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艳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习水县因辖境为古鳛国之地而得名,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与重庆綦江县毗邻,北和南分别与四川的合江县和古蔺县毗邻。历史上的习水曾先后隶属湖广行省和四川行省,在清代随遵义府改属贵州行省。全县总面积3 1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区),现有人口总数约67万。
习水方言隶属西南官话,在《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中,习水方言被划归贵州方言的川黔方言区。与习水毗邻的合江县、古蔺县和綦江县三地所使用的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四川方言的灌赤片。习水方言一直以来都比较稳定,外戚联姻主要发生在临近的乡镇或县市之间,只是近些年随着外出务工者以及普通话推广的影响,在年轻人的话语中受普通话影响而产生的方言词不断增多。
语气反映说话人的意愿、心态和情绪,语气词是句子所表达出来的具体语气的主要承担者,疑问语气词是用来表示疑问语气的词。习水方言中存在较丰富的疑问语气词,这些疑问语气词中有的和普通话有共通之处,但大部分是具有本身特点的;有的和普通话的疑问语气词一样只表达一种疑问语气,如“不”通常只用于是非问句末,是一个表是非的疑问语气词;有的疑问语气词根据出现位置的不同而表达不同的疑问语气,如“嘎”在是非问句中是一个表是非的疑问语气词,在独词句中则是一个表特指的疑问语气词。习水方言中较常用的疑问语气词主要有以下几个:不[pu42]、嘎[ka42]、哈[xa42]、咹[42]、[u42]、麽[m55]、嘛[ma42]、噻[s55]。
“不”在习水方言中主要用于是非问句末,是一个表是非的疑问语气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是非疑问语气词“吗”。
“不”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出现时,主要表达的是对动作将来是否要发生的询问,并且句中常出现表示将来标记的词语“要”。如:
(1)你吃饭不?(你吃饭吗?)
(2)电视剧要开始了不?(电视剧要开始了吗?)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面的“不”还常与“还”连用构成“……还……不”句式,表示的是对某种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否还将持续的询问。如:
(3)你还想耍不?(你还想玩吗?)
(4)肚皮还叫不?(肚子还饿吗?)
(5)伞还漏雨不?(雨伞还漏吗?)
“不”置于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对状态、情况的询问。如:
(6)电视的声音大不?(电视的声音大吗?)
(7)你觉得我做的菜辣不?(你觉得我做的菜辣吗?)
有时句中也可有“还”构成“……还……不”句式,这时,句子表达的是对某种状态是否正在持续的询问。如:
(8)火还小不?(火还小吗?)
(9)雨还大不?(雨还大吗?)
(10)她还胖不?(她还胖吗?)
(11)那趟车还慢不?(那趟车还慢吗?)
有时形容词后会出现“了”或“点”,这是对某种状态发生的变化进行询问,不过此时的形容词具有了动态意义。如:
(12)火小了不?(火小了吗?)
(13)你轻了不?(你轻了吗?)(问体重)
(14)电视清楚点不?(电视清晰些了吗?)
“嘎”在习水方言中读作[ka42]。作为疑问语气词的“嘎”主要出现在是非问句末尾和独词问句中。在是非问句末尾的“嘎”是一个表示揣测的疑问语气词,表达说话人认为自己猜测到了什么并希望从答话人那里得到证实的语气,其结果不一定如说话人所愿,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吧”。如:
(15)甲:你藏的东西着她找到了嘎?(你藏的东西被她找到了吧?)
乙:嗯。
(16)甲:你这件衣服就是在那家店买嘞嘎?(你这件衣服就是在那家店买的吧?)
乙:不是这件,粉红色那件才是。
独词句中的“嘎”是一个表示特指的疑问语气词,其出现的对话背景必须要有第三方在场。“嘎”看似说话人在对第三方进行发问,实则是说话人在邀请第三方帮助自己,希望得到第三方的配合来实现对听话人的某种目的,第三方的配合与否是说话人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这种情况下的“嘎”对应普通话中的“是吧”、“你说是吧”等简短问句。如:
(17)甲:这种菜是三块钱一斤,你给我嘞钱还差两块。(这种菜是三块钱一斤,你给我的钱还差两块。)
乙:……
甲:嘎?(是吧?)
丙:嗯。
乙:那一哈儿我找跟你。(那一会儿我找给你。)
(18)甲:田里嘞水大概还有一指深。(田里的水大概还有一指深。)
乙:这么大嘞天气还有这么深嘞水麽?(这么热的天气还有这么深的水吗?)
甲:嘎?(你说是吧?)
丙:你根本就没拢田头,都是听人家说嘞。(你根本就没到田里,都是听人家说的。)
甲:重新去看哈儿,要拢田头哈!(重新去看看,要到田头哦!)
