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凤,杨奔
(1.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37;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熔古典与现代于一炉
——西江作家群代表作家陈侃言现代诗的古典美之论
罗小凤1,杨奔2
(1.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37;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西江作家群代表作家陈侃言在梧州的诗歌圈子里素有着“梧州桂冠诗人”的称号,他的诗注重古典诗学意境的继承与创新,以鲜活的现代诗歌形式表征了颇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契合了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融汇了古典心境与现代体验,并把现代创作手法熔铸于古典意境氛围的烘托之中,既深蕴着古典韵味,又充溢着现代气息。
古典;现代;陈侃言;古典美之论
诗人陈侃言在梧州的诗歌圈子里素有着 “梧州桂冠诗人”的称号,品其诗,方明白其诗歌魅力源自一种熔古典与现代于一炉的古典美。他在现代白话诗的形式下注重古典诗学意境的继承与创新,以鲜活的现代诗歌形式表征了颇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融古典与现代的双重美于一体,其诗风徘徊于古典与现代之间,有着耐人寻味的美学韵味。古典与现代的张力,共同构筑起陈侃言诗歌多维阐释的美,二者像两支相向而行的力量汇聚一起,支起了其诗歌世界强劲的金字塔,让人不禁感叹不已。这座诗歌金字塔,契合了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融汇了古典心境与现代体验,并把现代创作手法熔铸于古典意境氛围的烘托之中,既深蕴着古典韵味,又充溢着现代气息。
陈侃言笔下层出不穷的意象和意境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情绪,他化用古典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摹写现代生活,抒写现实感受,使其诗歌意象与意境蕴藉深潜,让人耳目一新;他凭借大胆的想象和非凡的才力,利用和改造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意象和意境,唤起积淀在读者心中丰富的古典文化底蕴,让人寻味无穷。
在诗学理念上,陈侃言非常欣赏 “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笔法。他认为,当下很多诗人为何写出的诗根本不像诗而不过是分行文字,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在于他们对古典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抛弃,很多白话诗人从不读古典诗词,而是一味地模仿和拣拾西方诗歌的残言片语,在散文化倾向与口水诗之间徘徊不定。因而他觉得要想写好现代诗,就必须从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把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他自己便是如此践行他的诗学主张的,他做到了诚如郑愁予所说的:“我熟识古典,愿意用它给我们的文学和文化的能量来创造新的古典”[1],他常常在诗中化用一些典故、古文、成语、古典诗歌的诗句及其意韵,营造一种古典美学意境,使其诗典雅蕴藉。如 “千里驿路/一骑红尘/博得杨妃一次著名的笑/宋代那位苏髯公/日啖三百颗之后/竟忘了谪罪之身/不悔长作岭南囚了”(《古凤荔枝》),这节诗里用了杨贵妃 “一骑红尘妃子笑”和苏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两个诗歌典故;“雨纷纷这时节/族谱上很泥泞”(《又是清明》)化用了唐杜牧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拾级而上/历史性地转过山坳/那棵松树似乎还在/但不见了/松下那个唐朝的童子”(《也登庐山》)化用唐贾岛诗句 “松下问童子”……在陈侃言的诗中,这类化用典故或古典诗句的手法随手可见,在 《我们的封面》这首诗中可谓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那春来发几枝的
那坐爱枫林晚的
那人迹板桥霜的
那浅草没马蹄的
那冰心在玉壶的
那酒盏十分醉的
那莺边人语暖的
那花气润吟笺的
那临风听暮蝉的
那日夕上楼台的
那虚枕纳溪声的
那月明船笛起的
那坐看云起时的
他就是这样在现代自由体新诗中直接嵌入典故或古典诗歌的诗句和语言,使古典语词与现代话语相融汇,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构筑了一个相当古典蕴藉的现代诗歌境界。
陈侃言还善于把现代情愫附载于古典意象之上,构建富有现代性的古典意境。意象是构建意境最大的具象载体,陈侃言把它作为现代情愫的寄托,又作为古典意境的呈现装置。“一曲琵琶”、“一壶酽茶” 、“渔父” 、“樵夫” 、“夕阳” 、“月” 等是陈侃言笔下经常出现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均为古典诗词积淀甚久的意象,充盈着浓郁的古典气息,洋溢着难以言说的古典美。他用古典的意象抒写现代情愫,创造了浑然一体的意境,并且从一个现代诗人对生活、时间的现代体验的角度,深化了这些古典意象在人们心中积淀下的涵义,营造了适于现代人感受的诗歌的 “意境”氛围。如《望月》:
这皎月
好圆
是我望圆的
以前圆过多少回?
