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红 王 辉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在排球比赛中,始终贯穿着进攻与防守的对立斗争,加强进攻,可以夺取主动,力争得分;防守可以力避失分,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因此,排球比赛的攻防效果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胜负。本文根据排球运动的攻防特点和比赛规律,将排球比赛的攻防效果划分为发球效果、一攻效果和防守反攻效果3个方面,对新一届中国女排在2009年参加的最高级别赛事——世界女排大奖赛 (总决赛)所有场次的攻防效果进行了统计,并与对手巴西队 (第1名)、俄罗斯队 (第2名)、德国队 (第3名)、荷兰队 (第4名)和日本队 (第6名)进行比较,探析中国女排在进攻和防守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录像观察法
对中国女排在200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 (总决赛)上参加的5场比赛用天敏电视棒在电脑上进行录像,并通过对录像反复观看,认真、准确地做好观察记录。
1.2 数理统计法
对观察记录的比赛数据使用EXCEL2003版本(数据工具文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1 发球效果统计分析
发球是比赛的开始,有攻击力的发球不但可以直接得分,而且可以削弱对手一攻进攻的力量,阻碍对方战术进攻的有效组成,起到先发制人的作用。在此次大赛上,世界强队特别是欧美队的发球形式有所改变,由大力跳发球转向了发跳飘球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国队的发球无论是单场比赛还是5场平均,基本上与对手相当,而在发球失误率方面,中国队的5场平均失误率却比对手高1.1%,特别是对德国队的一场,甚至高出对手6.1%,在发球的得分率方面,中国队的5场平均得分率也不如对手,低于对手1.4%,其中单场得分率相差比较大的是与俄罗斯队和德国队的比赛,分别相差3.9%和6.1%,中国队只在发球破攻上略占上风,高出对手0.2%。由此可见,在此次大赛中,中国队在发球环节,并不占优势,中国队在发球的稳定性和攻击力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国女排要取得胜利,需在今后的训练中,在提高发球威力的同时,降低失误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队整体的发球效果。
表1 发球效果对比 (%)
2.2 一攻效果统计分析
2.2.1 接发球效果统计分析
接发球是进攻的基础,只有接好一传,才能保证战术的组织和强有力的进攻。反之,不仅难以组织高效的进攻战术,还会造成直接失分。
表2 接发球效果对比 (%)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队的5场比赛,一传到位率有四场高于对手,但是对德国队的一场,却意外低于对手10.5%,而中国队的一传不到位率和无攻率也只在中-德一场中高于对手,在垫失率方面,中-俄、中-德两场分别高于对手4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接发球的稳定性低,失误率高,是造成中国队在这两场比赛中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中国队5场比赛的整体接发球效果显示:中国女排接发球失误,90%出现在对手发跳飘球或发上手飘球时,这说明中国女排当前对这种发球形式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
2.2.2 一攻进攻效果统计分析
一攻扣球是指接发球一方所组织的第一次进攻。一攻进攻成功可以直接得分,否则就要为对手提供得分机会造成本方失分。在一攻进攻中,快攻战术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而强攻战术又是一攻进攻的基础和保证。从统计数据看,中国队与巴、俄、德、日、荷的5场比赛,一攻进攻的总体成功率是战术攻>前排强攻>后攻。其中,战术攻的运用效果比较理想,成功率分别高于对手6.6%、4.0%、4.3%、17.2%、8.9%,而在这其中,又数薛明的3号位近体快球和马蕴文的2号位单脚背飞这2种战术的成功率最高。从战术攻的组成次数来看,也均高于对手。在统计的5场比赛中,中国女排的前排强攻成功率与前四名的巴、俄、德、荷相比,分别低了10.0%、13.5%、5.4%和0.1%,只有在对日本队的比赛中,高于对手3.9%。这暴露了中国女排强攻不强的弱点。在后排进攻方面,从统计和比赛的录像看,中国队与巴、俄、德、荷、日的比赛中,后排攻基本上是在前排队员运用各种快变战术组织进攻的同时配合 “立体”进攻形成的,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战术目的。但从成功率方面看,只有在中-俄一场,高于对手0.9%,与巴、德、荷,甚至对于日本的比赛,都分别低于对手,相差最小的是与巴西队,相差1.1%,与荷兰队竞相差12.1%。
2.3 防守反击效果统计分析
2.3.1 拦网效果统计分析
