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脑力和心力素质培养的体育教学研究

2010-03-18 08:19葛庆英
军事体育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心力中枢脑力

葛庆英

(惠州学院体育系,广东惠州516007)

体能是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评价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学习工作效率、社会活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精神和物质需求日益提高、学业负担不断加重、心理压力逐渐增大、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情况下,强健的体能在保持身心健康、完成工作学业、承载生活压力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生物学保障作用。近些年来,在国内外一些在校大学生中,因不能化解学习、生活、社交等压力或矛盾,时有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精神心理活动异常为主要症状 (如神经衰弱、失眠、抑郁、记忆力骤降、偏执或暴躁)的 “校园疾病” (campus diseases,CD),甚至出现行为失控、自杀或暴力犯罪行为[1]。如何通过体育课改善学生的体能生物学属性,尤其是脑力和心力素质,增强大脑中枢对来自外部环境劣性刺激的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疏导身心压力,促进心智健康,辅佐补充学生的社会学属性 (如政治素养、思想觉悟、行为规范)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的方向之一,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体能 (physical working capacity,PWC)是指人在身心活动 (如工作、学习、运动、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融躯体工作能力 (体力,body working abilities)、大脑工作能力 (脑力,brain working abilities)和心理调控能力 (心力,psychological controlling abilities)于一体的综合生物学素质或能力 (简称为 “三力” 或BBP能力)[2]。体力是指以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身体外在的、以躯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工作能力或身体素质;脑力是指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过程 (强度、灵活性、均衡性)、神经机能能力(如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学习记忆、快速运算、语言表达)和以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工作能力或素质;心力是指与人的躯体活动和大脑神经思维工作紧密结合并高度融合,以精神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及其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生理心理素质或能力。体育课在增强学生体能 (体力、脑力和心力)素质,促进心智健康方面,具有其他途径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高校学生的脑力、心力素质特点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如何通过调整体育课程的项目内容,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脑力和心力素质,调理心智健康状态,增强应对各种刺激或挑战的承受能力,为顺利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1 高校学生的脑力和心力素质特点

1.1 大学生脑力素质的主要特点

从中枢神经过程分析,学生的大脑神经细胞兴奋冲动的强度大,神经反应快,兴奋的阈值较低且占有明显优势,兴奋与抑制转换的灵活性高;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能力具有思维敏捷、分析判断迅速、学习和记忆力以及认知能力强等优势。但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均衡性较差,尤其是中枢抑制过程相对较弱,综合分析与慎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相对不足。

1.2 大学生心力素质的主要特点

大学生普遍个性突出独立性较强,意志坚定,敢于拼搏,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各种困难,非常投入地去完成自己认定的目标或任务;但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毅力品质较弱,对挫折缺乏忍耐力,容易放弃。他们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非常敏锐,应答迅速且有激情,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但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情绪波动较大,易冲动,尤其是对自己非常看重且又不顺心意的事情,容易采取过激甚至是极端的对应行为。

2 体育课部分项目内容的功能分类

目前,高等院校体育课的项目内容基本上是按照运动项目的性质进行分类,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泳等,在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属性 (如体能、技能、智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能 (尤其是脑力、心力)素质,在按性质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性地将以发展体能脑力、心力为主的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和近年在我国高校逐渐开展起来的新兴运动项目 (如定向越野、体育舞蹈、韵律体操、高尔夫球),按其神经生理心理学功能进一步分为中枢兴奋性、中枢抑制性、中枢兴奋-抑制性三大类项目(表1),为调整体育课程的项目内容提供参考。

表1 体育课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的神经生理心理学功能分类表

3 加强脑力和心力素质的培养

3.1 增加培养脑力和心力素质的课程教学时数

根据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课程安排规律,大学生的神经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安排紧凑的实际情况,为加强学生脑力和心力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适当增加对发展脑力和心力素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数,尤其是具有中枢抑制性、中枢兴奋-抑制性功能的项目内容 (如太极拳、瑜伽、越野跑、体育舞蹈)的教学时数。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类课程对于发展学生的自控能力,克服急躁情绪非常有利[3,4]。通过采取增加课时 “以课代训”,拓展促进 “课外自练”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实质性地增加练习的时间和强度,提高教学效果。增加教学时数,一是可通过增加体育课的总课时量来实现;二是可在体育课总课时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调整项目内容的课时比例,适当增加重点发展脑力和心力素质的教学项目内容的时数。

3.2 探索增强脑力和心力素质的教学训练方法

在发展脑力和心力素质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技术动作规范,还应特别强调和培养学生 “形神合一”、“心神合一”的境界,尤其是中枢抑制、中枢抑制-兴奋类的项目内容 (如太极拳、瑜伽、体育舞蹈)。例如在太极拳、瑜伽教学时,要学生有意识地使全身放松,控制呼吸的时相、深度及节奏,动作熟练后最好闭眼;扩胸、伸展肢体时,缓慢深吸气;内收、屈曲时缓慢深呼气。通过这种“闭眼吐纳”教学方法,能非常有效地使练习者排除思想杂念,身心逐渐进入一种 “超脱”状态。指导学生如何调控自己的主导心境和思维活动,集中注意力去体会、感悟项目内容 “内外兼修、身心并健”的魅力,培养兴趣和自觉锻炼习惯,带动 “课外自练”,既是突破教学训练的 “瓶颈”的难点,也是取得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3.3 尝试培养脑力和心力素质的教学效能评估

体育课培养学生脑力和心力素质的教学效能评估,包括课程本身的成绩评分和效能评估。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包含技术性、意境性和气质性三项内容的综合性评分方法。技术性评分是择重于对学生躯体动作、外在表现力程度的评分,包括完成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规范性等,占总评分值的40%;意境性评分是择重于对学生心脑活动、内在表现力程度的评分,包括完成规定动作时的心脑专注程度、诠释技术动作的内涵或熟练程度,占总评分值的50%;气质性评分是择重于对学生身心修炼、内在气质感染力程度的评分,包括出席体育课时的心境状态、神情气质、以及自觉锻炼习惯等,可占总评分值的10%。意境性和气质性评分是体现体育课培养学生脑力和心力素质,达到陶冶情操、优化气质、追求长远育人效果和深层次教学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志。

[1]刘韧,胡黎明.构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屏障——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心理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4):45~50

[2]孙学川.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能训练手册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1~2

[3]张旭光.论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的 “整体育人”思想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12(4):525~527

[4]李瑛.论高校研究生开展太极拳运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J].搏击◦武术科学,2009,3(3):34~35

猜你喜欢
心力中枢脑力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相思花飞梦》
脑力百分百
从心力角度谈大学生信仰
简论陆王心学在中国近代的影响
脑力对对碰
脑力对对碰
脑力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