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士人与粤西文化建设与发展——“粤西士人研究”之二

2010-03-21 17:50胡大雷
梧州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交趾粤西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粤西士人与粤西文化建设与发展
——“粤西士人研究”之二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东汉末年,在粤西士人的努力下,交趾改称交州,与全国十三刺史部一样同称为州,建制的升格,意味着越、汉一体化的新进程。东汉末年,苍梧太守牟子博撰作 《理惑论》,这部佛教史上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撰述之所以出现在交州,就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因其偏远,中原人士避乱至此,带来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锋、交流;因其偏远却与海外交通便利,较先接近海外学术。粤西文化建设,又是在外籍人士远赴粤西任职为宦者与本土少数民族 “酋领”的共同努力下发展的。

交州;士燮;马援;牟子;酋领

广东广西古为百粤之地,故合称两粤。粤东即今广东,粤西即今广西,故清人汪森撰录广西的事、诗、文为 《粤西丛载》、 《粤西诗载》、《粤西文载》。今之所以称 “粤西”而不称 “广西”,似乎是一种暗示,这里研究的 “粤西士人”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之前的广西知识分子。粤西士人的组成有两部分,既有原籍粤西而土生土长的,又有外籍人士远赴粤西任职为宦的。他们在粤西的事迹、心理及文化精神,是与粤西这片土地上的种种独特性紧密相关的,在某一个时间段里,他们都为粤西文化的重建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进而为中华文化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交趾建制的升格为安定祖国边疆提供基础——马援、士燮功不可没

交趾,本泛指五岭以南, 《韩非子》、 《尚书大传》都说,帝尧之地南至交趾;因地在南方,又称南交, 《尚书·尧典》: “申命羲叔,宅南交”。汉高祖封赵佗为南越王统治该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吕嘉反,将岭南原来的南海、桂林、象郡析为南海、朱崖、儋耳、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统辖于交趾刺史部。刺史部的治所先在广信 (今梧州市),后移至番禺(今广州市)、龙编 (今越南河内)。这九郡中,郁林全部与苍梧、合浦的部分地区属今广西。此外,今广西西部的部分地区属牂牁均,统辖于益州刺史部;今桂北的部分地区属零陵郡和武陵郡,统辖于荆州刺史部。

汉武帝把全国设为十三刺史部,独交趾不称“州”,颜师古注 《汉书·地理志》 “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曰: “胡广 《记》云,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于是交趾比其他刺史部低一格。至东汉末年,方升格为 “州”,称交州。 《艺文类聚》卷六 《苗恭交广记》曰:

汉武帝元鼎中,开拓土境,北开朔方,南置交趾”刺史,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趾”太守士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趾”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

交趾建州,古粤西之地升格了,国家在地域管理上对古粤西之地与其他地域实现了一视同仁,加快了越、汉一体化的进程。交趾建州这个过程历经三百余年,最终实现。交阯建州是由祖籍北方而世代居住苍梧的士燮坚持而成,但就这一点而言,士燮功莫大焉。士燮之所以敢于坚持提出交趾建州,也能够提出交趾建州,是与其家世、身世、经历分不开的。 《三国志·吴书·士燮传》载其家世: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父赐丧阕后,举茂才,除巫令,迁交趾太守。…… (汉)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

士氏家族至士燮在交州已有七世的努力。士燮任交趾太守,其弟士壹领合浦太守,次弟徐闻令黄有领九真太守,黄有弟武,领南海太守。其家族在粤西可谓根深蒂固,有着赫赫声势,其本传载:

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锺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

正因为有这样的权威,在乱世中保全了一方安土,这方安土也成为中原人士的避难所,为当时人们所盛赞。其本传载:

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 “交趾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馀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

其 “大乱之中,保全一郡”,又是人格魅力所致。其本传又载,士燮 “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 “察孝廉,补尚书郎”等;他是在京城做过官的人。其本传又载士燮 “耽玩 《春秋》,为之注解”, “治 《左氏春秋》”,陈国袁徽 《与尚书令荀彧书》云:

