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宁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训练部,广东广州510500)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作为全国、全军唯一的军事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军事体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终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龙头,是学院建设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军事体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是摆在军事体育进修学院面前的紧迫任务。
军事体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单一专业到多专业并举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稳步推进的良好势头。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于1993年开始招收军事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第7批获得军事教育训练学 (含:军事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第8批获得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第9批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第11批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6月,申请新增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培养单位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目前,军事体育研究生教育在军事学、教育学两个学科门类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下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军事教育训练学 (含:军事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并被列为军队 “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体育硕士专业下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4个专业领域;逐步确立了军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军事体能学、军人战场身心适应力研究、军队体育社会学等近20个研究方向,初步建立了军事体育学、体育学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三层搭配、互相促进”、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位授予体系。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和本院实际情况,先后制订和修订完善了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研究生培养方案》等主要制度规定。其中,《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涉及 《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细则》、《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21项具体规定,涵盖了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和学位工作的各个方面。《研究生培养方案》涉及4个专业20个研究方向。针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新的培养模式,制订了涵盖招生、学制、教学、学位等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完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
在培养阶段,着重于打牢专业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较多,在读期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4篇;各方向研究生利用学位论文调研的机会到基层部队,帮助他们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难题,受到广泛好评;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全军抽查中被评为优秀论文;已有5名研究生被评为 “南粤优秀研究生”。
历经多次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发展到17人。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5名,博士5名,硕士7名,学士5名,高职人员中,36~45岁5名,46~55岁8名,56~60岁3名。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将为推进军事体育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稳固的人才支撑。
学科建设与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需求贴得不够紧,专业方向设置的层次性、兼容性和前瞻性对部队军事训练的指导性不够强,课程设置与岗位任职需求结合不够紧。原因主要在于对着眼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学科建设的探索创新还不够,专业研究与教学缺乏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
教学管理在某些培养环节上把关还不够严格,教学改革创新力度还不够,日常养成教育存在偏松偏软的现象,对毕业研究生跟踪评估的反馈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导致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原因主要在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规定还不够科学、具体;落实制度不够严格,管控机制运行欠规范。
导师队伍结构还不够优化,在各专业方向上还没有形成人才梯队;少数导师知识老化,科研创新不够,指导能力有待加强;个别导师责任心不够强,存在着只带不导的问题。原因主要在于还缺乏有效的导师考核、讲评机制,对导师的培养力度也有待加强。
随着军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调整转型,军事体育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自2003年起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造成了教学科研资源的暂时闲置。主要原因是军事体育学历教育培训任务调整后,失去了重要的生源支撑,而新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体系尚未发展健全。
打开军事体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把握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探究发展对策,破解发展难题。从军队其他院校的情况看,都体现出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牵引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都呈现出学科专业建设注重贴紧部队、拓展创新的共同趋势。同时,也存在着因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管控不严、导师队伍断层等原因导致整改重评、规模萎缩的共性问题。这也给我们研判改进工作的思路和对策,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借鉴。为推进军事体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重点在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发展内涵上下功夫。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军事特色,规范专业领域;二是适应部队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布局,摒弃陈旧的研究方向,加强传统专业改造,寻求新突破点,做好专业目录设置的调整工作;三是应进一步凝炼专业方向。适应现代科技高度综合和不断分化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充实、更新学科内涵,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四是适应学科建设需求,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设置,在各专业方向教学内容设置上将科学方法论的培养放在首位,使研究生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五是积极探索与部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路子,为学科建设寻求长远牵引力。
以“三个转变”为指导,以申硕成功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拓宽教育平台。一是引入培养模式。在保持原有的学术型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时,顺应军事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趋势,虚心向有专业学位教育经验的高校学习,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军队学位办相关法规、制度和要求,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招生、学制管理、教学管理、论文管理和学位管理运作体制,为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搭建好平台;二是拓展培养渠道。着眼部队需求,聘请部队导师,逐步走出与部队共同把好入学关、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实施教学实践的路子;利用区位优势,从省市体育局、其他高校、体育研究院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等聘请一线专家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或进行学术讲座,突出专业学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三是灵活培养机制。适应军事体育人才培养规律和学员现实情况,尝试推进实行弹性学制,避免 “一刀切”;实行动态管理,创造良好环境;建立以军事体育任职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全面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不断完善全程多元的研究生质量管控机制。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增加工作力度,明确职责分工;二是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检查与跟踪,了解掌握学员的思想、作风、学习和科研等动态,对表现比较差、缺乏培养前途的研究生,及时终止培养;三是严格学位授予环节的把关。严格开题审查,积极引导学员结合科研项目,紧贴部队实践,瞄准新、难、实选择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导师组优势,进行集体把关,对选题缺乏理论研究深度、与现实问题联系不紧、创新性不强的,不予通过,必须重新选题,两次开题不通过的,及时淘汰;坚持学位授予标准,完善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把关、监督作用,推行公开答辩,注意纠正只答不辩、答多辩少、流于形式等现象;四是建立反馈机制,加强对毕业研究生的跟踪调查。
着眼人才梯队建设,着力解决导师队伍师生比例失调、专业结构失衡、科研课题偏少、指导方式单一等问题。一是应健全导师遴选、监督、淘汰制度,严格选聘标准,推行评聘分离和师生 “双向选择”,加强任期考核,对责任心差、学术水平低、无科研课题的导师应果断停止招生,对治学不严、只带不导的导师要坚决取消导师资格,努力造就一支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兼备的新型导师队伍;二是推行以军事体育科研课题为主导的团导制,导师组成员应具有不同的学科知识结构。可先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试行,成熟后再推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三是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导师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部队代职、观摩军事演习、参加重大军事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导师集训,研究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切实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
一是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培养需求,根据上级政策,科学确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来源:基层部队组织体能训练的初级指挥军官、军队院校军体教员、军队各体育队的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从地方体育院校毕业参军入伍的军官;二是要利用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军事体育研究生招生专题网站,提高军事体育研究生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要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招生渠道,改进招生工作方法,提高招生工作效率,确保招生质量和招生任务的完成。
[1]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及思考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2]杨文彬.认清使命任务,探索特点规律,加快推进我院向任职教育转型发展 [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