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吴越文化色彩的汉语成语的认知模式分析

2010-03-20 02:13司联合王玲玲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吴越习语成语

司联合,王玲玲

(1.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一、认知模式

Lakoff认为,认知模式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创造的,他称之为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①。认知模式是一个结构性整体,一种完形结构。认知模式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复杂的认知模式是由简单的认知模式组成的。认知模式提供有关的情景作为理解的背景,激活有关的其它概念和知识。

司联合认为,Lakoff对于ICM的论述语焉不详,有时似乎将认知模式理解为一个知识结构,认为每一个认知模式构成一个思维空间,词的意义就是根据理想化的知识结构来定义的②。

文章采用认知模式对含有吴越文化因素的汉语成语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成语的形成机制和所包孕的吴越文化精神,正如Ungerer & Schmid指出的,认知模式理所当然不具备普遍性,其形成有赖于一个人所成长和生活的文化语境,因而,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最终会受制于文化模式(cultural model)③。

二、汉语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们口中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出自典故的成语。

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定型”,由于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沉积而成的,其结构紧密,成分固定,不能随意变动;二是“来源丰富”,有些成语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例如“万紫千红”、“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了解来源或典故才能理解其意义,例如“杯弓蛇影”、“朝三暮四”。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其特性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习惯于借用意象组合使语言的表达内容形象生动。汉民族偏爱平衡性和和谐性的思维,善于“合二为一”,强调“天地合气,物偶自生”。这种物偶式思维极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对仗、对偶等。汉语隐喻习语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四字格,对称偶化昭然,显示出“物生有两”、“二气感应”的特征,设双象而喻同理,表现出重直观和主观体验的特点④。

三、含有吴越文化要素的成语

文章摘取含有吴越文化要素的四字成语,按照汉语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如下:“沉鱼落雁”、“楚尾吴头”、“东山再起”、“东施效颦”、“独辟蹊径”、“穷兵黩武”、“秋风过耳”、“宋画吴冶”、“宋玉东墙”、“同舟共济”、“文身断发”、“卧薪尝胆”、“吴市吹箫”、“吴越同舟”和“中流击楫”。

沉鱼落雁,联合式。语出《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指女子貌美,使游鱼下沉,使飞雁降落,不敢与之比美。后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楚尾吴头,联合式。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东山再起,偏正式。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东施效颦,主谓式。《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形容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独辟蹊径,动宾式。《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辟:开辟。蹊径:小路。独自开创一条新路。比喻独创新的方法或风格。

穷兵黩武,联合式。三国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成戒。”穷:用尽,竭尽。黩:任意,轻率。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秋风过耳,主谓式。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像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在意。

宋画吴冶,联合式。据《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召集众画家作画,大家都敬立作画,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认为他是真正的画师。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宋玉东墙,偏正式。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姣好为楚国之冠,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

同舟共济,联合式。先秦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

文身断发,联合式。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卧薪尝胆,联合式。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吴市吹箫,偏正式。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吴,曾吹箫乞食于吴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吴越同舟,主谓式。出处同成语“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中流击楫,偏正式。《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上述成语按照结构可以分为联合式、主谓式、偏正式和动宾式。

四、吴越文化

什么是吴越文化?就是春秋时最早开发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吴国和越国统治期间所形成的、又为后世所传承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早在距今2 500年前的春秋,长江三角洲还是蛮荒一片,句吴和于越,这些语言习俗相同的民族,都断发文身,不冠不履,与魭鳣鱼鳖为伍,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辟草莱,启山林,成为这一地区最早的开发者。他们建立了吴国和越国,发展了独特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打造了锋利的吴戈和越剑,征战讨伐,与诸侯争霸。表现这些情况的有成语“楚尾吴头”、“文身断发”、“东施效颦”。

吴国、越国虽已于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先后灭亡,但吴越文化并未因此消失,而是继续传承于后世。回眸历史发展的过程,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表现这些情况的有成语“楚尾吴头”、“文身断发”、“沉鱼落雁”、“东山再起”、“东施效颦”、“独辟蹊径”、“穷兵黩武”、“秋风过耳”、“宋画吴冶”、“宋玉东墙”、“同舟共济”、“卧薪尝胆”、“吴市吹箫”、“吴越同舟”和“中流击楫”。

吴越文化有两个传统:卧薪尝胆雪耻报国的传统,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学风。表现这些情况的成语如“东山再起”、“穷兵黩武”、“卧薪尝胆”、“吴市吹箫”、“吴越同舟”、“独辟蹊径”和“中流击楫”。

吴越文化的三大繁荣时期:吴越文化的上升时期——绮丽旷达的六朝;吴越文化的高峰时期——恢弘阔大的唐宋;吴越文化的前进时期——清晰活泼的元明清。表现这些情况的成语如“沉鱼落雁”、“宋画吴冶”、“秋风过耳”和“宋玉东墙”。

