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比较视野中的小学道德课程

2010-03-20 02:14安瑞霞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道德教材

安瑞霞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基础德育的主渠道,它肩负着培养小学生道德素质的重任。它的内容如何,影响着德育效果的好坏。因为在目前的学科化课程体系中,教师和学生主要还是以教材为主,围绕教材内容来进行德育活动,所以,研究教材的内容有助于了解当前德育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德性的养成。本文以江苏和上海的教材为例,做一简单的分析。之所以选取江苏和上海的教材来分析,是因为:江苏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一套许多专家公认的较好的教材,而且在江苏省通用,具有一定代表性;上海则是我国沿海地区的典型代表,因此它的教材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比较

教材比较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为了比较的方便,笔者选取了各自现行的一、三、 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来比较。这三个年级具有一定的跨越性、代表性,已经足够“以小见大”,而且通过它们可以看出这两套教材的异同。两套教材的目录,见表1、表2、表3。

表1 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目录

表2 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目录

表3 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目录

(一)江苏教材内容的简要分析

从江苏教材的目录,可以看到,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共13篇课文,有10篇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内容,1篇是关于家庭道德的内容,2篇是关于热爱国家的内容。所占比例分别是77%、8%、15%。由这些数据粗略可知,一年级教材重视学校生活的适应问题。这是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而定的,刚刚入校门的小学生,对学校还不了解,所以学校内容的安排较多。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也占一定比例,家庭德育内容所占比例较少。

三年级教材根据德目而定,共13篇课文,涉及家庭美德的有2篇,占15%;热爱祖国的篇目有2篇,占15%;热爱集体的有2篇,占15%;热爱学习的有3篇,占23%;热爱科学的有1篇,约占8%;勤劳节俭的有3篇,占23%。另外还有活动课2节。这里的数据表明,三年级学生的德育内容已经大为丰富了。除了关于学校的种种道德教育外,还有传统美德的教育,这里涉及传统美德的“孝敬和勤劳节俭”两种美德。而且有了专门的活动课设计。这里总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占30%,而涉及家庭美德的占15%,传统道德的占23%。

五年级教材共13篇课文,涉及孝亲敬长的有1篇,占8%;热爱祖国的有4篇,占31%;团结友爱的有3篇,占23%;关心集体的有2篇,占15%;热爱学习的有2篇,占15%;热爱科学的有1篇,占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占46%,关于学校的道德占23%,传统道德占31%,其中传统美德涉及“孝亲敬长、团结友爱”。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一年级教材的特点是注重学校生活的适应性问题。以“我”的视角来看周围的生活,如“我上学了”、“我是中国人”。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开始以自己的目光来观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而且从学生的家庭入手,易于为小学生所接受。

三年级教材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与现实生活的接触。因为道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所以,这册教材的侧重点由“我”走向生活和社会,如“敬老院的笑声”已不再单纯局限于学校生活中。可见,教材的视野正逐渐开阔。但是道德教育还局限在道德认识这个层面,没有更多的道德实践活动,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较多,占30%(其中包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内容),学校德育内容占第二位,而涉及家庭美德的内容占15%,所占成分较少。

五年级教材更多的侧重于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道德认识仍是主要目标,但是也开始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多与社会主义道德情感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主体内容,但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了活动的形式,不过活动的内容更多的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而不是与个人的道德有关。同时增加了一点现代德育内容,如“效率、创新”。

(二)上海教材内容的简要分析

上海一年级的教材中,有9篇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占总篇目的45%;有4篇关于爱国内容的,占总篇目的20%;个人生活的有5篇,占25%;剩下的2篇属于社会性质的知识,占总篇目的10%。可见,上海一年级的教材比较注重个人生活习惯的养成。但主要内容侧重于学校道德规范的遵守与适应,而没有家庭美德教育。

三年级的教材内容有14篇,其中涉及尊师的有1篇,占7%;热爱祖国的有2篇,占14%;热爱学习的有2篇,占14%;热爱劳动的有1篇,占7%;遵守安全规则的有1篇,占7%;关于文明礼貌的有1篇,占7%;热爱科学有1篇,占7%;关于个人诚实的有2篇,占14%;关于个人团结友爱的有1篇,占7%;个人节约的有1篇,占7%。个人责任心的有1篇,占7%。总之,上海教材中涉及个人道德品质的有5篇,占总篇目的36%;所涉及到的传统美德有“尊师、诚实、团结、节约”。

五年级的教材共14篇课文。涉及尊师的有1篇,占7%;热爱社会主义的有3篇,占21%;热爱学习的有2篇,占14%;热爱科学的有1篇,占7%;个人道德方面有5篇,占36%;其余2篇,占14%。其中涉及传统美德的有“尊师、正直、诚实”。可见,五年级的教材比较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培养,但是,这里道德修养的养成仅仅停留在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对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关注不够。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一年级教材内容侧重于学校生活的适应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从道德认识的培养入手。虽然也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但这种情感培养的出发点从爱国开始,没有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所以不易于儿童理解与认同。