只有牵牛织女知道
只有长安的杜甫知道
只有牧羊的苏武知道
只有写胡笳十八拍的蔡琰知道
只记得
我那个月亮
在李白的酒杯里圆过
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圆过
在徐志摩的翡冷翠圆过
在我和她
相遇的雨巷里
圆过
圆到那一年
就缺了
缺成一叶飘然的孤舟
载不动许多愁
今夜 这皎月
又圆了
是她的邮戳盖圆的呵
我不知
接
还是
不接
“月”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审美物象,经历代诗人反复吟唱成为积淀着中国人独特审美趣味的一个蕴藉深厚的意象。李白的 “举头望名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 “月是故乡明”、“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无不把 “月”作为怀乡思亲的寄托。但陈侃言在他的这首诗中并不一味承袭这种古典传统,而在古典意象的背后灌注了现代人的感受,诗人以 “月圆”为契机,把古代到现代的许多与“月”有关的故事链接在一起,从牵牛织女的传说到苏武牧羊,从杜甫到蔡琰,从李白到苏轼,从徐志摩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让人在诗行间仿佛看到一轮明月经过岁月的沧桑,从古代到现代,最后牵到“今夜”的月——“是她的邮戳盖圆的呵”,这种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牵引上下的笔法,让读者的视线亦浸透了古典气息,最后又落脚在现实的现代感受,古典意境与现代情愫浑然契合。
陈侃言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摄影家。观其画,如品香茗,在缭绕清逸的茶香中,一幅幅澹然宁静的画让你纷纷扰扰的思绪瞬间淡泊恬定;他的诗亦如此,读之,尘世的喧嚣洗净,俗事的纷繁飘远。因为他的诗是古典心境与现代体验的交融,是在如激流湍瀑的现代生活背后“心远地自偏”的澹泊与宁静心态的凝结。
古代诗学理论对于诗歌创作提倡一种 “虚静”心态,陈侃言便具有这种虚静的创作心境。虚静,是指诗人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扰与内心杂念的纠缠,专心致志地投入创作的虚空、宁静的心理状态。虚静的理念来自荀子的 “虚一而静”[3],是审美心理和创作心理的共同追求。后来宗白华异曲同工地提出 “静照”:“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 ‘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3]虚静、静照,都是创作的一种古典心境。陈侃言写诗自谓曾经属于那种激情勃发然后一挥而就的诗人,年岁渐长便悟心性,要经过凝神静想,在比较平和宁静的心态中进行创作,谓之 “参禅”。他把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交融在古典心境里,一些充满古典韵味的诗句便涓涓地流淌出来,且是一气呵成。如 《雨约》一诗,真堪称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前几句诗 “空蒙/一望城与廓/红也湿/绿也湿/帘外点点滴滴/一街婉约的音符/一街飘动的花伞/把小轩窗镶满春色/可惜/井边梧桐/少了两声黄鹂/多了几分朦胧”营造了一种婉约蕴藉的古典意境,充满了古典韵味;而后面几句 “我只关心/老街那尽头/柳桥烟淡雨未消处/巴士开过/的士开过/摩托车开过”却尽显现代生活气息,把读者的视线从古典意境里拉扯到现代生活的现实场景里;但品读的触角在这种现代场景里尚未扎稳,结尾的 “终于/得得有蹄声/红篷的马车载她来了”又把人推回古典意境里去了。如果诗人没有一种虚静、静照的平和心态,如此超尘脱俗细腻婉转的诗语便不可能在诗人笔下流淌。
读陈侃言的诗,总会产生一种跳跃的感觉,无论怎样集中注意力都无法跟上诗人诗思的跳动,好像他的诗每一行之间的关系衔接都不大协调,但是通阅全诗后又能通过诗中的某个意象隐隐约约领会出诗人营造的诗味。这种诗味是需要读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人生思索共同参与到阅读过程之中才能感知的一种诗歌意境。如 《挂失》前半首:
在 《诗经》里找