(士燮)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 《左氏》、《尚书》长义上之。

学者对士燮治 《左氏春秋》很为称赏,对其经学造诣评价很高。其本传又载,其弟士壹也是到过京城的,所谓 “刺史丁宫徵还京都,壹侍送勤恪”, “后 (丁)宫为司徒,辟壹。比至,宫已免,黄琬代为司徒,甚礼遇壹。董卓作乱,壹亡归乡里”。这里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士燮兄弟是见过世面的,他们有很深的经学功底,他们是以中华传统文化治理地方。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载薛综上疏:

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趾刺史以镇监之。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及后锡光为交趾、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馀年,颇有似类。薛综, 《三国志》本传载,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趾太守。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他是有充分交州经历的人。他指出,交趾建州是该地越、汉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汉武帝设交趾刺史之初, 《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所谓 “以其故俗治”有两重性,一是尊重地方,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利益;一是相当多地保留薛综所述的如语言不通那种情况。如何加快越、汉一体化的进程,除交趾太守锡光等诸地方官的努力外,东汉马援也功不可没。 《后汉书·马援列传》载,马援出征, “岭南悉平。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驳,相异;相背。李贤注: “驳,乖舛也。”马援把越律与汉律 “驳”者统一了,如此不断的一统,才有士燮时的越、汉一体而交趾升格。

汉杨雄 《交州箴》曰:

交州荒裔,水与天际。越裳是南,荒国之外。爰自开辟,不羁不绊。周公摄祚,白雉是献。昭王陵迟,周室是乱。越裳绝贡,荆楚逆叛。四国内侵,蚕食周宗。臻于季赧,遂以灭亡。大汉受命,中国兼该。南海之宇,圣武是恢。稍稍受羁,遂臻黄支。杭海三万,来牵其犀。盛不可不忧,隆不可不惧。顾瞻陵迟,而忘其规摹。亡国多逸豫,而存国多难。泉竭中虚,池竭濑乾。牧臣司交,敢告执宪。

可能是伪托,但起码也应该是唐以前的作品。全文从交州地理位置与文化建设写起,写出了交州与中原交往的历史,还是符合现实的。

二、地处偏远、时领风气之先——苍梧太守牟子博撰作《理惑论》

佛教史上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撰述为牟子《理惑论》,全书多记佛法初来的史事。这部书是汉末苍梧太守牟子博所撰作。

《弘明集》首载 《理惑论》37篇,称为汉牟融撰,并有注云:一云汉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刘宋明帝时,陆澄 《法论》始著录此书,称为 《牟子》,注云: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此书既称《理惑论》、 《牟子》,又称 《牟子理惑论》。书中或公然黜百家经传、斥神仙方术而特立佛教,显示了至此我国佛教自立而不依托他者;或援引《老》 《庄》以申佛旨,足征时代精神之转换。[1]55

此书之所以是粤西士人在粤西所撰,汤用彤先生称, “亦可于当时交州之文化征之”。[1]56牟子时期各种人物来到交州,带来各种思想、各种学术及其交流、交锋。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趾刺史,但其地人民虽粗习汉语,然罕观礼化。到了汉末,中原大乱,中原诗人多有避乱至此,他们把中原各种思想、各种学术也带到了此地。《牟子理惑论》序所谓 “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其中 “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而 “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等。这是说交趾之地被中华教化未久,思想比较自由,故有 “北方异人”的各种思想、各种学术在此的交流、交锋。如:沛国桓晔, “初平中,天下乱,避地会稽,遂浮海客交趾,越人化其节,至闾里不争讼。为凶人所诬,遂死于合浦狱” (《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汝南许靖,“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 “既至交趾,交趾太守士燮厚加敬待”;此时陈国袁徽 “寄寓交州” (《三国志·蜀书·许靖传》)。汝南程秉, “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士燮命为长史” (《三国志·吴书·程秉传》)。沛郡薛综,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阯太守。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刘熙,建安年间避地交州,收徒讲学,著书立说。这些士人都得到了士燮的礼聘与激赏,汤用彤先生称, “士燮于当世奇材异能之士,均所招礼,固步独儒林也”; “观士燮之招纳人士,而且与牟子同为苍梧人,则牟子或亦士燮所激赏(时牟子年方盛)”。又有戴良,汝南慎阳人,孙权曾任其为交州刺史, 《失父零丁》就是一份寻找“全德”之人的告示,其笔下的 “全德”之人形体残缺,这是典型的庄子的思想。

