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春,陶 嵘,应春意,胡望洋
游泳比赛是由出发、途中游、转身、终点冲刺和到边技术5个环节组成,出发作为第1个环节十分重要。随着世界竞技游泳水平的提高和比赛的日益激烈,在以0.01 s决定胜负的游泳比赛中,出发技术对比赛的名次和成绩的影响更加凸显,这在比赛和研究中都得到体现。早期的摆臂式出发(swing start)技术很快被后来的抓台式(grab start, GS)和蹲踞式出发(track start,TS)技术所替代。抓台式出发技术和蹲踞式出发技术又可分别分为侧抓台、前抓台和前倾蹲踞式、后摆蹲踞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发技术还从入水方式分为洞式入水和平板式入水技术。目前,竞技游泳比赛中(接力项目除外)已难以发现运动员采用摆臂式出发技术。
当前研究将游泳出发动作分解为台上动作、腾空、入水以及滑行出水4个部分(仰泳无台上动作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增加台上稳定性、增加离台水平速度和减少入水阻力上。目前为止,各种出发技术均有运动员采用,表明对种游泳出发技术有何优势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而辨明出发技术的优劣,对运动训练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2]。
现有游泳出发技术的研究一般从运动学和动力学方面选用参数开展实验室研究,并且出于实验条件的考虑,较多采用运动学参数。如张铭等总结了前人所采用的运动学参数,主要包括29种变量,8种是时间,7种是角度, 14种是速度[3]。目前,较为公认的是以到达15 m(早期研究关注10 m[1])测试距离的时间作为衡量出发效率(start efficiency,SE)的指标。
鉴于以往的同类研究多采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内、外部效度无法得到明确的验证。本研究采用现场研究法,以反应时间(start reaction,SR,或称台上时间)、出发15 m时间(SE)为指标,分别对“200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绍兴)部分项目决赛中的部分运动员、“2008年全国游泳锦标赛”(常熟)25个决赛项目中的全部运动员的出发技术进行分析,以出发技术为选择自变量,考察其对SR、SE的影响,用真实的比赛数据来探明抓台式与蹲踞式这两种主导性出发技术的优劣。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分别为 2008年绍兴全国游泳冠军赛(2008年4月)和2008年常熟全国游泳锦标赛(2008年9月)决赛运动员。
由于在绍兴赛事中收集比赛视频资料时出发技术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故仅收集到部分运动员包含出发姿势在内的完整资料。共考察175人次的决赛资料,男、女各占49.7%和50.3%。其中,138人次的出发技术被我们拍摄下来,占考察人次(175)的78.86%,其中,3人没有出发反应时间SR,有SE成绩的82人次。
常熟赛事中,我们对决赛运动员的出发姿势进行了统计,共获得200人次的比赛数据,其中,有9人次缺失出发反应时SR,1 500 m男子自由泳8名运动员没有解析出发15 m时间SE。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参数设置
出发反应时(又称滞台时间,SR):指出发信号开始至运动员脚趾离台瞬间的时间间隔;出发效率(SE):指出发信号开始至运动员头部到达15 m距离的时间;出发技术:绍兴比赛的出发技术由拍摄下来的视频事后确定,常熟比赛的出发技术由科研人员现场记录。
2.2.2 现场拍摄
采用3台SONY摄像机,从观众席侧方分别位于6 m、15 m、43 m线处拍摄全池。6 m处摄像机主要定点拍摄5 m线和10 m线,43 m处摄像机拍摄45 m线和转身后60 m线(40 m处),15 m处摄像机跟踪拍摄全程并判断出发15 m时间。
2.2.3 影像解析
拍摄速度25 fps,采用Dartfish软件进行拆场解析,数据精度0.02 s。
2.2.4 数理统计
对于绍兴赛事,出发反应时间、出发15 m时间由本次比赛的课题组提供的技术分析报告获得。由于没有获得每一项目中的全部运动员出发姿势,故而只对男、女组别的比赛数据进行整体比较。
对于常熟赛事,分别按项目、组别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出发技术对出发反应时、出发效率的影响。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不同出发技术下SR、SE的差异,统计软件采用SPSS 11.5。
3.1 200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决赛部分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对比赛视频的事后检验,获得男子组决赛中70人次的出发技术资料,其中,28人次采用抓台式出发技术,占男子样本的40%;女子组68人次的出发技术资料中,抓台式51人次,占女子样本的75%。男子组和女子组中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的运动员出发反应时显著快于采用抓台式技术的运动员,前者在出发效率均数上略小于后者,但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总体分析显示,蹲踞式出发技术具有全面的优势,反应时SR的差异非常显著,出发15 m成绩SE的差异也接近显著水平: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运动员的SE比抓台式平均快0.27 s,概率为92.1%(表2)。