在王维的绝句里找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里找
众里寻觅了千百度
灯火阑珊了
衣带渐宽了
是李清照的舴艋舟载走了么
是陆游沈园的东风吹走了么
是朱自清的桨声划走了么
读到此处,依然无法知道诗人到底要 “挂失”什么,诗人笔下的 《诗经》、王维的绝句、李商隐的无题诗与李清照的舴艋舟、陆游沈园的东风、朱自清的桨声让读者的阅读视线大幅度高频率跳跃,但几乎都找不到彼此有何关联。直到:
两千年前
你执手相赠的那一颗
红豆 不见了呵
于是 我只好
站在这里了
一站就是两千年
站成了
一株台湾相思
两千年一开花
两千年一结果
血凝的心誓挂满树
等你来
只等你来
认领
方才知道诗人是在寻找一颗 “红豆”,才知道诗人为了寻找这粒红豆,一开篇就跌进古典诗词意境里,从 《诗经》到王维的绝句到李商隐的无题诗寻了千百度,灯阑珊了,衣带渐宽了,人憔悴不堪,但依然没有找到,接下来诗人失望而急切地连发三问:“是李清照的舴艋舟载走了么”“是陆游沈园的东风吹走了么”?“是朱自清的桨声划走了么”?可见,前半首诗乃是诗人在着意精心营造一种古典意境和氛围,这样浓彩重墨地营造古典意境是为了烘托后半首诗人对爱情的痴心不改,一粒遗失的 “红豆”贯穿古今与爱情相关的文字,不正道出古今爱情的共同宿命么?
当然,陈侃言诗歌中的古典因子是纠合在现代性之中的,在典雅的古典情怀之外,更有着陡劲的现代风格,他善于营造古典意境,更善于把它与现代创作手法结合起来,而且在谋篇布局上善于从古典诗词汲取营养,把卒章显志的古典诗词创作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其诗歌魅力别具一格。
首先,在句型的设计上,陈侃言善于文白交融,中西合璧,雅俗共济。他不仅大胆地使用和改造文言句法,如 “挂个程控电话约约李白/此兄酒量近来佳否/下周 ‘诗之歧路’座谈会/留有他的讲题/什么!不能来?/奉命要陪杨贵妃?/哼 逼诗作面首 可鄙/问她知否/诗人自古有骨气/举杯 邀不来明月相嬉/可奈我何”(《酒入人生》),文白交杂,亦雅亦俗,让人读来畅快淋漓;他还吸收欧化的散文化、插句、倒装等句法,如 “突然/有军车疾驰/鱼贯入城/快门咔嚓地颤抖一下/以一个民族的血肉筑成之丰碑/在今晚的底片里/能还原/历史的本色么/什么时候/再以血肉筑你一次/呵/我的/长城”(《长城》)。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采用隐喻、比喻和比拟的手法,这是现代派诗歌与古典象征传统的一个重要区别。古典诗歌的象征意蕴主要是通过具有近似表征的物象比拟——比兴手法而获得的,被比事物或情感与比喻事物经常同时出现,而且所用比兴物象多已具有定型化趋势,而现代派诗歌则多采用隐喻、比喻和比拟。在陈侃言笔下,这些创作手法运用得臻于圆熟,如 “鸦背驮着夕阳远去”(《长城》) 、“这一天/中国的河流/都成了高速公路/倾城空巷 涌向岸边/同滴汗的太阳挤在一起/争看四千年前/一个古老悲壮的传说”(《端午的中国》)、“圆到那一年/就缺了/缺成一叶飘然的孤舟/载不动许多愁”(《望月》)、“全世界都踮起脚跟/呵端午的中国”(《端午的中国》)……尽显成熟诗家的语言魅力与文字功力。
另外,在谋篇布局上,陈侃言的许多诗采用了 “卒章显志”的结尾笔法,塑造了一种峰回路转、异峰突起的别样艺术效果。“卒章显志”是古典诗词,尤其是四言绝句的一个惯用手法,即末句或末段点明题旨。陈侃言的许多诗让人乍看似乎漶漫无羁,但到结尾却看到诗人一网收束,提纲挈领、点睛画眉,诗旨倏然立起。且看 《又是清明》的结尾:我却分明听到/山上有哭声/坟里的祖先/在哭我们。这首作于1989年的诗之结尾读来让人觉得清明的雨嘎然而止,袅袅香烛顷刻消散,一个声音让人揪心般疼痛。因为诗人通过这个结尾告诉人们,经过文革折腾,整个民族的球籍都成问题了,还有人以为是谈体育,难怪坟里的祖先为这代人而哭了。诗的意旨突然拔高,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真可谓匠心独运。古代著名诗论家严羽主张 “言有尽而意无穷”[4],陈侃言笔下“卒章显志”的结尾便真是言尽旨远,让人回味无穷。再如 《也登庐山》的结尾 “猛然间/一声驴鸣/失蹄处/跌倒一个叫李白的诗人/我扶不起他/我扶不起一个盛唐”发人深省,诗外之音叩问着每个中华子孙:当今中国,谁扶得起一个盛唐?《望月》的结尾 “今夜这皎月/又圆了/是她的邮戳盖圆的呵/我不知/接/还是/不接”把一种想爱而不能、欲罢而不成的依恋与失落淋漓尽致地展露于纸面,轻轻地掠拨着每位读者的心弦;其余的 《茶思》、《谗言》、《夜市茶座》、《岭南荔枝》、《瀑布》等等莫不如是。如此布局,结尾收束,或显突兀或见真谛或顿开茅塞或警人深思,均可谓蕴藉深沉,耐人寻味。