吴越文化的近代贡献:为新思潮之来临鸣锣开道,为新工商之崛起奠定基础。

吴越文化的基本特征: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王遂今:《吴越文化史话》,2005年)

五、联合式成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CM)

联合式成语的ICM具有对称性。黄希庭等⑤和陈传锋等⑥学者在做心理实验时发现,中国人对习语的识别,存在着显著的结构对称效应,显示出在结构对称性习语中存在着特殊的“格式塔词素”,这促进了习语的识别过程。这些研究说明,汉语习语具有对称性ICM。上述成语中含有对称性ICM的成语就是联合式的成语,包括“沉鱼落雁”、“楚尾吴头”、“穷兵黩武”、“宋画吴冶”、“同舟共济”、“文身断发”、“卧薪尝胆”。

Fauconnier & Turner认为在言语交际中意义的构建存在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来自两个或多个输入心理空间的结构被投射到一个新的空间,由此产生空间合成。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CB)是来自一个或多个域的框架被组合的心理过程。它取决于语言使用者从框架中获取信息、以框架为基础进行推理,并根据信息的输入而转变框架的能力。况且,“整合会衍生一个在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首先,来自各输入空间的构素使得那些原本在孤立的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关系,在整合空间中成为可能”。此新显结构是指经整合后而产生的合成空间框架,即对言语意义的最终构建。

汉语隐喻习语常常借用双源域来表征同一个目标域。也就是说,在解读汉语隐喻习语时,首先发生的认知过程是两个源域(source domain)之间的整合,在这业已整合的概念的基础上再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整合,形成另一种概念合成。这种概念整合的结果就是产生一个新显结构,其心理认知过程可借助图1来表示⑦。

图1 汉语隐喻习语的心理认知过程

我们可以用“蛇蝎心肠”来说明汉语中的一些双源域隐喻习语的理解程序。人们通过源域1“蛇”和源域2“蝎”的概念合成1“蛇蝎”,清楚地了解到“蛇”和“蝎”均是狠毒之物,两者相加,无疑是异常狠毒。将这一业已整合的概念映射到目标域“心肠”,合成概念合成2,可得知,心肠犹如蛇蝎,非常狠毒,从这一整合的概念合成2出发便产生一个新显结构:某人的心肠狠毒无比。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汉语隐喻习语中有的并不出现目标域。如“沉鱼落雁”这一隐喻习语,人们通过“鱼”和“雁”这两个源域的概念合成,清楚地了解到“鱼”和“雁”均不敢与毛嫱、丽姬比美,两者相加,无疑是特别不敢与这些美女比美。将这一业已整合的概念映射到目标域“美貌”(该目标域没有明显出现)。我们是如何将两个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的?“沉鱼”和“落雁”均表示害羞,两者结合起来无疑表示非常害羞。但是,害羞必然会牵涉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鱼、雁的害羞与使之害羞的人(毛嫱、丽姬)。换言之,既然有鱼、雁的害羞存在,就必然有使之害羞的人的存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依据汉语的共有知识,“沉鱼落雁”常指使鱼和雁害羞的人毛嫱、丽姬的美貌。因此,对这一隐喻成语的解读,首先是将源域1“沉鱼”和源域2“落雁”整合在一起形成概念合成1“鱼和雁的害羞”,再将业已整合的概念映射到“使鱼和雁害羞的人的美貌”这一目标域上,经过概念合成2“毛嫱、丽姬的美貌使鱼和雁感到害羞,毛嫱、丽姬非常美丽,连鱼和雁都不敢与之比美”,便得出一个新显结构:女子容貌美丽动人。推理和共有知识在习语的解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整个概念整合过程中,推理和借用共有知识等是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

上文ICM对称的成语即联合式成语都可以作如是解。再如,在“卧薪尝胆”这一隐喻习语中,我们只看到“卧薪”和“尝胆”这两个源域,至于目标域“意志”,却没有在习语中出现。“卧薪”和“尝胆”均是使自己受苦,两者结合起来无疑表示使自己受莫大的苦。但是,卧薪尝胆必然会牵涉到卧薪尝胆的事件与卧薪尝胆的人。换言之,既然有卧薪尝胆的事件,就必然有卧薪尝胆的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成语肯定隐含着某人“卧薪尝胆”。再依据汉语的共有知识,“卧薪尝胆”常指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因此,对这一隐喻成语的解读,首先是将“卧薪”和“尝胆”这两个源域整合在一起,形成概念合成1“使自己受苦”,再将业已整合的概念映射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目标域上,经过概念合成2“使自己受苦的意志”,便得出一个新显结构: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这些成语的目标域是隐含的,大部分可以复原,如“沉鱼落雁之貌”、“楚尾吴头之地”、“穷兵黩武之人”、“宋画吴冶之美”、“同舟共济之精神”、“文身断发之俗”、“卧薪尝胆之志”。

