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

2010-03-21 05:24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519070李万涛
地理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资源资源

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519070) 李万涛

“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

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519070) 李万涛

在影响教学的各项因素中,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教学的参与者、教师的合作者,更是珍贵的教学资源。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着学生这一教学资源,但总体而言,学生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资源主动开发少,课堂随机利用多;二是资源利用零散,缺乏整体构建。针对这些问题,珠海市80多位地理教师开展了“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的课题研究,该课题被列为广东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子课题,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基于学生”地理教学资源的独特性

1.资源的多样性:信息时代,教师个体相对于学生群体的知识优势正逐渐丧失,涉及领域广阔、内容庞杂、直观信息量较大的地理学尤其如此。学生从新闻媒体和网络上接收了大量信息,大中城市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见闻各不相同,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知水平、理解和判断不尽一致,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教师,蕴藏在学生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2.资源的流动性:学生是流动、变化着的群体,他们在不断成长、升级或毕业,蕴藏在学生中的教学资源也随之流动和更替。有些资源可以续用,如上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图片等,但大部分资源,如学生的特殊经历、问题、体验等随着学生的流动而消失。

3.资源的生成性和隐蔽性:学生作为参与教学活动的生命载体具有内在的生成性。他们可以自发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畅谈感受和体验。与此同时,这些资源又具隐蔽性,需要激发和培育。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正是新的教学灵感、新的教学资源不断生成的过程。

二、“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构建模式

1.资源构建的时空范畴

“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构建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以“年级同学”为辅助,“以学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为核心。其涉及的空间范围随学生活动范围而变化,可能是学生国外旅游的风景照片,也可能只局限于本地区或某乡镇的见闻。只要是学生在课前经历或体验过的、能反映地理事物且应用于教学的资源即可。

“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表现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与班级学生有关的图片、音像、论文、游记等,无形资源包括学生的体验、印象及口述经历等。

2.资源开发的三条主线

主线1:“基于学生”成长经历的资源开发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一些区域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变。昔日的农村可能成为郊区或城市,昔日的坡耕地或许已退耕还林,千千万万的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些变迁。他们儿时的照片、童年的回忆、旅游途中的见闻、突发事件的经历,正是地理教学中城市化进程、水土保持、自然带分布、资源利用等课题活生生的素材。

案例1:学生日记的教学应用

珠海北师大附中高一某同学日记——行走在横断山区:当我从旅游景点海螺沟来到贡嘎山主峰踏上冰舌之际,脚下的每一寸都是冰块,这里的海拔大约有3500米。在这三伏天气,从酷热的成都一路上山来到这里,虽感阵阵凉意,却没有想象中的寒冷。当我双手触摸冰块的时候,手是凉的,心却是沸腾的。

教师:学生的旅游经历,反映了山地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我从学生的照片中还发现了古冰斗遗迹和冰川退缩的证据。用这些事例讲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水资源真是太有效了。

主线2:“基于学生”家庭背景的资源开发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的流动性导致当今学生的社会背景千差万别。沿海城市学生的父母可能来自内地或海外,农村学生的父母可能远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学生父母家乡的农村景观、父母工作的城市环境、学生探亲访友的难忘片段等“基于学生”的社会背景,都可能成为地理教学中气候差异、人口迁移、农业生产类型的典型事例。

案例2:学生回老家探亲照片的应用

珠海八中初一某同学的小论文:“2008年的第一场雪”反映了这样的情景:今年寒假,我和妈妈一起回到老家南昌市。这个寒假可真是冷得过瘾!一月中旬连续下雪十多天,皑皑冰雪填满了整个视野,就象到了另一个世界!对于很少看到雪景的我来说,多好的景致啊!路边的植物全被冰雪冻住了,晶莹剔透,道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大约5厘米。人们穿得厚厚的,抱怨着寒冷的天气,不少摩托车因路面冰层而滑到,我不禁笑了起来。”

老师:“在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时,我让有切身体验的同学亲自展示雪灾时自己拍的照片:“我与妈妈、弟弟堆的雪人”、“小狗玩雪” 等资料,用学生论文“2008年的第一场雪”里面的文字和数据说明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识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这样的资源,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成功感特强。”

主线3:“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资源开发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中学生地理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学生认识家乡、理解人地关系的纽带。研究性学习涉足领域广泛,从自然条件到经济发展,从资源利用到环境变迁,研究课题多是围绕乡土地理展开,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图片不仅要成为学生本人的评价材料,更要将其视为学生地理学习的珍贵资源。

案例3: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应用

珠海二中依山傍海,二中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面向学生开列了大量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交通、人口和环境等诸多领域,学生们还成立了天文爱好者学会。“课堂上,当我播放学生亲自拍摄的照片时,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学生的论文和照片成为二中地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激励着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深深吸引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持续探究。特级教师陈月平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仅仅作为作业上交,实在太可惜了,用作教学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3. 资源整合的步骤与方式

