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反思

2010-03-16 03:18李芹
文教资料 2010年34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民族地区音乐教学

李芹

摘 要: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不但师资缺失、教学设备贫乏,而且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宏观上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人才、改善教学条件外,微观上还要处理好双基教学关系,创新教学方法,尤其要突出民族教育特点,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民族地区 农村中学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都是歌舞之乡,抓好民族音乐教育有深厚的土壤。然而,当前不少民族地区中学音乐教育几近空白,绝大多数高中生还都是乐盲,这与弘扬民族文化、普及素质教育等要求相去甚远。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从宏观上说,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在指导思想、重视程度、管理机制、人才激励、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当前许多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仍以升学为“指挥棒”,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课”,音、体、美等都是可有可无的“副科”。有的干脆不开音乐课,有的课表上排的是音乐课其实上的是其他科目,真正的开课率甚至不到30%。另一方面,音乐教学师资严重缺失,不少专业音乐教师改行,而实际从事一线音乐教学的却是兼职教师,多是音乐爱好者,缺少专业素质;此外,音乐教学设施更严重匮乏,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几乎都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上音乐课多是破旧的脚踏风琴,钢琴、功放音箱、多媒体……这些必备的教学设施还只是音乐教师的梦想,音乐课成了唱歌课。

宏观层面的表现涉及诸多复杂因素,如领导的管理水平与意识、家长们的“务实”、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偏见,还有新闻媒体的导向等,把音乐教学挤进被人遗忘的角落。当然这些并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在这里重点探讨一些微观层面的问题——中学音乐教学方面的技巧,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一、审美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

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这本身没错,但不能以此而忽视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美感能力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展开的。需要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在音乐课堂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没有双基的学习做支撑,音乐审美教育犹如“空中楼阁”。实施新课程后,很多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双基和技能的学习不重要了,以至于在课堂上不敢涉及音乐知识,连最基本的识谱、节奏、听觉练习等也被舍弃了。事实上,音乐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目前音乐教育现状下,要让学生花过多的精力来学好音乐课是不现实的,关键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重视双基教学,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和理解。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如果以单纯的乐理知识能力作为主体,就会导致音乐与技能的片面化倾向,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音乐审美提倡“融合式教学”,要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技能,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比如,在合唱教学中,将合唱技能的训练与音乐的表现融合成有机整体;在音乐欣赏课中,将识谱、视唱、旋律与情感体验有机整合,来提高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作出积极的独特的反应,同时也自觉、自信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审美品位[1]。这时尤其要强调技能训练,民族地区本身存在大量的民族音乐瑰宝,需要广大学生去体验、发掘、传承,去发扬光大,这是时代赋予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音乐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如民歌传唱、民族民间舞蹈表演,都不仅仅是对音乐要素的学习和理解,更不是教师“包揽”讲解所能实现的,没有扎实的技能训练无法达到目的。因此,我们在强化审美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性。

二、愉悦性与实效性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就可以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但如片面注重兴趣爱好激发,忽视教学实效就得不偿失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和夸大了音乐的趣味性,偏离音乐方向和音乐本身,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如在教学音乐欣赏《春节序曲》时,有的以“春节联欢晚会”的视听导入,把教学设计成一台迎春晚会,让学生一会儿敲锣打鼓,一会儿即兴表演,煞是热闹,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虽然玩得高兴,但没有注意聆听音乐,进行音乐学习,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课中的学生合作参与学习不能光求热闹,不讲实效;光求快乐,不讲质量。学生的一切参与活动必须围绕着音乐进行,突出音乐特点,如果过分地追求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把次要的东西当做正餐,必然是无效教学,更谈不上审美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改“讲学”为“导学”,但不能注重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主导,本末倒置,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主导性教学与主体性教学二者有机的、完美的结合,要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会学”,用这样的理念指导教学。现代音乐教学改革强调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发展、渗透、互补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为追求趣味性而喧宾夺主地将音乐课“导”成学科内容叠加的“杂科”[3]。如在第14册《春之声》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先安排学生自由讨论春天在哪里,然后组织学生朗诵诗词《春晓》,欣赏美术作品《春》、《春色》等,最后齐唱《春之歌》。这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则不伦不类,虽然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但不是以音乐为主体,不符合音乐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表面上热闹,实际教学效果甚微。

三、情感体验的融入

音乐能激发人的想象,丰富人的情感。如人们在音乐欣赏时,表面安静,内心却表现为一种剧烈的震颤,被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融为一体。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对话的桥梁,更好地落实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如《梁祝》是民族音乐中伟大的名曲,如果不能让学生怀着激情去唱、去听,又如何达到教学目的?情感来自心声,不少教师习惯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结果老师讲的多,学生用心聆听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传递情感少;枯燥乏味、机械训练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尽管教师在互动中不断发问:“好听不好听”、“对不对”、“感动不感动”等。实际上学生回答言不由衷、底气不足,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谈何感受呢?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无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总之,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不但失去了自身特点,而且忽视了音乐课的性质及教学精神的落实,在某些方面甚至进入了比较严重的误区,需要引起每一位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音乐教学需要追求生机勃勃的新面貌,更要注意音乐课程自身的特点,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使学生既热爱音乐课,又在音乐课中实现对生活、对艺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丽君,李明华.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5,(7):153-154.

[2]王君.对中小学音乐课堂“引入”教学技能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15,(7):147-148.

[3]史洪英.中学音乐课常态教学的反思及体会[J].中国音乐教育,2008,21,(4):20-21.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民族地区音乐教学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