三年级教材内容范围拓展到社会和国家,比较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但主要侧重道德认知的培养,而缺乏道德行为的养成,并且忽略了家庭美德教育在个人修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年级教材中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所占比重较大,同时也关注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不过在个人道德修养形成的过程中仍然侧重于道德认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

通过以上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相对而言,江苏的教材比较注重内容的生活性,注重家庭美德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从爱父母开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海的教材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但道德情感培养的出发点从爱国开始,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存在距离,不易为学生接受。

二、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一)江苏教材内容呈现的特色

1.一年级的教材

一年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文字较少,多以儿歌的形式作为解释。共运用85幅(包括课后练习的图片)图片,色彩艳丽。图片多是小学生的形象,大部分是学校生活的图景。还有动物拟人化的形象,如《小兔上学》《小猴上课》《大雁飞行》。图片色彩艳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儿歌则琅琅上口,适合小学生诵读记忆。

课文活动形式多样,如“说一说”,“做一做”,“请你来评判”,“快乐你我他”,“演一演”,“听一听”,“唱一唱”等。譬如有儿歌和童谣如“丢手绢”,并且加有拼音。还有专门的两节活动课。可见一年级的教材比较注重儿童的直观、形象、好动的心理特点。以图片和课堂活动内容安排较多,内容以学校生活为主,而反映家庭生活的内容较少。

2.三年级的教材

文字增多,图片减少。增加了许多故事,如“黄香孝敬老人”、“韩愈刻苦学习”、“范伯勤劳”的故事。现代故事有“雷锋为人民”、“陈景润珍惜时间”、“毛泽东节俭”等人物故事。并且图片人物生动、形象,颜色协调。

课前有导语,如第5册第4课《雷锋一心为人民》的导语:“《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我们的爷爷奶奶唱过,爸爸妈妈唱过,现在我们仍然在传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导语的运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好奇心。

课后练习多了道德判断题,如第5册第1课《孝敬父母是美德》的“选一选”题中有: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么做?

妈妈下夜班回家后,正在睡觉,这时同学小明要来玩。你——

(1)不让小明进门,叫他找别人去。

( )

(2)把小明叫进家里,和他一起玩。

( )

(3)给妈妈写张纸条,和小明一起出去玩。

( )

从这里可以看出,教材中已经开始重视道德判断力的培养。但由于问题多是三选一的形式,缺乏开放性的答案,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限制了教师自由发挥的权利,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

3.五年级的教材

五年级的教材,基本上和三年级的教材类似。不同的是增加了几幅照片和许多名人名言。

综上所述,江苏教材呈现的特点是:编排形式多样,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由最初的以图片为主到逐渐以文字为主,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顺序。图片颜色能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兴趣。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某个道理,并做总结,有利于道德认识的发展。缺点是内容编排“太完满”,无法发挥学生和老师的道德创造力,没有自由的空间,问题的编排仅限于对道德知识的识记,较少注重道德判断力的培养。

(二)上海教材内容呈现的特色

1.一年级的教材

内容呈现以图片为主,没有文字做解释。全书运用图片112幅。图片人物的形象都是学生,场景以学校为主。

课文活动全部是“想和做”,以图片展示,没有文字提示。符合儿童直观的心理特点,但略显单调。

2.三年级的教材

图片减少,文字增多;图片颜色全部为浅桔黄色。视觉刺激单调。有古今故事,如“毛泽东尊师”、“我是中国人”、“做诚实的人”等。

课后练习以“想和做”为主体,其中包括“说一说”,“读一读”,“夸一夸”,“做一做”,“议一议”。但所设情境少并且简单,如第8课《中国小朋友真好》里的“议一议”:“小冬在少年宫活动时,遇见两位外宾,便主动上前打招呼,陪同外宾一起参观。分手时,外宾给小冬一件礼物作纪念。小冬该怎么办?为什么?”

3.五年级的教材

文字为主,图片减少。图片颜色全部为桔黄色。

名言较多,活动较少。

教材中重点的语言用黑体字加大加粗,这样做可以起到醒目的作用。

综上所述,上海教材呈现的特点是:图片的运用由多到少,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特点;编排形式较为单调,活动编排少;图片颜色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视觉兴趣;注重道德认识的培养而缺乏道德判断力的训练培养;道德教育的文字以黑体字标明,有明显的说教痕迹;整体内容编排较死板,没有教师和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三、故事体裁及人物的比较

江苏三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许多古代人物故事,没有童话故事和寓言。但其它年级教材中有童话和寓言故事,只是数量很少。三年级教材中古代故事分别是“黄香孝敬父亲”、“韩愈爱学习”、“范伯勤劳”,现代故事有“雷锋为人民”、“李政道爱学习”、“陈景润珍惜时间”、“毛主席珍惜劳动成果”。五年级教材中有现代故事“江泽民尊师”、“苏步青学好功课”、“袁隆平勇于创新”,古代故事“草船借箭”。其余故事都是假借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来讲述某个道理或是直接讲道理,摆事实。总体来看故事性较强,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通过和学生交谈得知,这些故事并不能真正吸引学生。学生真正喜欢的是生动形象的故事,喜欢故事中自然蕴含的道理,而不是故事结尾处的道理说教。

