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肿瘤研究所,重庆 400030)
失眠,又称为“不寐”、“不得卧”等,患者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1]。我科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药治疗失眠患者58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58例系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2],排除全身性疾病如疼痛、发热、手术等,以及外界干扰因素引起的失眠者;合并有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肿瘤患者、妊娠妇女等。其中男19例,女39例;年龄21~83岁,平均44.8岁;病程15天至25年;轻度失眠(偶发,对生活质量影响小)17例,中度失眠(每晚发生,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伴易怒、焦虑、疲乏等症状)31例,重度失眠(每晚发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症状表现突出)11例。
穴位注药:采用维生素B12注射液(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20081001)0.25 mg,维生素B1注射液(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081208)0.05 g,三磷酸腺苷注射液(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批号为080301)10 mg混合进行穴位注射。穴位取心俞、肾俞,每日或隔日1次,以注射10次为1个疗程。
针刺:患者取仰卧位,主穴取百会、安眠穴(风池与翳风的连线上,乳突前沿)、内关、神门、照海、申脉。其中申脉、照海为一组,申脉上电针,照海不上,以取泻申脉补照海之意,安眠穴加电针强刺激;内关、神门为一组,依患者病情之虚实,实证上电针,虚症补之不上电针。另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不上电针,针刺手法用补法;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不上电针,针刺手法用补法;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足三里,上电针,针刺手法用泻法。电针(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G6805-1型)用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体弱或老年患者可减为2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
耳穴贴压:耳廓常规消毒,将附有王不留行籽、0.5 cm见方的胶布贴压于神门、心、枕、胃、肾、神经衰弱点等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睡前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3 min,以耳廓微发热为宜。7 d换1次,两耳交替贴压。
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或加重。以前三者合计为总有效。
58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疗效见表1。可见,轻度、中度失眠的总有效率高,重度失眠患者因病程较长、病情较重,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表1 58例失眠患者两疗程后临床疗效统计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这与现代社会生活的高节奏和竞争压力大有很大的关系,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医学认为,失眠即不寐,也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因外感或内伤等病因使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以致经常不易入寐的一种病症[4]。《类证制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因此,不寐的治疗应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利眠为主。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养心安神;百会为诸脉相会,分布于督脉之上,入络脑,安神利眠。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布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阳跷脉司眼睑开合,故可主睡眠。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协调,不眠自愈。安眠穴为经验用穴,随症配穴。诸穴配合,共奏调节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归于“阴平阳秘”,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耳为宗脉之海”,耳廓上分布着较丰富的神经,具有躯干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相吻合、重叠形成的神经丛,刺激耳穴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可起到镇静安眠的效果[5]。穴位注射疗法具有穴效、药效整合的效应。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进行了有机整合。药物注入穴位后,可增强穴位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既发挥了穴位的整体调节作用,又充分发挥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很多失眠症患者还与情智、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等有关,在治疗的同时,应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和生活方式指导。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临床中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 277-1 279.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399-401.
[3]宋玉华,孟凡欣,平衡针灸治疗失眠症106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9):6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西新药临床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99.
[5]祖丽培叶·哈哈尔.针刺走罐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56例[J].国医论坛,2009,2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