《理惑论》书前有 《序》,从此 《序》,我们可以了解牟子 《理惑论》的撰作情况,以及这样领风气之先的书为什么能率先在粤西这样偏僻的地方产生。

其一: “是时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交州地方的安定使牟子来到此地。

其二,牟子因其能言善辩,屡屡被官府征辟,先是 “太守闻其守学,谒请署吏”,牟子 “志精于学,又见世乱,无仕宦意,竟遂不就”。其后州牧多次请求,已答应出使, “遂严当发,会其母卒亡,遂不果行”。如此这番,牟子觉得不胜其烦,“久之退念:以辩达之故,辄见使命,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也。乃叹曰: ‘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于是锐志于佛道”。推脱了官事仕途,他才下定决心从事著述。

其三,牟子的兼收并蓄才有了自己独特的建树。其序自称:

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不乐兵法,然犹读焉。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比之于孟轲距杨朱、墨翟。……于是锐志于佛道,兼研 《老子》五千文。含玄妙为酒浆,玩五经为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 《牟子理惑》云。

牟子既以五经驳难神仙辟谷长生之术,又以老子学说融合佛道,这才有了这样的开创性著作。当然,这更是交趾独特的地理条件所致。起码自汉代起,北海湾就成为中华民族通向南洋的出海通道之一了, 《汉书·地理志》载汉时与南洋的交通时说,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至都元国、邑卢没国等等。其又载: “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交趾为东西海路之中心,《后汉书·南蛮传》: “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 ‘道路悠远,山川岨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 “逮王莽辅政,元始二年,日南之南黄支国来献犀牛。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明年,南越徼外蛮夷献白雉、白菟。” “肃宗元和元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 “延光元年,九真徼外蛮贡献内属。三年,日南徼外蛮复来内属。顺帝永建六年,日南徼外叶调王便遣使贡献,帝赐便金印紫绶。” “熹平二年冬十二月,日南徼外国重译贡献。” “六年,日南徼外国复来贡献。”这些重译贡献都是经交趾而行。本来经西域陆路交通,有时也改经海路,经交趾而通中原朝廷,如 《后汉书·西域传》: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和帝时, (天竺国)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交趾通中原也常常由海路,如前述桓晔 “遂浮海客交趾”,又许靖自称自会稽 “浮涉沧海,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 (《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今北部湾与海外交流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经北部湾这条通道,还有海外的民间故事传入我国。19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共同搜集整理了德国乃至欧洲流传了一二千年的民间故事、传说与童话。如今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其中那一篇题为 《灰姑娘》的故事了。唐人段成式作《酉阳杂俎》,其续集卷一 《支诺皋上》,[3]也记载有同样的故事,那位姑娘叫叶限。段成式题为 “南人相传”、 “南中怪事”,这里的 “南”即指今广西南边一带,具体地说就是 “邕州洞中人”李士元所述。邕州,秦桂林郡地,即今广西南宁;“洞”,即少数民族部落。

汤用彤先生称, “则是时交州为东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异教殊术,思想较中原能自由开放。牟子生平学问信仰,兼收并蓄,常有转变,实充分表现五方杂处、交通频仍地方志精神”。[1]57因此,交州这极偏远的地方,因其偏远却与海外交通方便,得与海外交流之机,又因其偏远而得到各种各样的学术人才,于是正因其偏远而在汉魏之际这个时候领全国的风气之先。

