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均平 杨 川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0037)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分析
黄均平 杨 川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0037)
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方向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出专业特长对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进而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取向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加强引导,促进专业课教师的成长。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工学结合
无论在普通高等院校还是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取向的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教师的专业特长是指教师在某专业技术领域中,对某种工艺方法、技术,甚至某种设备的侧重取向性和特殊专长,它与教师自身工作经历和职业特点密切相关。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在一个专业领域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限于个人有限的精力,一个专业人员不可能全面、透彻地掌握每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于是在专业领域内出现分工,产生专业特长和方向的选择定位。高职院校一个专业的教育教学功能,是通过多个教师共同工作实现的,而这些教师的专业特长则构成了该专业的特点。衡量一个学校某专业的特点,主体对象必然是专业的教师群体的专业特长。各教师的专业倾向促进了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构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专业教育特点。本文旨在对高职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进行分析,探讨专业特长在专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如果用专业方向来描述教师的专业倾向性,那么专业方向分为宏观专业方向和微观专业方向。现阶段,普通高校教师的宏观专业方向基本是基于一级学科类型的划分;而微观专业方向则依据二级学科或是更狭窄的研究方向。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构成与普通高校很不相同,专业理论层次不如普通高校,教师群体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专业技术研发能力无法加载于此平台上,从而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方向不可能按学科层次严格划分,更不能按微观专业方向划分。
目前,高职专业课教师主体由四部分构成,一是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本文称为第一类教师),该类教师是针对特殊紧缺专业培养的师资,特点是贯通工程专业领域和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但这部分教师数量较少。第二类是由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类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但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经历,受学科类型的影响较深,缺乏实际专业工作经验。这部分教师在职业院校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类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能力提高相应有一系列管理办法。第三类则是具有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后由各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通过一个时期的教学实践锻炼,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后,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来自于这类教师。第四类是企业兼职教师,这类教师除具有第三类教师的优势外,由于没脱离原生产企业,能够起到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为专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提供保证。但这类教师的比例不高,同时他们的主要工作精力可能并不在教学上。
第三、第四类教师的宏观专业方向源于专业学习时期,由学科分类决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岗位需要迫使其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而微观专业方向,一般不会跨越专业层次,更注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他们的宏微观专业方向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所需教师素质是相一致的。在目前各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在企业担任高级主管、总工程师等的专业人才更受欢迎。
由于产生宏微观专业方向的激励方式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方向具有如下特征:(1)第三、第四类来自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教师,一般在企业中经过多次和多工种岗位的转换,专业方向的多次微观取向已构成宏观取向的基础,宏观专业取向不受学科划分的限制,因此更有利于拓展高职学生的专业视野。(2)第三、第四类来自企业从事某种技术工作的教师,比较注重专业的微观方向,在基本技能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3)尤其是第四类企业兼职教师,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生产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可向所教学的专业提出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的建议。(4)相对于第三、第四类教师,第一、第二类教师一般需要到企业顶岗锻炼3~5年方能完成专业养成,基本具备专业技能素养。因此,将第一、第二类专业课教师派往企业顶岗锻炼,促进其专业成长十分必要。
前文已经述及,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特长构成一个专业的教育教学特色,而专业特长的产生从外部推动因素看主要是专业岗位的高收入利益和岗位的可持续发展性;内部动因则是在外部推动力的作用下的个人兴趣、爱好。个人兴趣是保证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发展的基础。在企业中,这些条件可以促使专业人员快速成长,在专业技术方面取得成绩。在高职院校中,仅有上述条件是不够的,因为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的大前提,只有人才培养的成功,才能有教师的专业成就感,也才会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成功的标志是毕业生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处于骨干地位。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的企业自适应性是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的前提。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受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影响,企业的生产可能转型,因此教师的专业特长必须随之调整,这就是专业课教师的企业自适应性。
以计算机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本专业的教师均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一些教师侧重于数控编程理论和实际操作,一些教师侧重于数控车床的加工工艺操作,还有一些教师则专注于数控车床的电气自动化问题。这些教师的合理组合,是培养出企业所需数控加工人才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专业方向是由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而人才培养目标是随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时期企业需要大量的数控编程人员,专业培养就须加强数控编程教学,而另一个时期可能需要的是另一个方向的数控专业人才,专业方向就要及时调整。高职办学的灵活性本应体现在这个基础之上,应要求任何专业课教师都不得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性凌驾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
在遵守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前提下,显然,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应该将产学相结合。鼓励教师面向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直接参与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才能使教师在专业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在一个专业范围内,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需要引导。这种引导来自于专业带头人,而更直接的途径是院校行政管理层面的干预。现今许多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模式都采用本科院校的,基本都有科研处,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与其以此机构行使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考核,不如转变该机构的职能,使其面向教师的产学结合管理,这更符合高职院校目前教师的实际状况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中,并不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人就可以成为专业带头人。现在已经清楚,专业带头人不同于学术带头人。如果普通高校需要的是学术带头人,那么高职院校需要的则是专业带头人。一个教师要具备专业带头人素质,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的实际生产经验,具有较高的技能,明了专业发展的方向之外,还必须具有凝聚力和垂范作用,能够平衡好各教师专业特长的作用。
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致使教师的专业特长具有时效性特征。一般而言,过时的技术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能够引起大家兴趣的技术已经是一种趋于完善的成熟技术,要在此基础上有创新突破,难度很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发展无外乎是通过对该新技术的学习,更好地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不是技术创新。
