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 申家龙
校本教学模式的潜力
——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八
□河南科技学院 申家龙
由于我国的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要依靠校企合作解决学校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问题是很难的,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无论是以操作技能为主的典型设备操作人员,还是以安装维修、商业贸易等其他行业岗位人员的培养,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若干年内必然还要处于主流地位。要搞好校本模式,学校职业教育必须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校本模式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校本模式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学校职业教育;校本模式;教学设施;师资培训
从改革开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何划分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无论是职业教育有关文件还是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无不在强调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986年,原国家教委下发试行《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86)教职字008号)],并于1990年正式颁发执行,该意见对职业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政治课和文化课、专业课、实习的课时比例,工农医类一般为3:3:4,文科类一般为4:3:3,某些要求技能较强的专业、工种一般为2.5:2.5:5。”这是经常提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5:5或者是6:4的最早来历,无论是5:5还是6:4,问题是我们如何实施。在进入21世纪之前,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还基本是以校本模式为主,尽管早在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促进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意见》就提出“积极探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路子。可以进行厂校合作培训制度的试点,即:企业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装备,负责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同时,学校要依靠自己的教学力量,负责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化及基础理论教学,厂校共同负责考核。”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受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并未成为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主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关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前面的文章已经作了探讨,在这里不在赘述。既然不是所有的学校职业教育都适合校企合作,必然需要职业学校的校本模式进行加强和改革,以适应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实际上,由于理论教学在校本模式中一般不是什么问题,主要是能否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因此,讨论校本模式还主要是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问题。本人认为,校本模式能不能很好地开展,涉及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学校有没有充足的实践教学设施,这是学校职业教育完成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最基本、也是最低的要求;二是学校职业教育能不能承受得起实践教学的物品消耗成本;三是有没有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需要的师资。只要这三个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学校职业教育的校本模式就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第一个方面,即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问题。尽管目前我们把初中后学校职业教育通称为职业学校,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其办学条件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从原来的学校类型划分看,一般来说,原来是技工学校的这类职业学校实践教学设施要比原来是普通中专的职业学校要好一些,而原来是普通中专的这类职业学校要比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的职业高中(中专)的实践教学设施要好一些。当然,这只是从总体的情况来讲的,具体到某一个学校,会存在不同的情况,可能还会有相反的现象。从区域上看,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要好得多。但是,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的好与差难以从设备量与价值上来看待,因为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即使在中西部教学条件较差的职业学校也找到了适应自己条件的教学模式,所以什么是好的办学模式也难以界定,因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差异对我国不同的区域来说太大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是落后地区的职业学校,好像越是以校本模式为主,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由于客观环境的优势对于校企合作倒是情有独钟。对于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一般来说主要受地方政府或者是主管部门行业的财政状况有关,只要是财政较好的地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都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如果这么说是符合现实情况的,那么在经济发达地区实施校本模式应该具有基本的办学条件,也就是说符合实施校本模式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落后地区的职业学校由于地方财政的收入不足,其实践教学设施一般较差,按照正常理解,他们更应该倾向于实行校企合作,之所以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落后地区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其环境经济水平一般也落后,很少具有吸纳大批就业人员的企业存在,在他们涉及的区域范围内很难找到乐于合作的企业,如果实施校企合作就会出现把大批的学生介绍到发达地区的一般简单劳动岗位上去打工,如果不是出于降低教学成本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出发,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就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应该具有实施校本模式的基本条件,而在落后地区尽管因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一般难以满足校本模式的教学要求,但是由于其客观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也难以具有校企合作的客观条件,也必然需要实施校本模式的教学。
当然,对于职业学校实践教学设施来说还有一个能否实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第二篇文章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如涉及生产流水线方式的生产问题,在学校职业教育中很难再现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但是,对这类生产人员也存在着操作技能的“去技术化”问题,这类工作往往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但对理论知识和生产过程出现问题的判断要求高,它也同样需要一定的学校职业教育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这种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样适用于校本模式。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校本模式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校本模式发展的重要空间。
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学校能不能承受实践教学的成本消耗。在这个问题中实际上涉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学校是不是能够承受学生实践教学的消耗问题,这也是一个与财政和个体支撑能力有关的问题,如果两者的支撑能力足以满足校本模式的教学要求,应该说实施校本模式没有什么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校企合作比校本模式是不是更能减少学生实践教学成本,如果是可以减少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成本,实施校企合作还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这样的合作减少了整个社会培养成本,即使对企业进行税收优惠等政策,也由于可以减少职业学校的财政投入,对于整个社会还是有利的,如果不是这样,不能减少整个培养成本,那恐怕会存在着学校职业教育再向企业转嫁培养成本的现象,对于这样的校企合作,我想更多的企业是不愿意做的,除非学生能给他们做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可以减少他们的生产成本,这恐怕是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状态,这样的校企合作与校本模式相比是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校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会造成职业教育的恶性循环,对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对于学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消耗问题,不同的行业或者说不同的岗位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别是很大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按照职业岗位分类对不同的人才类型的培养过程作一分析。我国的职业分类大典把职业分为8个大类,即第一大类的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二大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大类的商业、服务业人员,第五大类的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第六大类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第七大类的军人,第八大类的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由于第一大类、第七大类不是学校培养的岗位类型,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暂不考虑,对一般学校专业教育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这五个大类。