例(17)中的“嘎”所代表的内容是有针对性的,主要针对说话人想表达的中心意思“钱还差两块”。句子看似甲在对丙(第三方)发问,即“钱还差两块,是吧?”其实主要是甲邀请丙帮助自己,证明自己,想要丙配合自己对答话人说“确实是那样的”。这种对话情景中甲对丙所发起的邀请及丙作出的回答对于达到对话目的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只要丙配合说话人,则说话人想要通过对话来达成的目的都会实现,即便说话人所说的情况是虚假的,丙只是帮助说话人圆谎。例(18)就是一个反例,甲邀请丙帮助自己圆谎,证实“一指深”这一数据是真实的,但丙却不配合,当场揭穿这一数据的来源。导致的结果就是甲得重新走一趟。
习水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哈”在句法位置上与“嘎”相似,主要出现在是非问句末及独词句中。在是非问句末的“哈”是一个表揣测的疑问语气词,表示说话人估计、猜测并希望得到答话人证实的语气。其疑问程度比普通话的“吧”略低。如:
乙:是嘞。(是的。)
习水方言中的“哈”其疑问程度低于信的程度,其常受副词“该/该是”限制的用法就是信大于疑的最直接证明。“该/该是……哈”、“该/该是哈”是“哈”受副词“该/该是”的限制而产生的基于比较的固定句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是……吧”、“是吧”。如:
(20)甲:今天该/该是比昨天凉快哈?(今天是比昨天凉快吧?)
乙:是好凉快。(是很凉快。)
(21)甲:这条路比那条路近,该/该是哈?(这条路比那条路近,是吧?)
乙:嗯。
(22)甲:这种米该是好吃些哈?(这种米是要好吃些吧?)
乙:嗯。
独词句中“哈”在有第三方在场的对话情景下是一个表示特指的疑问语气词,其用法与“嘎”相当,也是邀请第三方帮助自己达到对话目的,也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你说是吧”之类的简短问句。但独词句中的“哈”还有另外一个“嘎”不具有的特点,那就是它可以在没有第三方出现的情景下出现,表达的是询问答话人自己作出的决定是否可行,是一个表示是非的疑问语气词。如:
(23)甲:我一哈儿坐公交车过来。(我一会儿坐公交车过来。)
乙:……
甲:哈?(好吧?)
乙:坐出租嘛!公交车太慢了。
(24)甲:我拿书跟你放在桌子上了。(我拿书给你放在桌子上了。)
乙:……
甲:哈?(可以吗?)
乙:嗯。
从例(23)中可知乙(答话人)主要是针对甲(说话人)“坐公交车”这一方式表示反对。例(24)中答话人对说话人拟采取的决定表示赞同,如果这种情况下答话人不赞同说话人的决定,则可以回答“你跟我放到书架上嘛”。
疑问语气词“咹”可以出现在选择问的前选项后以及后选项后,但不能同时出现在前选项和后选项后,此时它是一个表示选择的疑问语气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选择疑问语气词“呢”;可以出现在以“不”字结尾的是非问句(下文简称“不”字是非问)末,“不”字是非问后的“不”和“咹”要连起来读合音[p42],此时的“咹”是一个辅助性质的疑问语气词。由疑问语气词“咹”结尾的句子一般都是比较亲切、委婉的问句。用于选择问句中的“咹”表达试探性的询问、虚心征询以及委婉的语气,如用于选择问句末的情况:
(25)你要去不去咹?(你要去不去呢?)
(26)这件衣服都还好看,你说我买不买咹?(这件衣服挺好看的,你说我买不买呢?)
如用于选择前项后的情况:
(27)你说这次北京我要去咹不去?(你说北京这次我要去还是不去?)
(28)他都没有请我,这婚礼我去咹还是不去?(他都没有请我,这婚礼我是去呢还是不去?)
“不”字是非问句末的“咹”表达一种关切、善意的提醒语气。其本来不强烈的疑问语气由于受疑问程度较高的“不”的影响而使得“咹”的疑问语气更加弱化了,整个句子的疑问信息都集中到了“不”上。“咹”在这个位置的功能主要是辅助“不”完成句子的疑问表达,“不咹”读合音“[p42]”,整体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吗”。如:
(29)弄个重嘞东西你提得动不咹?(这么重的东西你提得动吗?)
(30)你晓得不咹?不晓得就不要乱讲!(你知道吗?不知道就不要乱讲! )
(31)这件事我跟你讲过还是没讲过 ?(这件事我给你讲过还是没讲过呢?)
(32)这件事我跟你讲过麽还是没讲过 ?(这件事我给你讲过呢还是没讲过呢?)