陈侃言先生是一位具有多重学养的诗人,对从自己笔蕊下流淌出来的每一首诗,他都把它当作一件传世的工艺品巧妙设计,精雕细琢,把平生的学养、修为、识见、智慧、德行都铆了进去,以建构自己独特的诗歌堡垒。其诗笔就是在这种打磨雕琢中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审美风貌,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便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副笔墨。古典与现代的合味,构筑起了诗人充满古典韵味而又泛溢着现代气息的诗歌风景,这道风景虽然在某些地方尚嫌雕琢堆砌或生硬滞涩,但其艺术魅力与诗歌内蕴是亮丽而持久的。
[1]郑愁予.典故的文学性与趣味性[J].联合文学,2003(2):70.
[2]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0:29.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
[4]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Blending Classical Poetry w ith M odern Poetry——A Princip le of Classical Beauty in the M odern Poem s by Chen Kanyan,a Representative of the Xijiang Group ofW riters
Luo Xiaofeng1Yang Ben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China)(2.W uzhou University,W uzhou 543002,China)
Chen Kanyan,a representative of the Xijiang Group ofWriters,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Wuzhou Poet Laureate”in the circle of poetry.His poems focu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artistic imagery in classical poetry and convey the pure classical beauty by using the vivid forms ofmodern poetry,which blends classical imagery withmodern emotion,classicalmood withmodern feelings.He appliesmodern writing skills in an atmosphere of classical imagery,whichmakes his poems not only imply classical charms butalso overflow withmodern flavours.
classical;modern;Chen Kanyan;principle of classical beauty
I207.25
A
1673-8535(2010)02-0025-05
罗小凤(1981-),女,湖南武冈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诗歌研究。
杨奔(1964-),男,汉族,广西北流人。现任梧州学院副院长、教授,梧州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梧州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梧州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梧州学院学报》主编。研究方向:语言和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高 坚)
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