教师专业特长可以由兴趣产生,也可以在外部压力作用下形成,如岗位角色的转变促使其兴趣点发生变化。刘楚佳、李志雄等对广州地区七所高职院校所做的调查数据表明,高职院校教师急需提高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急需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尤其是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机会。反映出的信息是这些院校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师的比例较大,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促使他们做出与职业教育发展相一致的兴趣选择;同时,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所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取向,而不是专业知识取向。调查数据显示的另一问题是高职院校教师不再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直接反映在科研能力上,则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影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范畴。从事多年专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会将从事过专业教学的各届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各届的特点。无论哪一个专业,总会被一些学生喜欢,希望转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会因以下原因转入其他专业:对专业不了解;对专业负面认识太多;个人兴趣在其他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对新生的专业教育有很多种形式,有的由专业带头人作专业介绍,有的请成功校友现身说法,还有的直接将新生带到生产企业参观等等,究竟哪种方式更好尚无定论。因为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犹如一张白纸,第一次认识的记忆是深刻的。如由专业带头人介绍专业,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兴趣就会很直接地传递给学生。而将学生带到生产企业参观,对学生所产生的冲击则更为巨大,因为学生现场感受了未来的工作环境,了解了企业员工的劳动强度、福利待遇等。如果学生在心理上过不了这一关,接下来会千方百计谋求转专业,这种现象在艰苦行业对应专业表现尤其突出。笔者除多次向学生作专业介绍外,时常带领新生到选煤厂进行专业教育,比较两种方法,发现由于感到生产环境条件不佳,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初次直观了解选煤厂后,放弃选煤专业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专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学生的专业精神。在三年的专业教育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除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外,还会由于行业的社会现实情况和教师的个人经历对学生的心理预期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面对学生,专业课教师经常会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本专业有没有发展前途;(2)专业的工作环境如何;(3)毕业后从事什么工种(岗位)好;(4)生产企业的个人收入和福利待遇如何;(5)个人婚姻问题是否好解决;(6)未来子女的教育问题怎么办等等。
要很好地回答上面这些问题是不容易的,因为学生的比较心理是顶岗实训后逐渐形成的,尤其是推行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化管理的工学结合模式后,学生的心理成长步伐大大加快。现实的利益是学生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些影响并非全部产生正面效果。专业课教师的潜移默化,应该促成的是学生在自己专业中的最佳职业定位。在高职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的现实背景下,职业院校无一例外地都有就业指导机构。但是调查发现,这些机构起的作用似乎十分有限,纵然就业指导教师出自专业教育领域,然而面对众多专业的就业咨询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都会咨询自己的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的特长起到的作用可能会超过就业指导机构。
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是服务于专业教育教学,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各高职院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安心于专业建设的现象。在经济利益驱动和教师在校地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可能趋向于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而不是全力从事专业教育。归纳起来,影响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直接影响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从业者的经济驱动性同样体现在高职教师群体中。在企业中,同一专业不同技能方向的从业者,收入差别是有明显体现的,这是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市场的支配。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不可能引入市场机制,因此教师收入差别取决于职务职称、课时工作量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在专业群层面上,某专业对学校发展贡献的大小决定了该专业在学校的地位,同时也决定了该专业课教师的经济地位。过去一个学校的专业分成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工程启动后,将专业分成了示范类专业和非示范类专业。示范的一个内容也包括办学效益的示范,示范的目的是推动其他非示范专业的发展。因此,在一个专业的教师群体中,专业建设是大家的共同目标。而对个体而言,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则是自己的努力目标。
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无论是计划经济模式还是市场经济模式,社会经济运行的起伏周期,都会影响到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专业个体经济收入预期。在经济高涨的形势下,一般会吸引较多的人才从事该专业的学习和工作,而在经济停滞期则相反。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比传统产业的专业技术更具吸引力。专业技术从业者的普遍心理预期是在保证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专业不断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高职院校,一般将有这些特点的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在政策和资金层面上加以扶持,但在人才储备方面,就做得较差。因为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一般不会去养一些近期见不到办学效益的“闲人”,从而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就会受到影响。
行政管理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教育服务,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但实际运行的情况是,由于官本位机制,上述功能很容易由对教师的各种考核而取代,其目的是评定教师,进而为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提供依据。名目繁多的考核和不必要的集会常挤占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是对教师专业特长发展的一种约束。因此,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可降低管理成本,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是促进专业课教师成长的重要举措。此外,目前高职院校都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如果这个机构是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率,进而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那么这个机构的职能就是不完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服务引导作用应该在技术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
专业的共性特点是由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性体现出来的,教师专业特长发展是专业特点的本征需要,对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创办有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技术革命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有超过二十年的生命周期,企图学好一门技术就终身受益基本是不可能的。专业课教师瞄准新技术所做的个人发展战略储备,同样也是院校层面上的人才战略储备。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和鼓励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积极引导,提供方便,为学校的战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1]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 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9-20.
[2]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6-112.
[3]刘楚佳,李志雄,等.高职教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育,2009,(8):77-79.
[4]刘紫婷.高职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55-77.
[5]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8-75.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G715
A
1672-5727(2010)10-0054-03
黄均平(1963—),男,四川乐山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选煤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选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