“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虽然总量巨大,但它也有先天不足。一是资源分散,采集困难。二是资源参差不齐,有的班级可能较多,有的班级可能较少,城市学校可能比较丰富,农村学校可能相对贫乏。因此,如果没有科学规划有效整合,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为此,老师可依据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需求,参考下列步骤系统开发。

步骤一:调查访谈,布置任务。每学期开学初,教师查阅学生家庭背景档案并作问卷调查,摸清“资源家底”。 开学后个别访谈,收集与本学期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素材,布置学生研究与本学期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案例4:珠海十中针对初二学生的调查问卷:(1)你的籍贯是哪里?你去过那儿吗?(或者在那儿生活过吗?)在那里拍摄过户外照片吗?(2)你自己或你的父母、亲朋好友去过省外哪些地方(包括旅游、工作或探亲访友等)?在那里拍摄过户外照片吗?(3)简述你最感兴趣的地理事物。调查发现,有的学生来自新疆,有的暑假刚从西双版纳旅游归来,老师马上安排他们收集有关的资料。

步骤二:广泛征集,精挑细选。由于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定,从学生中收集的资料大部分不能用于教学,必须依据教学需求精挑细选。

步骤三:系统归类,整体组合。如前所述,“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是以班级学生为主体构建的。选用的素材一要将其归类,注明应用于教学的具体章节,二要确定适用于教学的班级。理想状况是在学生所在的班级使用,但在其他平行班资源缺乏时,也可在全年级甚至不同年级使用。学期结束后,总结本学期成功案例,补充完善,为下届学生作资源储备。

案例5:“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案例一“2008年特大雪灾”如下表。

教学章节“基于学生”教学资源适用班级资源的应用与教学说明七年级§3-1“天气及其影响”有形资源:1.照片:“我与妈妈、弟弟堆的雪人”、“小狗玩雪”、雪灾堵车等。2.学生论文:“2008年的第一场雪”。初一年级无形资源:学生的切身体验。初一学生所在班八年级§2-2“我国季风气候容易带来灾害性天气”。选取2008年雪灾时南昌市区街道雪景的照片,让珠海初一同学讲述寒假随父母回江西探亲的经历,用自己的体验说明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衣、食、行等活动。选取“2008年的第一场雪”等论文和照片在课堂上展示,让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同学讲解雪灾成因,展现雪灾造成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更好地认识寒潮是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有形资源:1.照片:“我与妈妈、弟弟堆的雪人”、“小狗玩雪”、雪灾堵车等。2.学生论文:“2008年的第一场雪”。初二年级

三、结论与分析

1.“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

《地理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到:“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可见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珠海市针对10多所中学的调查问卷显示,蕴藏在学生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是巨大的,其丰富多彩和有效性超出许多教师的想象。参加实验研究的所有班级都存在大量的资源,30%以上的学生具有这样或那样典型素材,这或许与珠海移民城市的市民结构有关,但其他地区学生中的资源相信也不会太少。

珠海两年的研究证实,“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非常有效。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学生的认同感强、乐于接纳。珠海文园中学的某同学说:“老师把我的作品拿到课堂上讲,让我感到很兴奋!我开始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习惯性地翻阅报刊”。珠海田家炳中学的某同学说:“地理课上,老师展示了我交上去的家乡农业景观照片,当时我很荣幸,也特别带劲地跟老师思考问题,学到的知识印象特别深。”珠海八中学生更是感受颇深:“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特别的课。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雪灾的照片,其中有几幅是我亲自拍的,还叫我讲解,也叫寒假深受雪灾影响的同学讲解,……最开心的是用了我的‘雪中玫瑰’、‘小狗玩雪’等相片。这节课加深了我们对天气和气候的的认识,引起对世界气候变化的思考,令我们感受到地理与我们很贴近,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中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周围环境中各种自然景观和地理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成为影响学生地理科学学习极为重要的因素。“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园内外的、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统整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贯穿起来,因而其应用的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2.“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需要整体构建,常态化应用。

系统论认为,结构、要素、功能和环境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必备条件。“基于学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对分散于学生之中,具有多样性、流动性、隐蔽性的资源进行整体策划、主动发掘、适时更新和系统归类。与此同时,学生作为该系统的关键要素,教师应该给那些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展示成果和表达思想的舞台,通过资源整体构建和利用的过程,促使学生用地理的视角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促使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这样,教师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零散”到“整体”,从“偶然”走向“常态”。学生中的隐性资源才能被激活,蕴藏在学生中的巨大的资源才能被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学生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1)台风形成以后为什么只向西走而不是向东走?

(2)台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气候危机?

(3)阅读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台风》,写一篇读后感。

七、小结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资源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