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公益特征与政策支持体系建构

2010-03-21 19:04陈明霞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梧州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面向基层流动毕业生

陈明霞(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论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公益特征与政策支持体系建构

陈明霞(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无论是基层岗位自身的公益性,还是我国当前社会职业趋高级化过程中凸显到基层就业的公益特征,都折射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项具有阶段性公益意义的举措。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时,要重视这个阶段性公益特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基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

基层就业;阶段性;公益特征;政策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连年创新高、大中城市就业岗位日趋饱和、农村和中西部基层人才紧缺的大背景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 [2005]18号),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大部分学生择业逐渐趋于理性,能正确认识面向基层就业是我国社会现实的需要,意识到基层单位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可以体味别样人生,丰富人生经历,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基层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的同时,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到基层就业目前仍未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据统计,2007年到县 (含)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有58万人,仅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1)许多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当 “漂族”也不愿下基层工作,宁可在城市当“蚁族”也不愿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施展才华。在目前国家政策大力推动、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日渐形成、基层就业比例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重新审视和认识当前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公益特征,巩固和完善激励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进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的持续发展,确保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阶段性公益特征

从长远来看,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劳动者群体,到基层就业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高等教育尚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比例上还比较低,这种结构性矛盾使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公益特征。

其一,基层岗位自身的公益性。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显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主要是面向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尤其是面向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就业。从毕业生基层就业岗位的职业分类属性来说,多数岗位无疑符合公共利益,具有公益特征。制定和实施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应该符合岗位的公益属性。

其二,社会职业趋高级化中凸显基层就业的公益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使职业空间变大,职业结构日益多样化,较高职业不断涌现,引起社会成员的大规模的、整体性向上流动,职业结构正渐趋高级化。(2)与此同时,“基层、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急需我们的毕业生。时代赋予了年轻人这样一种使命。”(3)面对广阔的基层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趋高级化,鼓励和引导到面向基层就业应该成为毕业生就业政策设计的重要价值起点。但应该看到,社会职业的趋高级化与面向基层就业对毕业生职业选择形成巨大挤压,从而构成与毕业生就业期待的暂时性逆向流动。尽管由于大学生自身知识储量、技能熟练程度与信息手段的优势,他们能比一般青年更具职业流动能力,其流动速度更快,流动的地域限制更少,流动的行业领域更宽,流向的规律性更强 (大多具有更好的去向)。但如果我们将基层就业预设成为大学生单向度的职业嵌入,无论是基于自觉的、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的使然,还是迫于就业竞争压力下的被动的、无奈的适应所致,我们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中,都应该注重其行为选择的公益特征,必须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做出细致的筹划和妥善地解决,增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其三,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到基层就业的公益意义。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化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工作内容,这一政策本身就包含着公益性特征。它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当前的就业问题,而且对于国家、社会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从长期来看,随着一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可以改善基层的经济、社会和人文面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应该突出政策引导的公益特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

二、进一步完善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扶持政策

其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既然具有阶段性的公益特征,就必须突出政策的导向和作为。应当看到,当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建立,但政策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鼓励力度还不够大,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不足以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其二,有些政策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社会保障不能落实,已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反馈的许多负面信息,对学生到基层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三,基层受财力、编制所限,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基层人文环境差,难以留住毕业生。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阶段性公益特征,使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单纯依靠建立基层自主的劳动力市场所能克服和解决的,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政策的有效引导和合理支持,破解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还存在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为毕业生基层就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政策保障。

一要进一步发挥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措施的综合效应。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方面都给予相应的优先条件等。但这些引导和鼓励政策在总体上考虑不多,缺乏远景规划,执行的连贯性、一致性存在脱节现象,政策引导的综合效应未能充分实现,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难以有效保证。必须进一步统一规划和整合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集中、统一供给,进一步消除政策落实中相互掣肘的矛盾,解决执行的随意与政出多门的尴尬,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一个高效、便捷、有效的激励环境。

