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画之“远”

2010-03-21 17:50杨一笔
梧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宇宙

杨一笔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论中国山水画之“远”

杨一笔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主要论述哲学文化的“远”与审美学的“远”,前者如何影响后者,以及在美术作品中如何创造“远”。

中国山水画;远;审美学

一、释“远”

(一)语义学之“远”

《辞海》中对“远”字是这样解释的,远:(一)念[yuan]第3声。1.距离大。如:远方。《庄子天道》“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2.历年久。如:远年、远古。《吕氏春秋·大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3.疏远的。如:远亲、远房。4.差距大。如:远不相同。《国策·齐策一》“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二)念[yuan]第4声。疏远、避开。如:《论语·卫灵公》“远佞人。”《汉书·刘向传》“黜远外戚。”颜师古注“远谓疏而离之也。”

《中华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远”字是这样解释的,远念[yuan]第3声。1.(形容词)空间或时间的距离长(与)“近”相对:远走高飞。2.(动词)不亲密、不接近:敬而远之。3.(形容词)(差别)大:相去甚远。4.(形容词)关系疏远:远亲不如近邻。5.(形容词)深奥:言近旨远。

从《辞海》和《中华现代汉语大词典》两部标准辞书以及古籍中对“远”字的解释可以得知,“远”字有几种含义,第一是表示空间距离的形容词,与“近”相对。例如《说文》:“辽也。”《广韵》:“遥远也。”《正韵》:“远之也,远近之远。”第二种含义为表示时间距离的形容词,例如《吕氏春秋·大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第三种含义为表示疏远、离去,不亲密、不接近。例如《论语·雍也》:“敬鬼神远之,不谓知矣。”《颜渊》:“舜有天下,还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第四种含义为表示深奥。例如《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远”字最早广泛出现于先秦两汉的文献典籍中,如屈原《离骚》:“吾将远游而自疏。”《湘夫人》:“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援”等。“远”字的四种含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起来的,其本义是指表示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可见,“远”最早是作为宇宙观中的时空概念出现的。

(二)哲学之“远”

“远”是宇宙观的反映。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中国更注重哲学而西方更注重科学。在对待宇宙问题上,中国人理解的宇宙是形而上的,而西方人则力求形而下。“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和“宙”含义虽然不同,但在实际的存在过程中却是一个统一体,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间中有空间的变化,而空间中又有时间的流逝。同时,时间确定空间的大小,时间与空间可以互相转换。而西方人认为时间就是时间,空间就是空间,可以量化。

因此,中国人选择了“远”字来表述宇宙的“时空统一体”,而西方人力求用精确的数字学与几何学来量化它,这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结果,也是中国的文化特征。

“体远”即“体道”,代表“天人合一”的思想。

宇宙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太多的奥秘和太多的向往、太强的吸引力和想象力。事实上,人类自古以来从没有中断过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在中国古代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远”最先被道家运用在他们的理论中。如《庄子·逍遥游》中:“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山木》:“彼其道远而险。”以及《庄子·外物》:“大达亦远矣”等。[1]中国道家对宇宙的认识也最具中国特征,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为深远。道家认为宇宙本体在时空方面的无限境界便是“道”。“道”是万物运行、消长、盛衰的根据,又是宇宙中所有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道”是无形无声无色无味的纯构成态的终极境域。同时,“道”只有万物之灵的“人”才能感悟和体会得到,它的涵义极其丰富和深奥。

中国人在理解和认识以至表达宇宙万物的基本态度总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旨归的,即追求万事万物与自我心灵的融合,注重自我对万事万物的感受。这种态度使得本来是对宇宙的客观认识活动转化成为了人的心理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远”字作为表述宇宙空间和时间的形容词,由于有了道家文化因素的介入而更加倾向于表现“人”的自我的内心感受了。所以,“远”表述这种感受是非常恰当且极具哲学意义的。“远”不但表述了时空的距离,而且描写了人对宇宙的心理感受。

特别是后来,魏晋玄学家对“远”的含义进行不断拓展,使得本来属于精神对生命与世俗的超越所形成的自由解脱的状态,从此更多地偏重于主体游心于放达的虚无境界。“远”便由其本义所具备的那种空间距离之美,升华为哲学上代表的生命永恒的意义。

《晋书》七十五《王坦之传》载有《废庄论》曰:“孔父非不体远,以体远故用近。”这里,王坦之直接用“远”来指称庄子的思想,认为“体远”就是“体道”,就是体悟那种超越了有限束缚而飞向无限自由精神状态的超然境界。庄子“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逍遥游”也被玄学家以“远”来解读,用来指点人们摆脱现实的痛苦,超越世俗的羁绊。

中国山水画就诞生于东晋,正是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这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

(三)审美学之“远”

审美学之“远”有两层涵义,即视觉上的“远”和画面的意味深远,前者是手段,后者为目的。

视觉上的“远”。宗炳《画山水序》开篇便说:“昆间之形千初之高百里之迥”[2],中国山水画永远都追求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表现无限的宇宙空间,总想在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这种空旷的画面能让观者在视觉上产生万里江山气势恢宏的感觉,能让读者思飘境外,意味犹长。

意味深远。美学之“远”的另一层涵义主要是与“道”文化的结合,体现精神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达到人生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关于宇宙的问题上,哲学家运用的是思辨和演绎的方法,科学家运用的是观察和计算的方法,惟有画家是采用感悟和营造的方法。在哲学家看来,时间与空间都是抽象的;在科学家眼中,时间与空间又是客观的;唯有在画家世界里,时间与空间是充满着活力,充满着生命感的,因此我们需要用心灵的力量驾驭精神,不断拓展宇宙的空间观念。

