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31.137
在现代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个标准化的程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过分强调传授语言知识体系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需求。在课堂英语教学中,虽然重视英语语言内容和概念的传输,但却忽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和技能培养,导致教学形式上过于倚赖单一的客观性试题,缺乏对多元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丰富与应用,英语口语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开放性程度的提高,如何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带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发展,已经成为现在英语教育中存在的最大的挑战。语用学理论认为:语言是用于来表达理念的。语言就是要用的,它不是孤立的语音、孤立的语法,语言要在用中学、学中用、为用而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利用语言来做事。
李阳认为“英语是说出来的”。英语口语教学可以从李阳的“疯狂英语”理论中得到几点启示。
许多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际时会产生畏惧心理,这是学习语言的天敌。教师首先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他们说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变“惧言”为“乐言”。李阳有句名言:“I enjoy losing face.”就是鼓励学生不要怕丢脸,调动他们“我能行”的驱动力。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活跃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敢说”的环境,使口语训练成为“激励——提高——再激励——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
1)把好语音教学关。交际的基础是标准的英语发音,发音不准势必影响交流。教师要严格把好语音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拼读习惯,抓好口语第一关。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人人开口,勇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把好朗读训练关。朗读是外语教学的常用法宝,对于口语表达帮助很大。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齐声朗读、角色朗读和个别朗读。教师要合理利用这3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攻下口语第二关。
3)有针对性地创造各种语境,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英语,增强学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4)做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往外引申到其他相关英语内容上。通过游戏,学生积极性都极高,在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了该单词。
5)开展角色表演。英语角色表演灵活多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授earthquake时,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情境,运用“brainstorm”引导学生用英语说出碰到地震会怎么做,并将其表演出来,等等。逼真的环境,学生会更感兴趣。
“天才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后复习,作业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教师要根据今天学了什么内容,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布置与之相对应的口头作业。
例如在训练“I have...”句型时,教师边放录音边举实物,并以拥有某物时的自得神情引导学生听读“I have a pen/book/watch/dictionary”。然后再播放录音,教师再举实物,用同样表情让学生听后跟读。最后关掉录音,教师又举实物,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在多种形式操练中,训练并巩固学生的英语口语。在进行这种多渠道输入训练时,若是条件许可,最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所训练内容的印象,收到更好的口语训练效果。
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一般来说,教师在操练课(如学习口语)上讲的比例最多不应超过25%,而学生应允许讲75%,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想方设法以学生的操练代替讲授,使学生通过操练掌握语言点。这种做法可体现在让学生背诵对话、有用的文章段落;做大量的替换练习,从句型练习到交际等。
如果中学生在缺少应用外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仅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英语口语的运用能力是不够的,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创造课外英语环境,把课堂上学到的交际用语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多数学生都喜欢用英语问问题,在提问过程中,他们就将外语当作进一步了解周围环境的交际工具来使用。同时,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可做较高层次的练习,根据指定情景自编对话。
所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在内心秉承“教书育人”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再对英语“听、说、读、写、译”多种能力进行有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