六、联合式以外的其它成语的基本认知模式和次认知模式

除了联合式,上文列举的成语还可以分为偏正式、主谓式和动宾式。偏正式成语包括“东山再起”、“宋玉东墙”、“吴市吹箫”和“中流击楫”。这些成语涉及的人物可以补全,如“谢安东山再起”、“宋玉东墙之女”、“伍子胥吴市吹箫”和“祖逖中流击楫”。主谓式成语包括“东施效颦”、“秋风过耳”和“吴越同舟”。这些成语已经表示比较完整的意思。动宾式成语仅有一个“独辟蹊径”。其主语也可以补全,“婴独辟蹊径”。

这些成语涉及到两种认知模式和三种意义。两种认知模式是基本认知模式(primary cognitive model)和次认知模式(secondary cognitive mo-del)。基本认知模式是词汇概念直接可及的认知模式(Evans 2006),隐喻和转喻等非字面义语言中所表现的可及路径是对次认知模式的可及。而词汇概念无法直接可及次认知模式。次认知模式是通过基本认知模式达到可及的,这些基本认知模式是与词汇概念直接紧密相关的认知模式。

孙维张指出,成语语义形成过程中有三种不同意义在起作用,形成复杂的语义结构。这三种意义就是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⑧。它们是成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成语的共时意义都有影响和作用。语表意义是一个成语的字面上的含义,用认知语言学术语就是指成语的词汇概念,也就是成语的组构性意义。语源意义是指成语还没有成为成语,还是在自由组合时所具有的意义。当一个成语经过定型定义过程后而成为成语时,就形成新的意义。语源意义有时构成了成语或其成分词汇概念的可及的认知模式。语位意义是指成语惯用的比喻意义,通常我们由组成成语的词的词汇概念所引导,可及与组成属于的词的词汇概念相关的认知模式,从而得出惯用比喻义。在语表意义、词源意义和语位意义三者之间,隐喻和转喻作为我们的主要思维方法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成语可及的认知模式如果是基本认知模式,那么该成语就是以字面义为主的成语;如果我们可以同时可及成语的基本认知模式和次认知模式的话,那么该成语很有可能是非字面意义为主的成语。听读者必须熟悉该成语,而且听读者对成语的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都要比较了解。就成语而言,听读者有时无法从语表意义推测出语位意义,有时语表意义与语位意义的联系必须通过一个学习的过程才能重新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语源意义有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比如偏正式成语“东山再起”,其典故是关于东晋时期的谢安的。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听了这话,感到很羞愧。其字面意义是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后来又出任要职,字面意义可以根据基本认知模式来得到。但是当说到谢安以外的某人东山再起,那就需要根据次认知模式来得到,即根据比喻得到“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的含义。

比如主谓式成语“吴越同舟”。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春秋时,吴国和越国常常交兵。一天,在吴越接境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船离北岸后,一如既往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忽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来。霎时间满天黑云,暴雨倾盆而下,翻滚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向渡船扑来。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一个趔趄,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尽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催促大家快进船舱。此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疾奔向桅樯解绳子,想把篷帆解下来。可是因为船身在风浪中猛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这个时候不马上解开绳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形势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樯,顶着狂风恶浪,一齐去解绳子。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儿,渡船上的篷帆总算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获得了一点安定。老艄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同度过危险的许多人,感触地说:“吴越两国要是能永久融洽接触,该有多好啊!”该成语的字面意义是吴国人和越国人虽然相恶,但是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这可以通过基本认知模式获得。但是在“中美关系是‘同舟共济’还是‘吴越同舟’”这句话中,用基本认知模式无法得到其意义,就需要次认知模式来参与。成语“吴越同舟”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动宾式成语“独辟蹊径”,其主语也可以补全,“婴独辟蹊径”。由基本认知模式可以得到它的字面意义:古代婴治阿,独自开创一条新路。由次认知模式得出非字面意义:比喻独创新的方法或风格。

当然,联合式的成语也可以使用基本认知模式和次认知模式得出其字面意义和非字面意义。如“同舟共济”与“吴越同舟”的理解类似。

注释:

①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②司联合:《转移句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1期,第61-64页。

③Ungerer F,H 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p50.

④⑦王文斌、姚俊:《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5期,第38页,第39页。

⑤黄希庭、陈传锋、余华,等:《结构对称性汉语成语的认知研究》,《心理科学》,1999年第3期,第193-196页。

⑥陈传锋、黄希庭、余华:《词素的结构对称效应:结构对称汉语成语认知特点的进一步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3期,第268页。

⑧孙维张:《汉语熟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9-12页。

猜你喜欢
吴越习语成语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拼成语
猜成语
河流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吴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