拦网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成功的拦网可直接拦死或拦回对方的进攻,使本方转被动为主动。
表3 拦网效果对比
表3显示,中国女排5场比赛的平均有效拦网率为48.7%,比对手的平均有效拦网率低了3.3个百分点。在中国队的单场比赛中,中国队有效拦网率分别为 44.4%、50.0%、61.4%、40.0%、47.8%,除高于俄罗斯队外,其余均低于对手。例如对巴、日、荷的比赛,分别低于对手 8.5%、8.8%和6.3%。在拦网失误率方面,中国女排的平均失误率为18.4%,与对手相比高了5.3%,而在单场比赛中,中国队每场比赛的拦失率都高于对手,而相差最大的是与日本的比赛高出队手近1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对方优秀的二传队员传球的动作隐蔽性较强,给中国队的判断、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以致于中国队拦网队员的起跳时机跟不上对手的节奏;二是中国队在拦网时存在着自身技术方面的原因,如:拦网手型不好造成打手出界、触手漏下落地,两名或三名队员配合之间不够默契,存在缝隙,拦网时触网等。三是世界强队素以高强攻著称,加上后排进攻打得比较活跃,使中国队的拦网在力量大的队伍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在当代的高水平排球中,防守的地位随着人们对比赛规律的认识而逐渐有了变化。可以说没有扎实的后排防守,就没有反击进攻的良好效果。中国女排在此次大奖赛上,以 0∶3,1∶3,1∶3,2∶3分别输给巴西、俄罗斯、德国和荷兰,失利的原因之一,可以说与中国队的防守不到位和防守失误有很大的关系。表4显示:4场比赛中国队的防守失误率均高于对手,有2场 (对德国、荷兰)甚至高出对手 10个百分点左右,分别为13.2%、9.9%,而中国女排在这4场比赛中有3场的防起不能攻的次数也均高于对手,即使是在有效拦网率高的中-俄比赛中,防守的失误率也高于对方2%。这说明中国女排在后排防守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比赛的录像分析,中国女排在防守失误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后排防守没有与前排拦网形成密切配合和弥补;二是防守队员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弥补和接应;三是中国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作风不够顽强。
2.3.2 后排防守效果统计分析
表4 后排防守效果对比 (%)
2.3.3 防反进攻效果统计分析
防反进攻包括接扣球后进攻、接拦回球后进攻和接传垫球后进攻三个方面。统计显示,中国女排在与巴西、俄罗斯、德国、日本、荷兰等队的交锋中,中国女排防反的总体成功率基本上是前排强攻>战术攻>后攻,可以说,在防反进攻中前排强攻是中国队的主要进攻点。从中国队5场比赛的技术统计中可以看出,中国队在防反进攻能力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中国队的前排强攻运用效果不够理想,其成功率除高于日本队0.2个百分点外,其余4场均低于对手,尤其是在与巴西队的比赛中,竟比对手低了15.2%,这再一次暴露了中国女排在前排强攻方面,强攻不强的弱点。而中国队最擅长的战术攻,无论运用次数还是运用效果,在防反进攻中都不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现在对于任何一支女排队伍来说,防反进攻得分在大多数比赛中仍是得分的主要手段。因此,没有有效的防反进攻能力,就不会有良好的反攻效果,也就很难立足于世界排坛之首。
3.1 在发球方面,中国女排要注重结合找人、找位的发球个人战术意识的培养,提高发球的质量和发球的得分率,使中国女排在比赛的开始阶段就占据着领先的优势。
3.2 一攻体系中,在接发球方面,中国女排要提高对各种发球形式的适应能力,努力提高接发球的到位率,为中国女排组织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提供有效的保障;重视中国女排前排强攻的训练和有战术目的的后排攻训练。
3.3 防反体系中,要注重中国女排拦防技战术的训练。在拦网上,要求做到判断准确、移动迅速、起跳及时、手法正确,以提高拦网的成功率,要加强后排与前排防守的整体配合,加强攻防转换的能力。同时队员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勇猛顽强,不怕摔打,努力提高防守的成功率,为中国队反攻得分赢得先机。
[1]尹兆友,等.备战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及主要对手技战术打法特点的分析与研究 [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13~ 20
[2]谢国臣.第15届世锦赛中国女排一攻与防反战术运用效果研究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550~552
[3]展更豪,安琪,蒋里.中国男排与世界优秀男排竞技能力的比较研究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99~103
[4]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