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2010-02-18 04:18:54熊顺聪
职教论坛 2010年4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农村

□熊顺聪

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熊顺聪

过去的这些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知识面要宽,能力要强,而且素质要高,要有专长,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文章在对我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但在实践中,从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农村职业教育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尚存在诸多弊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趋势,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趋势,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与信息化趋势,都对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知识面要宽,能力要强,而且素质要高,要有专长,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落后的人才观念,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注重能力、强调创新意识方向转变,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职业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反诘

20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把它同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并列为农村“三教统筹”,促使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与发展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以满足多数人同一的教育而获得规模与效益的问题。这种“同一”的教育制度,压抑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也约束了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缺乏灵活性和服务性,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农村职业教育办学重蹈了普通专科“压缩型本科”教育的覆辙。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一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指职业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它是对未来客观实在的超前预见或反映,对职业教育起指引作用。当前,由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农村经济正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传统产业更新换代的时期。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完善基础配套产业已成为新农村经济的趋向。但与此相关的二、三产业方向的专业,农村职业教育还未广泛设置。另外,农村职业教育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突出表现在当前农村人才大量流失,使原本低下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雪上加霜。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这种单一的培养目标与未来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相矛盾,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不能对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作出正确指导。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

教学内容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我国传统教育中“传授知识”、“科学主义”、“专门职业化”倾向使得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过偏过专。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来看,首先一个问题就是知识结构片面,课程大多按不同专业设置,有些专业口径狭窄,致使教学内容划分过细,且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各个专业之间泾渭分明,学科之间难以迁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片面、能力单一、思维方式单向、刻板,不利于学生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材内容陈旧。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课多数是20世纪建立的学科体系和内容,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缺乏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第三,课程体系失衡。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比例过大,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等问题。

(三)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学生专业技能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主要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应用型的掌握一定技能的人才,实践教学开展得如何,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首先,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求。据调查,在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中,仪器设备缺乏和老化,该开的实验课不开,该按规定课时做的实验不做。即便是能够开设的实训课,学生现场操作的机会也少,使实验或技能训练课变成了观摩课,根本达不到教学基本要求和岗位培养目标。

其次,实践教学未能真正落实。在教学组织实施中普遍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阶段、分课时上的传统做法,没有同步进行;技能训练大都为计算机培训和少量学时的验证性实验,把能力培养的技能训练等同于实验或一般的毕业实习。

再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学校联合不紧密。多数专业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时,多为一般的体力劳动,无法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训练。

(四)片面强调专业,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的知识、素质结构上一直是片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首先,课堂教学重演绎轻归纳。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演绎法,忽视归纳法。演绎法教学是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的特征是:局限于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更谈不上发明、创造。

其次,教学考查重知识轻思维。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考试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而最普通的还是考试。考试的题型无非是解释、填空、选择、问答之类,其目标指向是学生的知识重现,忽视了对学生学以致用的创造性思维的考核。

(五)人才培养重方法轻效果

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来看,大致都有“求学期”和“创造期”两个阶段,而农村职业教育正是学生从学习期向创造活动期转变的过渡或转折时期。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教给他们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外,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要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但在学习问题上,农村职业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经验的传授,比较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

(六)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

从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来看,许多学校的教师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尚存在不合理现象,教育观念陈旧,缺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策略,缺乏特色鲜明的优秀双师素质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在农村职业教育院校教师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在专业、学校之间分布不均衡,许多专业和学校无双师型教师,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中技术运用能力的质量。因此,如何在学校超常规发展的形式下,适度扩大教师规模,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规模,注重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均衡发展,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面对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世界各国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形势,我国农村职业育必须转变传统落后的人才观念,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向注重能力、强调创新意识方向转变,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是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职业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服务“三农”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和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对人才需求的质和量都在快速增长。农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在探索教育教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改造、增设专业,为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结构合理的“适岗”人才支撑和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农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需求,认真分析和研究办学方向及专业定位,依托与行业的紧密关系,设置一些针对行业需要的专业,如现代养殖、园艺技术、环境保护、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农林经济等。优先发展生物工程、生命科学等与现代农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

(二)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重视学生技能训练与提高

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行业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是在书斋里能培养出来的,必须使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学中干,干中学。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现产学研结合、形成产学良性互动、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正确选择。强调实践性是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必须经过相应职业岗位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首先,农村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和当地政府联系,实施校企、校地、校村联合办学,把课堂设在绿化基地和大棚,搬到工场和农村,让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并通过接触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现代农业设施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充分调动和利用农村职业院校科技、人才优势,发展科技型校办企业,为广大农户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服务,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校办企业的发展,既能扩大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强劲的需求空间和有效的载体。再次,农村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的作用,给在校生提供创业的感性认识和模拟未来创业的机会,提供发挥学生创业潜能的平台。

(三)加强课程设置上的学科渗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世界趋势之一,其重要体现是学科相互渗透、跨专业选修课程,人文素质教育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首先,要注重课程的相互渗透。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从纵向深入型转向横向宽广型,并强调文、理、工等课程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其次,要适当开设综合性课程。农村职业教育要因校制宜地设置一些综合性的新专业,这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课程综合的一种较高级形式。目前,开设综合课程,也是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是当代科学知识整体化和综合化的具体体现。强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各种相近学科,创立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课程,由于这类课程综合了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涉及不同门类的学科和不同领域的技术,因此对形成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大有裨益。

(四)建立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指标清晰的农村职业教育评价系统

建立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指标清晰的教育评价系统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架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桥梁,即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接轨,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与技能鉴定体系。首先,应建立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职业工种分类和核发证书,各行政职能部门制定行业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教育、培训、鉴定和考试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归口劳动部门监督与管理,统一进行工种分类,统一核发证书,树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权威性,避免重叠考试、多头考试、证出多门,这是其他部门所不可代替的职能优势。只有树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才能在全体国民和职业教育院校师生眼中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并重的地位。其次,建立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应将鉴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之中,并审慎地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最新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引进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实现人才培养内涵的接轨。以此为基础,密切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促使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接轨,明确毕业证只代表学生学业课程合格,而职业资格证书则代表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学业、技能双合格才可毕业。最后,逐步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职业院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树立人才强校战略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教育体系,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创建一支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把好教师的“入口”关,选拔专业知识强和思想素质高的优秀师范毕业生;二是通过脱产培训、在职进修、聘请兼职教师、对外学术交流等形式解决在职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短缺等问题;三是完善教师的许可证制度。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实行5年左右的有限制职业教育许可证制度,并对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阶段性的评估,以推动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提高。

[1]颜平建.培育新农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6).

[2]郝婧.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04).

[3]邱开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改革[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4]何会宁,黄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农业考古,2006(03).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熊顺聪(1978-),男,傈僳族,云南禄劝人,广西工学院社会学系教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G710

A

1001-7518(2010)04-0080-03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