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3]其实,“道”与绘画艺术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为老庄的思想起点并没有指向艺术,更没有将某种具体的艺术作为他们研究的对象。但是,如果仔细进行分析与体会,就能够感受到“道”所主张的由修养功夫达到的人生境界,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即艺术的精神境界。因此说,“道”的精神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

“远”作为“道”的文化表征,它蕴含着时空的统一。在时间与空间的问题上,时间确定空间的大小,时间是生命的标志,是人类寻找的生命价值。人类在时间上寻找永恒即是寻找生命的永恒,寄情于山水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寻找永恒的时间。作为营造宇宙空间法式的中国山水画艺术,“远”由于其体现生命的律动和追求自然无为、自由解脱状态的美学意蕴,并随着两者的结合而不断发展与完善,“远”渐成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精神。中国山水画作为“体道”的特殊方式和“远”的载体,“远”付予它灵魂与生命。也因为“远”成就了中国山水画“超越生命,追求永恒”的独特品格,从而显现出缥缈旷阔的“超然之美”,这恰恰是中国山水画日后能得以蔚为大观,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主流派别的重要因素。

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根本标准和追求的审美理想,它正是以生生不息的宇宙规律,即“道”为依据,揭示了中国山水画文化现象中的动态的精神,体现了“远”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义所在。

二、致“远”

那么,中国山水画的“远”是如何构建的呢?本文认为有以“形”取“远”和由“意”致“远”两条途径。

(一)以“形”取“远”

以“形”取“远”的“形”,指中国山水画的形象,它包括画面的章法、山水的造型和笔墨语言的形态等。

画面的章法。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4]中国的山水画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上拓展无限广阔的宇宙空间。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胸有丘壑”,要有一颗装得下具备万物、横绝太空的自然之景的心。第二要把这些高千丈、广百里的山水设想为案头的一个盆景,进行视觉上的转换,以大观小,把自然山水在内心世界里微缩以后再看,这样就能全面地表现出山水画的精神所在,所谓“山水以形媚道”。王维在《山水论》中说:“或在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耳目前”,正是此理。[5]那么,如何将众多的山山水水组织起来呢?在中国山水画中,其传统方法是“三远法”。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6]郭熙通过“仰、窥、望”三字,引出“高远、深远、平远”不同的空间特征,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三远法”。郭熙还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形的“步步移”、“面面看”正是传统山水画家的观照方式——散点透视。

由“三远法”构建的画面空间,已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置身于宇宙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也就是由中国山水画家寻求的“神游”的意境。在构建空间的过程中,山水画家始终能通过画笔让心灵与山水浑然一体,其后,他们笔下的空间才会穷极宇宙、变幻无穷,意味深远。这个空间,不能理解为西方焦点透视的空间,这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法所构建的空间,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道”思想中形成的视觉上的心理空间,是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表达无限意蕴。这便是“远”文化的体现,称作“心视”。

山水的造型。在造型上,中国画提倡“似与不似之间”,而“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意味深长。形能传神,神当生动而味浓意远。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所以山水画家敢于舍弃绘画对象外在的形态,敢于为了强化山水画家感情的表达而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同时也实现了区别主次宾主,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及自己情感的充分表达的目的,将个性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笔墨语言的形态。讲求笔墨功夫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特点,所谓笔墨功夫是指山水画家传情达意的一种笔墨艺术技巧,及在画面上挥运的笔情墨趣。中国画使用的是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这二者造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把笔法看成了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它的作用就是以不同的笔法墨法描写不同的形象,同时更好地表现山水画家的情感与想法。它还能成就个人的艺术风格。高深的笔墨艺术技巧,高雅的笔情墨趣,健康向上的个人艺术风格,这就是笔墨体现的“远”。

(二)由“意”致“远

“意”指人的思想,在山水画中表现为画面的意境。《说文解字》中“意”的解释是:“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在《辞源》中“意”的解释是:“意思。”山水画之“远”直指“意”的深远。意境要深远、气韵要生动、格调要高雅都取决于画面的意,而山水画之意源于山水画家的思想。人的思想怎么形成?心理学认为通过感觉得来而储存在大脑的东西称为“记块”,记块被生物钟的提示功能提取并暂时存在思维中枢的结果叫“忆块”,忆块被定向组合得来的东西叫“思块”,思块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维”、“思想”或“思考”。在大脑里进行而没有表达出来的思块叫“脑语”,通过语言和行为等方式将自己的思块表达出来分别叫“嘴语”(或口语)和“行为”(或行动),嘴语和行为合称为“能块”,能块就是一个人能力的表达。思块没有社会价值,但是它决定了你的大脑内的知识储存的状况,所以它同时决定了你的能块的发挥,一个人的思想,就是这样产生的。实质上画家的思想,是画家精神气质、感情意念的流露,是其综合素质的展现。笔者拙文《艺术教育应重品德重文化重传统重个性》中对艺术家的素质已有所论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其拥有的品德及文化关系非常密切,正所谓“画如其人”。山水画家只要在品德与文化还有专业方面下足功夫,个人的艺术境界则自然不同凡响,作品的品格自然高雅,作品的意境也自然深远。

[1]宗炳.画山水序[M]//宗炳.中国画论.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

[2]老子.道德经[M].清宁子,注解.福州:海风出版社,1997.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沈括.梦溪笔谈:卷17(书画)[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1.

[5]王维.山水画论[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2.

[6]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J212.05

A

1673-8535(2010)05-0049-04

杨一笔(1967-),男,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元代山水画的创作与教学。

(责任编辑:高坚)

2010-06-09

猜你喜欢
山水画山水宇宙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宇宙第一群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这宇宙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