三、粤西文化发展与本土“酋领”

中央政府或地方官府与少数民族达成某种和谐,以解决矛盾,安定边疆、建设粤西,这在古来粤西已达成共识。先是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直接派遣官员的同时,对归顺的南越旧官吏就多有封侯,以实施 “以其故俗治”,如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列传》载, “粤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为湘城侯”,等。

应该与少数民族 “酋领”达成某种和谐的执行者,就是粤西地方官或朝廷派出到粤西执行人物的官员,林富、黄佐 《广西通志》之 《名宦传》多有记载有这样的事迹:

东汉延熹五年,度尚征讨, “尚躬率部曲,与同劳逸,广募杂种诸蛮夷,明设购赏,进击,大破之,降者数万人”。这是与少数民族部落一起平定叛乱。

唐李靖,字药师, “武德初,以平萧銑功封永康县公、检校荆州刺史。乃度岭至桂州,分道招慰。酋领冯盎等皆以子弟来谒,南方悉定”。“以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威武、示礼义,无以变风。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义,远近懽服。”酋领冯盎谒见李靖,李靖延见长老,官府与地方少数民族和谐,这才安定岭海。

唐裴怀古,寿春人。 “初,始安贼欧阳倩众数万,剽没州县,以怀古为桂州都督、招慰讨击使。未逾岭,逆以书喻祸福。贼迎降,自称为吏侵而反。怀古知其诚,以为示不疑,可破其谋,乃轻骑赴之。或曰: ‘獠夷难亲,备之且不信,况易之哉?’答曰: ‘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身至壁抚谕。倩等大喜,悉归所掠出降,虽诸峒素反覆者,亦牵连相附,岭外平。”裴怀古以忠信对待裔人欧阳倩等,于是地方安定。

宋柳开,字仲塗,大名人。 “雍熙中知全州。全西溪洞有栗氏,聚族五百余人,常钞劫民口粮畜,开为作衣带巾帽,选牙吏勇辩者三人,使入谕之,曰: ‘尔能归我,即有厚赏,给田为屋处之。不然,发兵深入,灭尔类矣。’栗氏惧,留二吏为质,率其酋四人与一吏偕来。开厚其犒赐,吏民争以鼓吹饮之。居数日遣还,如期携老幼悉至。开即赋其居业,作 《时鉴》一篇,刻石成之。遣其酋入朝,授本州上佐。”朝廷封官任职本土首领,柳开与其一起治理地方。

宋曹克明,字尧卿,雅州百丈人。 “景德中知邕州。左、右江蛮峒三十六,克明召其酋长,谕以恩信,是岁承天节相率来集,克明慰抚,出衣服遗之,感泣而去。”

对这些粤西官员的最高奖赏,就是地方少数民族立庙祭祀,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如林富、黄佐 《广西通志》之 《名宦传》载:

裴肃,字神封,河东解人。 (隋)炀帝初,执政者以岭南遐远,希旨授肃永平郡丞。

肃在官甚得夷人心。岁余,卒。夷獠思之,为立庙于鄣江之浦。

而中央政府的目的,就是实现各民族一家。如唐代冯盎、冯智戴事迹, 《旧唐书·高祖本纪》:“是岁 (贞观八年),阅武于城西,高祖亲自临视,劳将士而还。置酒于未央宫,三品已上咸侍。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 ‘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冯智戴是冯盎之子, 《旧唐书·冯盎传》称其为“高州良德人也。累代为本部大首领”,他这个“本部”,包括苍梧、郁林一带的, 《旧唐书·李靖传》载,李靖至桂州, “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旧唐书·丘和传》载, “冯盎以苍梧、高凉、珠崖、番禺之地附于林士弘”。

而就基本民众而言,粤西这片土地上,本来就多有从中原迁徙而来者,清周亮工 《书影》曰:

广南由书土官,自言淮阴后。当钟室作难,淮阴客某匿其三岁儿。知萧相国 (萧何)素与侯善,客往见之,微示侯无后意。相国仰天叹曰: “嗟乎冤哉!”泪淫淫下。客见其诚,以情告。相国惊曰: “若能匿淮阴儿乎?中国不可居矣,急逃南越赵佗。”遂作书遣客匿儿于佗曰: “此淮阴儿,公善视之。”佗养以为己子,而封之海滨,赐姓韦,用韩之半也。

这是广西韦姓的来历,称为韩信之后。此或为小说家言,但中原地带人士,逃罪而来粤西,自汉以来可谓络绎不绝。马援部队又有士卒留在当地者,为民族融合留下基础, 《水经注》卷三十六载:

郁水又南,自寿冷县注于海。昔马文渊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俞益期 《笺》曰:马文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有遗兵十馀家不反,居寿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言语馀食,尚与华同。山川移易,铜柱今复在海中,正赖此民以识故处也。《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土人以其流寓,号曰马流,世称汉子孙也。

粤西为古来谪居之地,又是古来避难之地,《三管诗话》卷下 “邝湛若 《赤雅》”条:

邝湛若 《赤雅》云: “鬼门关在北流西十里,两峰对峙,中成关门。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部还。’唐宋诗人谪此而死者踵相接也。行数武,有一大石甕,中有骷髅骨五色肠,皆石乳凝化。予大书四字其上曰: ‘诗人鲊甕。’见者毛骨倒竖。”按:黄山谷诗云: “人鲊甕中危万死,鬼门关外更千岑。”则 “鲊甕”之名,自有之矣,究不知其何物也。

这些贬谪诗人为粤西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后话,有另文详述。

综上所述,地处交通要道,使粤西士人有了汲取新思想的便利;各种学术人才的汇聚,使粤西士人具有思想交流、交锋的机会;地域整体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的提升,使粤西士人的自信心有着极大的提高;而与本土上层人士诸如 “酋领”的和谐、合作,促进民族融合,使外来士人在粤西这篇土地上有了很好的发挥行政才能的机会,而粤西本土人民也对这些外来的人士有着最大的认可,外来士人最终也成为粤西士人,共同为粤西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200-201.

Scholars of Western Guangdong And I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A Second Research into the Scholars of Western Guangdong

Hu Dalei
(Faculty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just like the other thirteen states (once called Cishibu in Chinese),Jiaozhi was named Jiaozhou (or Jiao State),which means an upgrading administration of this place.Therefore,a new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Yue and the Han took place.Just at the same time,Mou Zibu,the governor of Cangwu wrote the book,Clarifying Confusion,which is the earliest compilation of Buddhism in China.The reason why the earliest book of its same kind was created in Jiaozhou lies in its remote geographical location.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the people in the Central Plains fled to this remote place to escape the war,which brings about an exchange of academic thoughts and ideas.Being a place enjoying convenient water transportation,Jiaozhou was an earlier place to meet the oversea knowledge.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Guangdong is developed with the joint efforts which were made by both the immigrants who worked as the officials in the western Guangdong and the chiefs of the local minorities in this region.

Jiao Zhou;Shi Xie;Ma Yuan;Mou Zi;chief of minority

H152.1

A

1673-8535(2010)05-0008-07

2010-06-01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项目(YB2010042)阶段性成果

胡大雷(1950-),男,宁夏银川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文论及粤西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钟世华)

猜你喜欢
交趾粤西
论宣德“弃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变化及影响
加州鲈在粤西掀起养殖潮!看上上生物如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传说中的交趾国
新突破!105天出塘14支/斤金刚虾!恒兴欲在粤西对虾养殖赛道中掀起新浪潮
以生鱼料撬动市场!湛江珊瑚在粤西淡水料市场要发力了
粤西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浅论士燮的功绩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试论北宋、西夏和交趾的联动关系
粤西年俗的调查与研究
东汉交趾征氏姐妹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