表1 200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决赛部分人次的2种出发技术出发反应时与出发效率分组比较一览表
3.2 按照不同泳姿考察出发技术对SR等指标的影响
按照泳姿分别进行3个指标的统计分析(表3)。无论哪种泳姿,考察哪种指标,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均比抓台式技术有优势,反应时快0.02~0.06 s,出发15 m时间快0.26~0.34 s。且蝶泳和自由泳两种出发技术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
3.3 对 2008年常熟全国游泳锦标赛决赛出发数据的分析
常熟全国游泳锦标赛决赛中我们拍摄了200人次的出发姿势,男子组13个项目共计104人次,女子组12个项目共计96人次。
3.3.1 男子组项目出发技术比较
男子组采用抓台式出发技术的有37人次,占男子组35.58%;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占男子组 64.42% (表4)。
表2 200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决赛部分人次的2种出发技术出发反应时与出发效率总体比较一览表
表3 对3种不同泳姿的2种出发技术效果比较一览表
表4 2008年全国游泳锦标赛男子组2种出发姿势的反应时间和出发效率比较一览表
结果表明,从反应时间来说,除了男子200 m个人混合泳决赛中,采用抓台式出发技术的运动员出发反应时间0.79 s,略微小于蹲踞式的0.80 s,以及男子50 m蛙泳的两种出发反应时间相等(0.78 s)外,在其他11个项目上,采用抓台式出发技术的运动员出发反应时均慢于采用蹲踞式的,并且在50 m自由泳、100 m蛙泳、50 m蝶泳、100 m蝶泳、200 m蝶泳、400 m混合泳这6个项目上,出发反应时差异显著。
表5 2008年全国游泳锦标赛女子组2种出发姿势反应的时间和出发效率比较一览表
在出发效率(出发15 m时间)的比较上,男子400 m混合泳决赛中采用抓台式出发技术的运动员出发15 m时间略小于蹲踞式运动员,而其他绝大部分项目中蹲踞式表现出优于抓台式技术的迹象,并且在200 m蝶泳项目中,两种技术的出发效率差异显著。
3.3.2 女子组项目出发技术比较
女子组采用抓台式出发技术的有73人次,占女子组总体的76.04%;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占女子组23.96%(表5)。
从反应时间上看,除了100 m自由泳项目中抓台式出发技术的反应时间(0.82 s)略快于蹲踞式的(0.83 s)、400 m个人混合泳的反应时间相同外,其他各组均表现为蹲踞式出发技术优于抓台式。女子100 m蛙泳、50 m蝶泳项目中,没有人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
出发效率上显示,蹲踞式出发技术略有优势,但可能是数据样本太少的缘故,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文献及比赛实况均表明,游泳竞赛出发技术在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研究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争议。目前的出发技术主要为抓台式和蹲踞式两种,后者正被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所采用。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游泳半决赛和决赛中,37%的男运动员和40%的女运动员采用了蹲踞式出发技术[8]。由于条件限制,笔者仅获得北京奥运会56人次的出发资料(女子100 m蛙泳决赛、女子50 m自由泳决赛、女子200 m个人混合泳半决赛第2组、男子200 m自由泳决赛、男子200 m蝶泳半决赛第二组、男子50 m自由泳决赛、男子1 500 m自由泳决赛),32名男子运动员中, 28名运动员采用了蹲踞式出发技术,占87.5%;24名女子运动员中,13名采用了蹲踞式出发技术,占54.17%。图1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决赛和半决赛、200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决赛(部分)、2008年全国游泳锦标赛决赛(缺女子800 m自由泳)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部分)中运动员采用两种出发技术的比例。可以看出,蹲踞式出发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优秀运动员的采纳。值得注意的是,男子运动员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的比率远远超过女子运动员,此现象在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中尤为突出。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1 几次国内、外游泳比赛中男、女运动员采用不同出发技术的比例示意图
