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影颅脑血肿的 CT诊断及形成机制

2010-03-21 07:28张贵平张玉祥赵春云孔起良刘涛李永军陈国忠霍现英
河北医药 2010年19期
关键词:双重颅脑血肿

张贵平 张玉祥 赵春云 孔起良 刘涛 李永军 陈国忠 霍现英

双重影颅脑血肿是脑出血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同一部位在一次出血后间隔一段时间二次出血形成的,两次出血密度高低有异形成不同密度的占位表现,即双重影像的血肿。本文收集 41例脑出血探讨双重影脑血肿的形成机制与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1992至 2008年以来收集 41例颅内同一部位二次出血的患者,男 22例,女 19例;年龄 21~73岁,平均年龄(47±10)岁。出现双重影颅脑血肿 28例。以上病例经询问病史、检查及手术证实,血管瘤 14例,高血压出血 21例,血管畸形出血 6例。

1.2 方法 东芝 CT-300SCT扫描机,矩阵 312×312,以 OM线为基线,层厚 10 mm,西门子Balance螺旋 CT扫描机,矩阵512×512,层厚 10 cm,螺距为 1,以 OM线为基线,层厚 10mm,颅脑常规扫描。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表现:18例病例 CT诊断脑血肿(图 1),直径为 1.5~3.0 cm,在 4~12 d间症状突然加重,CT扫描同一部位发现二次出血,且出血为新鲜血肿,直径为 2.0~3.5 cm,边缘清,CT值 80~95 Hu,位于病灶中心,一次出血为吸收期,密度略高,CT值 55~65 Hu,被挤到周边或一则形成全包围、半包围或半月形,厚度 0.5~1.0 cm,周边绕低密度水肿带,形成高、略高密度的双重影像的血肿(图 2)。10例患者(3~10 d前有颅内高压症状)来院CT检查直接看到双重影脑血肿。另外 13例患者在一次出血后1~2 d发生二次出血,但无典型的双重血肿。急性期内二次出血 13例形成双重影脑血肿 0例,吸收期内二次出血 28例形成双重影脑血肿 28例(100%),吸收期内与急性期内二次出血形成双重影脑血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图 1 第 1次脑出知 CT表现

图 2 二次脑出血 CT表现

脑出血分为损伤性(外伤性)脑出血和非损伤性脑出血[1],后者又称为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指脑内血管性病变、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其次为颅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血液病等。脑出血常有颅内高压等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重者偏瘫、昏迷甚至死亡。以前人们认为脑出血是短暂的活动性出血,时间 20~30min,入院后患者症状加重是由于脑水肿、脑积水和全身因素所致。据临床报道再发率为 16%~69%,也有尸检资料证实为 6% ~57%[2]。褚晓凡等[3]研究继续出血的患者中 61.54%发生在 24 h以内,26.92%发生在 1周以内,11.54%发生在 1周以上。关于脑出血后再次出血的机制,目前尚无同一认识,褚晓凡等[3]研究再出血与血压是否升高及年龄无关,长期饮酒的患者脑出血后再次出血的机会大大增加,可能与肝脏功能损坏有关。

脑内血肿在第 1次出血进入吸收期后,血肿密度逐渐减低呈略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周围出现水肿带。此时同一部位二次出血为新鲜血肿位于病灶中心,密度高,边缘清。而第 1次出血被挤到周围形成包围或半包围结构,这样就形成了高、略高密度同存的双重影像的血肿。一般第 1次出血多为中小血肿,而第 1次出血进入吸收期后同一部位二次出血,此时的新旧出血形成双重影像的血肿。如果二次出血早于或晚于一次出血的吸收期则不能出现双重影血肿。吸收期内与急性期内二次出血形成双重影脑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作者认为双重影颅脑血肿的出血机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和愈后与普通颅脑血肿一样,二次出血也出现相应二次症状。双重影颅脑血肿并不少见,结合病史、临床症状、CT表现可以确诊。

1 张玉祥,李韶平.双重影颅脑血肿的 CT及 MRI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139-1141.

2 高中丽,马马.再发性脑出血 23例临床分析.疑难病杂志,2007,6:356-356.

3 褚晓凡,曲松滨,石峰,等.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问题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25-27.

猜你喜欢
双重颅脑血肿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行政法上的双重尊重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