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育辉
摘 要: 才华横溢、颇有辩才的一代少年英才祢衡因为性格孤僻乖张而早逝,但他留给世人的一篇《鹦鹉赋》却名垂千古,堪称汉赋绝品。历史不会因为他的早逝而淡漠他,反而因《鹦鹉赋》和他身上所遗存的中国文人那股愤世嫉俗、落拓不羁之风而永远铭记,他真可谓是魏晋文坛昙花一现的生命奇葩。
关键词: 祢衡 《鹦鹉赋》 生命奇葩
祢衡(公元173—198年),汉末辞赋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沂)人。少有辩才,性格刚烈傲慢,常侮慢权贵。因拒曹操召见,操怀忿,但念其名,不欲杀之,故罚作鼓史,而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他人手除之,因遣送到荆州牧刘表处。刘表及荆州人士早就知道祢衡的大名,对他的才学十分佩服,把他奉为上宾。刘表让祢衡掌管文书,“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但终因祢衡矫时慢物,刘表不能容忍,便将祢衡送至江夏太守黄祖。黄祖对祢衡也很优待,也让他做秘书,负责文件起草,“轻重疏密,各得体宜”。黄祖拉着他的手说:“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黄祖长子、章陵太守黄射尤其推重祢衡,与祢衡十分要好。一次游玩,见蔡邕所作碑文,黄射爱其辞,一时又不能缮写,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了一遍,但已记在心中,唯碑缺二字不明。”书之。黄射使人持书与碑相校,一字不差,众人不得不由衷叹服。黄射时大会宾客,有人献上珍奇的鹦鹉,黄射举卮,敬请祢衡即席作赋,祢衡也不推辞,援笔立就,这就是享誉千古的《鹦鹉赋》。后来,祢衡终不容于黄祖而惨遭杀害。
祢衡死时才26岁,到死也没个官衔职称,墓碑上写的仅是“汉处士祢衡”。处士,即指未做官的文化人。如此境遇的他心里自然有着一腔愤懑的苦水了,而这就是写这篇《鹦鹉赋》的心理背景。至于奉命提笔的具体缘由,他在该篇“序文”里有明确交代:一次黄射在鹦鹉洲上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并希望他能以鹦鹉为题作赋以“使四座咸共荣观”,于是他竟“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地当即完成。总之,这还是一篇颇有限制的“命题作文”。
一、文学成就
细读《鹦鹉赋》全文给读者的总印象是寓意丰富、抒情含蓄、结构精巧、文字形象。
全文分两大层,第一层(前三段)是咏赞“鸟之形质美”,即从多个侧面用多种手法描绘赞美鹦鹉鸟的超凡不俗。先写其丽容丽姿,再写鸟的聪明辩慧和情趣之高洁。如此便达到“一箭双雕”:既显扬出鹦鹉鸟之奇美,又暗示自己志向的高超和才智的出众。而其中第二段所写虞人们奉命布下天罗地网捕捉鹦鹉而献全鸟者受赏的细节,则更巧妙地影射出东汉末年权贵压迫忠正控制贤才的行径,以及他自己被人几经转送的尴尬苦楚。第二层(后三段)则进一步抒写“鸟之神苦(困境与悲情)”,即美丽高洁的鹦鹉身陷笼槛却时时“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又暗衬出他自己有志难酬有才无时的愤懑情怀。
以上所说便是该篇的“主脉”。此外,考虑到命题之需和扣题之宜,祢衡还于字里行间一石三鸟地满足了在场主客们各自的审美需求。他不仅给予了众宾客以“荣观”之乐,而且点透出献鸟者的殷切之意。而面对美鸟佳篇、宾客们得其欢乐之态和献鸟者自得之色等,宴会主人不是也会油然而生一番幸慰吗?所以该作真可谓是一石三鸟的神来之笔了。
祢衡的代表作《鹦鹉赋》是他留存于世的唯一一部赋作,也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更像是一首表露心迹并印证生命的绝世悲歌。在这篇仅558字的赋中,祢衡以鹦鹉自比,把咏物与自喻紧密相融,浑然奔放,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遭遇坎坷不平之真情实感,被古人评为“辞采甚丽”之作。赋中描写具有“奇姿”、“殊智”的鹦鹉,却不幸被“闭以雕笼,剪其翅羽”,失去自由。赋中“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的不自由生活,显然是以鹦鹉作比,抒写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愤闷心情,反映出作者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的强烈不满。而其中“归穷委命,离群丧侣……眷西路而长怀,望故乡而延凝”一段,物我浑然一体,亦物亦人,咏物如此,前此未见也。此赋寓意深刻,状物维肖,感慨深沉,融咏物、抒情、刺世为一体,是汉末小赋中的优秀之作。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仅此一篇《鹦鹉赋》便奠定了祢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此赋的赋史意义就在于开了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先河,对之后文人创作的垂范作用极大,诸如以后晋张华的《鹪鹩赋》、鲍照的《舞鹤赋》莫不受之影响。此赋的艺术成就本身也极高,李白评为“铿锵振金石,句句欲飞鸣”(《古风》)。
