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

2010-02-18 01:15:46匡长福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7期
关键词:骨化节段椎间盘

匡长福

(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线科,吉林公主岭 13610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1964年被正式命名。因最早由日本学者报道,并在日本人中发病率较高,发病率约为2%,曾被称为“日本人病”。我院2007年12月~2010年3月经螺旋CT扫描发现16例,CT影像表现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男14例,女2例。年龄46~70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3年,平均4.6年。临床症状:多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或痉挛性瘫痪。本组表现为颈、肩痛7例,上肢麻木10例,下肢痛2例,下肢麻木5例,肢体运动无力8例,颈肩部运动时头昏、头痛3例,步履不便或丧失行走能力4例,四肢瘫痪1例,一侧面部无汗,听力减退和大小便困难各1例。16例中有明确颈椎外伤史2例。

1.2 方法

本组扫描均采用西门子双排螺旋CT(SPIRIT)装置,扫描条件为 130 kV,有效 183 mAs,准直 2.0×1.5 mm,算法为(B50)中等锐利,窗值为脊柱。

扫描前先做颈椎侧位片数控定位,扫面中线尽量大体与颈椎长轴垂直。扫描范围从C2至C7。层厚为3 mm,连续扫描,不做造影增强。

2 结果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横断位CT表现为椎体后方条状的骨性致密影,形态多不规则,它与颈椎体后缘间常有一透光带,也可以与椎体后缘直接紧密相连,亦可呈蕈伞形或乳头形,多数居于正中,也可偏于一侧,可使硬膜囊明显受压变形移位。采用三维重建技术整体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范围、程度的显示非常直观,一目了然。CT可显示普通X线不能显示的骨化,确定骨化范围,以明确颈椎管狭窄的程度。本组后纵韧带骨化厚度1.6~7.0 mm,平均3.7 mm,>3.7 mm者9例;骨化宽度4~29 mm,平均11 mm,<11 mm 11例。以骨化厚度与颈椎管矢状径之比为颈椎管矢状径狭窄率,以骨化宽度与颈椎管横径之比为颈椎管横径狭窄率。本组16例颈椎管矢状狭窄率范围为13~69%,平均30%,30%以下10例,30%~69%为6例。颈椎管横径狭窄率范围为21%~82%,平均40%,>40%者9例。本组多数病例后纵韧带骨化程度较轻,累计范围小,少数病例骨化范围较广泛且较厚。本组颈后纵韧带骨化累计一个节段8例,累及2个节段4例,累及3、4、5和6个节段各一例。骨化发生率以C6节段最高,C5节段次之。本组CT扫描所示侧隐窝多不狭窄,但其中也有5例因后纵韧带骨化较大而累及侧隐窝,9例有不同程度钩突增生,8例有颈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C4~5和C5~6间盘。项韧带钙化7例,与后纵韧带骨化程度轻重没有直接关联。

3 讨论

解剖上颈椎后纵韧带,位于颈椎管内椎体的后面,窄而坚韧,起自C2椎体并与覆盖C2椎体的覆膜相续,下达C7椎体下缘,与颈椎间盘纤维环和颈椎体上下缘紧密连接,而与颈椎体的结合较为疏松,有限制颈椎过度前屈的作用。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一般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2∶1,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有的学者认为本病与椎体的退行性病变有关,患者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多因颈椎病而行CT检查,从而发现本病;有的学者则认为本病继发于颈椎间盘病变,与颈椎前静脉丛微小出血和后纵韧带损伤有关,但认识尚不统一,本组患者16例中合并有8例颈椎间盘突出,多累及 C4~5和 C5~6椎间盘,后纵韧带骨化也多发生在此段颈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病和弥漫性特发性骨增生病的关系,后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可达12%,其中30%~50%的患者可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另外,糖和钙代谢异常也可能诱发本病。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可分为连续型、节段型、混合型和局灶型。病理上骨化组织主要是板层骨,包含有骨髓腔,尚可见钙化灶和韧带样纤维组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基本诊断方法是X线平片,尽管普通X线的检查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计算机摄影(CR)和数字摄影(DR),但是由于成像方式和分辨率的限制,对早期和病变较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观察并不理想,加之本病的临床症状与颈椎病相似,致使X线平片上早期诊断更加困难。脊髓造影是一种重要的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方法,但它只能间接提示骨化灶的形状和大小。如骨化灶较小,患者甚至已存在脊髓的改变,脊髓造影也不一定能显示明显异常改变。MRI在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方面,骨质改变和钙化的显示不如CT,在数据测量上,不如CT所测得的数据精确。MRI在对显示脊髓和神经根受压迫,以及由此引起的脊髓灰质梗塞和白质纤维脱髓鞘、神经根水肿变性改变则明显优于CT。

通过临床实践对比,总结出螺旋CT扫描是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较理想检查方法,通过现有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对螺旋CT横轴位扫描所得的容积数据进行矢状位、冠状位或任意角度斜位的重建,便于整体观察,可清晰显示椎管的形态,后纵韧带骨化的部位、长度、宽度、厚度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程度。对确定手术指征,制订手术方案和评价手术效果有重要意义。我国人颈椎管矢状径的正常下限是11 mm。本组CT测量结果为9~14 mm,<11 mm者11例,故后纵韧带骨化易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从而导致脊髓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者认为颈椎管矢状径狭窄率<30%时,脊髓受压较轻;而>40%,脊髓受压明显,为手术指征。然而有时颈椎管矢状径狭窄率的临床症状与骨化程度之间并无平行关系,这可能与患者除了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外,还有并发的颈间盘突出和脊柱退行性变等有关。所以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要持审慎态度,密切结合临床表现。

总之,CT螺旋扫描以其清晰而准确的横断面图像及冠矢状面重建和任意角度斜位重建,可以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全貌和并存的对脊髓及颈椎管影响的病理变化,是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16.

[3]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59.

[4]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18.

猜你喜欢
骨化节段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颈腰痛杂志(2023年2期)2023-05-05 02:20:32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阿法骨化醇片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16
膝关节胫侧副韧带Ⅲ度损伤并发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①
河北医学(2016年12期)2017-01-05 01:49:26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