指出,“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提倡多样化,必须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客观反映。弘扬主旋律,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所在。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都统一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3]这从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指明了方向。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已经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信服,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推向前进,就必须适时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的概念外延就已涵括了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的内容形态在内。所不同的是东西方对民主、自由等理念不同程度和不同视角的理解而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有生机活力的精神要素和价值目标,应当关注时代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更为根本的、更为基础的前提,则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只有当社会主义的价值关系进一步理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事实进一步丰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真正地得到普遍确立、巩固和提升。”[4]而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了未来的社会形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尽管目前学界对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即人类普世价值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争议,尽管普世价值的概念内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学理层面的厘定,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即普世价值的存在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议题,而中国对普世价值的认可和接受也早已是一个举世皆知的不争事实。即从行进中的当代中国历史而言,成功申办并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其实已从一个侧面表明国人对普世价值的认可和接受——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体育竞技精神和开放共存的世博主旨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即普世价值的存在。
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内在依据在于人性的通约,亦即人性中普遍的共性存在。对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不同的历史表现形态上。自由、民主等现代政治价值理念虽不是中国人首创,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无不暗合了自由民主的价值追求。忠恕之道虽不是源出西方正典,但西方的人权观念却早已有之并由来已久。作为我国社会当前主流核心价值观念形态之一的“以人为本”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之一的“人权至上”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并不矛盾也不冲突,而是有着内在的有机统一。无论人类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人类遭遇怎样的天灾和人祸,张扬仁爱,崇尚正义,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始终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进步矢志不渝的理念。
在全球一体化的境域中,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不应仅落在具体的国情上,还应参照一种宽容的多样化价值观。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除了植根本土思维和民族优良传统之外,还应有一种宏阔的全球视野,亦即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参照下,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深邃精华,从而确立起一种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国家发展要求且对其他形态价值观具有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而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属性内容。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张友谊,王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5).
[3] 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 .求是,2010,(6).
[4] 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 .光明日报,2007-01-2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