很多关于出发技术的研究可分为实验室情境和竞赛情境两大类,后者相对较少。Ayalon等(1975)认为,蹲踞式出发技术的离台时间短,但在5 m距离上没有优势[7]; Zatsiorsky等(1979)认为,5.5 m内抓台式出发技术占优势;LaRue的研究显示,到达4 m距离时蹲踞式有优势;Allen发现,与抓台式技术相比,蹲踞式技术的反应时间短[6]。仲宇等通过对8名青少年运动员为期8周的出发技术训练的研究表明,蹲踞式出发在离台时间和水平速度方面明显优于抓台式,可以创造与抓台式相同的出发成绩[4]。
总体来说,众多的实验室研究逐渐倾向于支持蹲踞式出发技术,但在给出明确结论时均显得较为谨慎。仅在出发反应时间(或称台上时间)上,争论仍未停止。张铭等对后摆蹲踞式、前倾蹲踞式和前抓台式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认为,后摆蹲踞式具有稳定、离台水平速度大、滞台时间长等特点。与张铭观点相同,Blanksby等人以12名游泳运动员(5男、7女)进行的实验室研究,认为蹲踞式出发组所用的台上时间最长[5],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完全相反。而Vladimir以2000年悉尼奥运会游泳比赛数据为基础,发现在多项比赛中,蹲踞式出发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我们的研究结果与 Vladimir的相似,表明在多种泳姿和项目上(仰泳除外),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出发反应时间具有相当的优势,而在出发15 m时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造成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实验室研究的人为性,以及运动员对不同出发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
蹲踞式出发技术因为手脚所占支点面积大于抓台式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适合一次出发规则的规定。近来每次大赛均有运动员发生抢跳犯规的事件,他(她)们采用的出发技术无一例外均为抓台式。蹲踞式的出发技术的前后腿位置使后腿先蹬,再蹬前腿,身体不需要前倾,有利于快速发力,且蹲踞式的后支撑蹬力角与起跳角相近,发力快速且效果好。而前抓台式出发技术虽然重心靠前,但由于双腿蹬力角大于起跳角,因此,必须使身体屈膝团身前倒,以使重心前移。同时,迫使下肢肌群做退让性动作,缩小膝关节角度,便于双腿发力,故延长了启动时间。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前、后腿的位置易于驱使上体和臀部向前,易于两腿特别是后腿发力,有利于创造更大的水平起跳力,这或许是出发15 m时间优于抓台式的原因之一。
1.根据以往研究以及我国近年来两次全国游泳比赛的分析数据,蹲踞式出发技术在出发反应时间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在出发15 m效率上,也表现出优于较抓台式出发技术趋势。
2.蹲踞式出发技术重心支撑面积大,很少出现抓台式技术容易发生的抢跳犯规,而我国女子运动员中,超过3/4以上者采用抓台式出发技术,这与蹲踞式技术在国际上趋于主导的现象不相符合,应该引起教练员、科研人员等重视。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议游泳运动员的台上出发应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
[1]于仙贵,张建文,何志坚,等.对我国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出发技术诊断及科学化辅助训练[J].体育科学,1993,13(4):34-37.
[2]张铭,王琰.游泳出发技术的文献综述(上)[J].中国学校体育, 2004,(2):42-43.
[3]张铭,林洪,李汀.3种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27-32.
[4]仲宇,刘芦萍,邵松柏.游泳蹲踞式与抓台式出发技术运动学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3):83-88.
[5]ALLEN D M.A kinetic and kinematic comparison of the grab and track start in swimming[M].University of Oregon,1997.
[6]AYALON A,VAN GELUVEB,KANTIZM.A comparison of four racing starts in swimming[J].Int Series Sport Sci,1975,(2):233-240.
[7]BRIAN BLANKSBY,LEE N ICHOLSON,BRUCE ELL IOTT.游泳抓台式、抓柄式以及蹲踞式出发的生物力学分析[J].游泳信息, 2009,(3):10-16.
[8]VLADIM IR B ISSURIN,OLEG VERBITSKY.Track starts VS. grab start:Evidence of the sydney olympic games[J].Biomech Med Swim,2002,(6):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