二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保障体系。我国虽然没有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专门法律,但不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规定涉及毕业生的权利义务、双向选择、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基层当前脆弱的社会就业保障仍让许多毕业生却步。要进一步消除社会流动藩篱,对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一定条件下的来去自由政策;对在基层服务期满后尚未实现再就业并有就业愿望的,要切实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统筹管理,按规定提供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劳动力市场执法检查力度,加强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督促企事业单位依法为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维护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三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的社会流动机制。劳动力市场 “二元”分割是导致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制度性原因。在访谈中,一个毕业生这样描述城乡就业差异:“在城市就业,我是拥有‘金’——金字塔式的职业发展空间;在农村就业,我就变成‘土’——只有狭窄的职业流动渠道”。要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过程中凸显的社会流动的问题做出细致的筹划,为毕业生构建向上流动的扶持机制,对毕业生社会流动路径,从流动机会、流动规则、流动模式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到基层、艰苦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形成可预期的社会流动梯级结构和职业发展的有序格局,保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上得来”,增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四要进一步拓展基层就业的事业空间。就基层单位而言,由于受财力、编制所限,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容易认为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加剧了竞争,给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要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增加选拔到基层工作的优秀毕业生数量,充实到乡镇、村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要以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长远基础,加大对吸纳毕业生的基础单位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严格控制总体编制的前提下,为收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单位适当增加周转编制,创设干事平台,提升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职业归属感和群众的认同感,让毕业生把基层工作作为事业来追求,让群众把毕业生作为人才来看待,拓展毕业生的基层就业空间和事业发展平台。

五要进一步促进基层就业项目制度化。2003年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等面向基层就业的项目相继落实,一批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农业、青年中心、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领域提供志愿服务。要继续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拓展项目,扩大数量。实施 “一村一居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力推广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争取做到全国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要逐步推进基层就业项目的制度化建设,使项目常态化,成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有效途径;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

六要进一步营造到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社会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期待的标签和父母的干扰,成为阻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等措施,努力促进全社会用人观念和就业创业观念的转变。作为用人单位,要积极调整用人心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作为社会大众,要调整心态和俗成认知,充分认识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毕业生应更多的是 “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各类媒体,应当调整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在基层、在西部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既然具有阶段性的公益特征,就必须强调奉献和责任。客观地说,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带来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而且改变了毕业生的就业结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样,以多种方式到基层就业,基层将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但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高校要主动承担教育的责任,加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地位观、权利观。宣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看到基层就业的机遇与挑战,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基层就业可能条件相对艰苦一点,但是,正因为艰苦,就更能锻炼和磨砺意志;正因为人才匮乏,就更易脱颖而出,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正因为在基层,对民生将有更深切的体认,最能体现关怀民生的人文情怀。要引导学生把建设国家、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追求转化为到基层寻找实现价值的实际行为,体察时艰,合理调校就业预期,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和挫折,用走进基层岗位的择业取向再次体现当代大学生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使命感。

注释:

(1)代洪甫.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和机制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8.

(3)九旬院士申泮文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content-10639859.htm.[2009-01-11].

[1]彭小孟,肖池平.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

[2]郑娟.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3]曾泽鑫.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建设的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代洪甫.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和机制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5]梁梅,熊孝梅.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9(1).

[6]孙兴洋.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路径的思考[J].唯实,2009(7).

On the Commonwe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 Grass-root Organiz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cy-supported Em ployment Service System

Chen M ingxia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Both the commonweal characteristics implied in grass-rootorganizations themselves and the commonweal characteristics shown in such organizations in the present tendency toward pursuing high-ranking positions in our country's job markets suggest that it is a commonwealmeasure at the present stage to encourage graduates to obtain employment in grass-root organizations.During the course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policy to encourage graduates to get employment in grass-root organizations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policy-leading and policy-encouraging effect so as tomake the grass-root organizations a large space for the employment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 grass-rootorganizations;present stage;commonweal characteristic;policy

G473.8

A

1673-8535(2010)02-0045-05

陈明霞(1968-),女,福建平潭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发展、课程论。

(责任编辑:高 坚)

2010-02-1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待就业毕业生跟踪与支持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DIA080106)

猜你喜欢
面向基层流动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流动的光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做好基层档案工作改革创新的对策
浅谈口腔医学专业大专生面向基层就业能力培养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面向基层教学组织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最“叛逆”的毕业生
面向基层,营造办刊新天地——中国工程咨询杂志2011年度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