上海三年级上学期和五年级上学期的教材中有古代故事和现代故事,也有寓言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是三年级教材中的“滴水穿石”;童话故事是这本教材中的“猴子渡河”;古代人物故事有“某兄弟俩劳动创造幸福”、“张衡刻苦学习”、“晏殊和杨震诚实”;外国故事有“牛顿爱思考”、“爱德华大夫负责”;现代故事有“毛泽东尊师”、“吉鸿昌爱国”、“华罗庚爱国”。五年级的故事有“陶行知爱满天下”、“周恩来尊重人”、“周培源无私助人”、“两位名医共同学习”、“徐虎爱奉献”、“海瑞正直”、“竺可桢不作假见证”。其余故事性不强,多以直接陈述为主。

综上所述,两套教材内容表述多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题材和体裁不够丰富。仅限于人物故事,而且大多是近现代名人的故事,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相隔较远,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人物的行为及情感,用学生和老师的话来说:“内容太老了,我们不喜欢这些故事。”而那些易于为学生接受并引起他们的兴趣的寓言和童话故事则不多。童话、寓言、卡通等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它们是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体验中领悟道德的很好的形式,但我们的教材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有效的形式。

四、语言表述特点的比较

本文按照德目“团结友爱”为主题,各自选取一篇文章来比较这两套教材的特点及异同。

江苏教材第九册第8课《不妒忌别人》第31页正文如下:

俗话说:“铁生锈则坏,人生妒则败。”你看到同学获得好成绩取得进步时,有没有真诚地祝贺并虚心地向他学习?(这是导语)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更不愿别人超过自己,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尤其看到别人受称赞,他就生气、难过,甚至不择手段地中伤、打击别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叫妒忌。妒忌的后果往往实际害人,又害己。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呢?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其和周培源是一对好同学,以前都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高士其学医,周培源学物理。那时候,高士其是学校的高材生,在同学中享有盛名。周培源丝毫没有妒忌他,相反,总是给与支持和鼓励。有一次,高士其翻了许多资料也没有搞懂一道物理题,急得他心如火燎。于是他拿着题去找周培源,周培源热情地给他讲解,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他,直到他彻底弄明白为止。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高士其爷爷总是激动不已,连连称赞周培源乐于助人、不嫉贤妒能。

这则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当别人超过自己时,我们要看到别人做出的努力,真诚地向人家学习;当别人落后于自己时,应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俗话说得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为别人的荣誉而喜悦。”这是胸怀广阔的表现。

上海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第10课《别人进步我高兴》第39页正文如下:

高士其和周培源都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俩青年时期都曾经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高士其学医,周培源学物理。

有一次,高士其在研究医学时涉及一个物理问题,他翻了许多资料,还是没有搞懂。这时,他想到了平时待人一向真诚的周培源,就决定向周培源请教。

周培源十分热情地接待了高士其,把自己学到的有关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他,直到他弄懂为止。后来,高士其写的学术论文受到了好评。周培源知道后,为他的同学感到由衷的高兴,特意赶去祝贺。

周培源的事迹在同学中传开后,大家都很敬佩,高士其本人更是感激不已。直到60年后,他还常向别人提起这件事,深情地赞扬周培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和同学、朋友的相处中,总是希望别人进步得快;当别人有困难时,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当别人有了进步,获得荣誉甚至超过自己时,他会由衷地为别人高兴。这是因为,建设祖国人才越多越好,大家一起进步,共同做出成绩,国家就兴旺发达。与此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心胸狭窄的人,他们只想到自己,生怕别人超过自己;别人向他请教时,他总要留一手,甚至来个冷嘲热讽;别人有了进步,做出成绩,得到荣誉时,他就不高兴,甚至干损害别人利益的事;当别人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他就幸灾乐祸。这种妒忌心理会影响团结和进步,也不利于事业的前进。

以上是两个相同主题的德育内容,但语言的表述却不相同。江苏教材的表述有导语和结语。导语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它首先让学生去反省一下,思考一下,看自己是如何做的,中间过渡段也提醒学生进一步思考。结语从正面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而且道理的叙述通过两则故事表述,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语言的叙述故事性较强,充满情感性。上海的教材同样用的是周培源的故事,但语言叙述简单,故事性不强,直奔道德主题,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道理的叙述用黑体字标明,具有醒目作用,但明显存在说教的痕迹。用成人化的语言讲“高、大、空”的道理,语言缺乏情感性。试想,一个小学生连自身做人的道理都没有完全懂,怎么会懂祖国的建设问题呢?更何况是“事业的前进”,这明显是成人化的思想和语言。总的来说,江苏教材的语言富于感情性、故事性和启发性,而上海的教材是理性程度多于感情,说教性较强。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5]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思想品德(1~5年级教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6]华东师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思想品德(1~5年级教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7]张民选.品德与社会(1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道德教材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