不仅如此,就连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成语都来源于祢衡的这篇《鹦鹉赋》。如成语“名不副实”源自“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还有成语“文不加点”。对于该成语,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容易理解成“文章没有标点”,这就大错特错了。“文不加点”最早语见萧统《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这里是形容祢衡写《鹦鹉赋》时虽下笔千言,但瞬间一挥而就。“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成语的意义是指作文章水平极高,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
二、社会影响
1.“鹦鹉洲”得名
鹦鹉洲声名远播,常人多言缘于崔颢的那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说亦是亦非。因为此洲原本得名亦盛名于三国名士祢衡与他那“辞采甚丽”的《鹦鹉赋》。崔颢当年站在黄鹤楼头所看到的鹦鹉洲,也并非今天的汉阳鹦鹉洲,而是清初沉没于江中的古鹦鹉洲。
据史料记载,时逢黄祖之长子黄射在长江中的江心洲上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歌女碧姬劝酒求赋。祢衡触动心事,借物抒怀,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铿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四座皆惊。
相传祢衡冤死后,那位黄射身边的歌女碧姬身着重孝,带着那只绿色鹦鹉至洲头,哭倒于祢衡墓前,誓言愿与他灵魂共翔。她哭够了,竟一头撞死于墓碑前,那只鹦鹉则彻夜哀鸣,第二天,人们发现鹦鹉也死于墓前。江夏城里有人集资为碧姬修了一座坟墓,把鹦鹉也一同葬在洲上,从此,人们就叫那江心洲为鹦鹉洲。这便是靠近武昌江边的古鹦鹉洲,也是崔颢当年站在黄鹤楼头所看到的“芳草萋萋”之洲。后人还建正平祠、鹦鹉寺于洲上,以纪念祢衡。
祢衡的《鹦鹉赋》,堪称汉魏六朝辞赋中的精品,也是咏物赋中的名篇,其语言清丽,骈俪工致,开六朝小赋之先声。故祢衡死后葬于该洲,后人为纪念他而以“赋”名“洲”,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祢衡和《鹦鹉赋》应是鹦鹉洲文化的源头和精髓,同时也是武汉三国文化链上璀璨的一环。
2.后人凭吊
作为祢衡好友的黄射,也为一代名士的夭折而痛心疾首。据说当年黄射闻知其父欲斩祢衡,便一路快马急鞭赶往江夏,可惜等其赶到时,祢衡早已人头落地。后黄射题有鹦鹉洲联以悼祢衡,其联曰:
鹦鹉无言,看草色萋萋,遗冢尚传谪仙句;
江流不断,听水声汹汹,怒涛似诉老瞒奸。
欲“倒却鹦鹉洲”的李白,既作过那首与崔颢打擂台的《鹦鹉洲》,又写过一首《望鹦鹉洲怀祢衡》,其诗曰: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李白一生道路坎坷,虽有超人才华而不容于世。当时,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思念起古人祢衡来。
宋朝大文人苏轼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一词,有近一半之笔触追思这位同样以词赋见长的“狂处士”,其词有曰: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南宋抗金名将李纲曾作五言长诗《汉处士祢衡》一首,寄托对祢衡的缅怀:
祢生抱逸韵,乃是古人狂。
负才颇傲物,齿少气方刚……
清代董大伦的《鹦鹉洲》堪称凭吊祢衡的佳作,其诗曰:
欲把椒浆吊祢衡,江中芳草一渊横。
渔阳悲愤应难尽,日夜风涛作鼓声。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亦作七律《祢衡墓》以吊祢衡,还自称是“一曲反离骚”之诗,其诗曰:
荒坟三尺掩蓬蒿,挞鼓余声作怒涛。
落笔争夸赋鹦鹉,骂人何苦学山膏。
干将易折终非宝,元弱难寻始是高。
知否才流生叔季,扬云一曲反离骚。
时隔1500年后,祢衡击鼓骂曹之声犹如波涛一般,仍在诗人耳边回荡。然而,最为仁人志士称道的还是祢衡不畏权贵的文人血性。康有为曾在《出都留别诸公》中慷慨悲歌:
岂有汉庭思贾谊,拼教江夏杀祢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
其情真可谓千回百转,感人至深。
历代中国文人,大多才华横溢,超凡脱俗,但又秉性耿介,愤世嫉俗,落拓不羁。或许正是那失落的凄楚、落魄的惆怅、伤逝的悲怀,才更加激起他们对祢衡的同命相惜相怜。于是,或隔江酹杯,吊祢衡亦悲鹦鹉;或赴临洲头,在祢衡墓前悲歌一曲,悲切而凄凉。
总之,祢衡作为魏晋历史长河中一朵昙花一现的文学奇葩,虽然生命短暂,但他耿介愤世、落魄人生的个性魅力和“辞采甚丽”、超凡脱俗的《鹦鹉赋》必将影响深远,留下灿烂夺目的耀眼光芒。
参考文献: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八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范哗.后汉书文苑列传(第七十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