(33)你晓得不 ?不晓得就不要乱讲哈!(你知道吗?不知道就不要乱讲!)
(34)你究竟清楚不 ?(你究竟清楚吗?)
例(33)和例(34)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话人在这样说话之前心理首先有一种预设,如果是在说话人已知的情况下,就预设说话人认为答话人不知情的,怀有一种不希望答话人知道的心理,如例(33)中说话人就有这种预设“我都是刚才听说的,你知道什么”。如果是在说话人未知的情况下,则预设说话人怀疑答话人消息的来源及其内容的真实性,这时例(33)中说话人的预设就是“我都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35)你也要去麽?收拾嘞弄干净,包包儿都背起了。(你也要去吗?收拾这么干净,还把包都背上了。)
(36)你被请家长了麽?(你被请家长了吗?)
出现在选择问句前项的“麽”是一个表示选择的疑问语气词。在选择前项出现“麽”的提起下,选择后项的语气词有三种情况,要么出现疑问语气词“”,由于这时的“麽”出现在选择项中关联词语的位置,受疑问焦点的影响,句子的疑问信息就由“麽”与句中的并列项一起承担了。如:
(38)先让他们走倒麽还是等哈儿一起走 ?(让他们先走呢还是一会儿一起走?)
要么选择后项不出现语气词,即“……麽……”句式;要么选择后项也出现“麽”,即“……麽……麽”句式。笔者趋向于认为第三种格式中的后“麽”其实是句子的羡余成分,因为前“麽”由于处于关联词位置,与并列项一起承载了句中的疑问信息,突出了句中的疑问焦点,则后“麽”的出现就显得多余。但偶尔人们在交际中也会不遵守经济原则,这就使得后一羡余形式在交际中存在,其实它和第二种句式表达的意思一样。如:
(39)a你晓得麽不晓得?好歹说句话噻!(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好歹说句话啊!)
b你晓得麽不晓得麽?好歹说句话噻!(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好歹说句话啊!)
(40)a他高麽不高,你到底看见过没?(他高呢还是不高,你到底看见过吗?)
b他高麽还是不高麽,你到底看见过没?(他高呢还是不高呢,你到底看见过吗?)
但是第三种句式与第一种句式表达的意思却不尽相同,第一种句式中“麽”虽承载了句子的疑问信息,可“”却仍然承载说话人的部分情绪。
习水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嘛”主要出现在正反问、选择问和特指问句的句末位置,大约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对于以“嘛”结尾的正反问句,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是中立的,即对答话的内容没有明显的意识倾向,答话人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作答,正反问句末的“嘛”是一个表示正反的疑问语气词。如:
(41)好不好吃嘛?(好不好吃呢?)
(42)要不要得嘛?(行不行呢?)
(43)可不可以嘛?(可不可以呢?)
(44)真不真实嘛?(真不真实呢?)
对于以“嘛”结尾的选择问,答话人的常规答案是从说话人所列的举项中选择回答,但偶尔也有例外,此时的“嘛”是一个表选择的疑问语气词。如:
(45)甲:你去还是他去嘛?(你去还是他去呢?)
乙:他去。
(46)甲:去北京还是去上海嘛?(去北京还是去上海呢?)
乙:那两个地方我都不想去,我要去重庆。
以“嘛”结尾的特指问句含有一种说话人急切想知道事情原委的心理态度,此时的“嘛”是一个表特指的疑问语气词。如:
(47)哪个跟我一起去嘛?(谁跟我一起去呢?)
(48)我们要走哪儿去嘛?(我们要到哪里去呢?)
(49)你想喊我干啥家嘛?(你想让我干什么呢?)
“噻”作为疑问语气词在习水方言中不常用,通常只出现在“不”字是非问句末,位于是非疑问语气词“不”后面的疑问语气词“噻”所带的疑问语气很弱,是一个辅助性质的疑问语气词,其主要功能是使句子表达变得委婉,大约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啊”。如:
(50)你望得到不噻?(你看得见吗?)
(51)问题是你晓得不噻?(问题是你知道不啊?)
上文较详细地描写和分析了习水方言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词,现参照普通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就习水方言中疑问语气词列一个内部比较表,见表1。同时参照邵敬敏《“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和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和疑问句式》中对疑问语气词的疑问程度分析,画了一个习水方言疑问语气词和普通话疑问语气词的疑问程度对应图,见图1。
表1 习水方言疑问语气词的内部比较表
图1 疑问语气词的疑问程度对应图
注释:
[参考文献]
[1]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M]//刘坚,江蓝生,白维国,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66-182.
[2]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4]陈明富,张鹏丽.豫南罗山方言的是非疑问语气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8-61.
[5]赵学玲.山东章丘方言的疑问句及疑问语气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