在这五个大类中,一般认为第二大类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这四个大类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对应的学校专业教育中,大多数人认为第二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这四个大类应由职业技术院校来培养。如果把这些类型培养再进行分析的话,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需要的设备价值不高,主要涉及工作场景的再现,如商业、服务业人员,涉及这类人员的专业一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物品消耗不是太大,难点在于职业学校很难实现真实场景的再现,如导购、销售过程的体验,即使在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商场和角色扮演等实习方式进行,但毕竟不是真实过程,距实际生活现实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并不影响校本模式对学生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成本并不高,尤其是在基础训练时期,校本模式的效果并不差,要比学生自己体验积累要好得多。第二种情况是生产过程的设备操作人员,尤其是机械加工生产设备的操作人员的培养更具有典型性,这类岗位人员的培养在校本模式中一般需要有相当大的消耗,但是即使进行校企合作这样的消耗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初期的培养训练过程中,很难没有消耗就能训练出操作技能,从成本上讲,这类岗位人员初期训练的校本模式与企业实践过程难以有大的差别,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才能在生产过程中从事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岗位生产过程,才可以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所以这类岗位的人员培养同样也适合校本模式的开展。在第五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就是指的这个问题,我们培养的操作人员的动手操作技能以什么样的标准更合适,更符合我国学校职业教育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职业学校培养过程中怎么分配基本技能和涉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与技术性的方法与技巧的训练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学校职业教育过程中有没有必要对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过分的训练,我们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到什么样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上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越是涉及技术性复杂的问题,校本模式也具有更大的优势,在学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使用理论来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这类人员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原来的技工学校和新兴的高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长期积累的校本模式还是具有很多的成功经验,值得原来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也可以说这类人员培养的校本模式更具有成熟的经验。第三种情况是以设备调整、安装、维修为代表的技术岗位,这类岗位人员的培养需要初期的投资较大,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其消耗一般较小。如汽车维修,要培养汽车维修人员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汽车作为学生实践教学设备,也需要一定的车型量或是具有一定的机构类型量作为学生实践教学设备,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其消耗就很少了,无论是整台汽车还是某部件,拆装过程一般不需要太多的消耗品,主要是一些清洗所需物和润滑液等,其成本主要体现在初期的投资和随着技术升级的设备更新,但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汽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也是具有一定周期的,也可以通过对升级部件的购置来实现,这些都不构成校本模式培养的开展。这类工作还具有一个特点,对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比第二种情况的要求会低一些,其更多地需要对原理的掌握和对结构的熟悉,在校本模式中因为可以较快地展示和教学,要比在生产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更为有效,尤其是在对基本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校本模式更具有优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诸如故障的判断方法与技巧等。同样,在初期培养过程中,校本模式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
既然校本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什么一些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情有独钟呢,除了教学设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外,恐怕更多的是想降低实践教学成本,目前之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没有热情,与此不无关系,这也说明,学校职业教育外部环境也要求学校职业教育加强校本模式。
第三个方面就是师资问题。不少人认为,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本人也有同样的感受。从目前看,职业教育师资问题的出现有多种原因,一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师资数量的绝对值在不断扩大,即使开始按照满足新增规模要求不断引进新的师资,也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因为从目前看,职业学校引进的师资主要是从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引进的,这些新进的教师需要一定的成长时间,难以马上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二是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升级,学校职业教育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在不断扩展,有些职业岗位人员的培养在高等院校也是刚刚开始,其毕业生数量本身就不充足,往往需要一些其他教师转行来满足专业扩展的需要,这也同样导致了师资短缺问题。三是师资引进机制问题,一般来说,理想的职业学校教师要求是很高的,他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操作技能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发达地区,具有这样能力的企业人员未必愿意到职业学校中来,这些人员往往是企业的骨干,收入水平并不低,如果职业学校没有足够的高薪未必可以吸引这类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即使职业学校和这类人员双方都愿意,由于进入到职业学校往往涉及调动问题,也会因为学历问题、编制问题等因素而难以实现。而在落后地区,由于企业效益一般都不是太稳定,许多技术人员还是愿意到职业学校任教,但由于落后地区财政水平低,要想从企业进入到事业编制的职业学校中来,一般也是很难的。早在1986年6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要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课,以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兼职教师要占一定比例,做到专兼结合,以专为主。要提倡校际之间的教师互相兼课。注意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四级以上技工、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但是,落实这样的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很难的。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职业学校自身开始重视教师培训提高问题了,2006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这对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技能,将会发挥很好的作用,也为校本模式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然,影响学校职业教育校本教学模式的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如课程模式问题,目前在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还依然存在,它既有职业学校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也有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问题,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往往与前面所提到的这三个因素有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岗位人员的培养,都还需要一个学校校本模式的培养过程,完善学校校本模式的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但是,在学校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校本培养模式还不是十分成熟,它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力开发校本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具有很大的潜力。
之所以拿出一个篇幅来讨论学校职业教育校本模式问题,是因为近几年随着所谓的校企合作的开展,不少学校放弃了校本课程和教学改革,甚至出现了教学应付的现象,只要学生在校的两年时间里,不出现什么事情,就万事大吉了,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鉴于我国的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要依靠校企合作解决学校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问题是很难的,我们每年有几乎大于全国二分之一新增就业岗位数量的职业教育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都能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是不现实的,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若干年内必然还要处于主流地位,校本模式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本模式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发展校本模式,这也是本篇文章的初衷。当然,职业学校校本模式不仅仅涉及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问题,还涉及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一功能是否能得到实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同样意义重大,这就是下篇要讨论的问题: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九——学生社会化目标如何实现。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申家龙(1965-),男,河南延津人,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G710
A
1001-7518(2010)04-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