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慧
(湖北省安陆市普爱医院妇产科,湖北安陆 43260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又称子宫平滑肌瘤[1]。随着现代诊断水平的提高,子宫肌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了探讨子宫肌瘤治疗方法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我院自2007年起收集相关病例资料。现将220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220例患者是我院妇科2007年2月~2010年3月收住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的患者,年龄28~63岁, 平均 45.5岁, 其中,40~52岁患者 158例,占71.9%;单发性子宫肌瘤61例,占27.8%;多发性子宫肌瘤159例,占72.2%。肌壁间肌瘤占60.6%,浆膜下肌瘤占20.2%,黏膜下肌瘤占16.0%,宫颈肌瘤占3.2%。
表1 子宫肌瘤的临床症状
手术方式见表2。
表2 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
表2中行子宫次切除术的患者均为年轻、已生育、无法保留子宫者,但均保留双侧附件(子宫肌瘤合并卵巢肿瘤者不在此列)。悬吊于阴道内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排除经阴道手术者。
术中取子宫肌瘤组织标本,送病理科切片检查。
220例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有子宫肌瘤变性15例,其中玻璃样变6例,钙化4例,囊性变4例,肉瘤样变1例。其中,1例肉瘤变的患者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其他患者均治愈出院。其间,术后并发部分性肠梗阻1例,在外科医生协助治疗下治愈出院;阴道残端出血2例,经局部止血处理后血止;阴道残端肉芽组织增生1例,局部处理后治愈;1例因阴道残端感染导致盆腔炎,经大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临床治愈出院。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以40~50岁最多见,20岁以下及70岁以上少见[1]。本组220例病例中,40~52岁占71.9%。另外,子宫肌瘤患者有一部分是没有临床症状的,我科收治的患者有一部分是在健康体检、妇科病普查和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的。因此,生育年龄妇女定期体检和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妇科病普查是非常重要的。
在子宫肌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应高度重视肌瘤引起的长期反复子宫出血,并继发贫血及其他症状。目前,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2]。治疗时,必须认真考虑患者年龄及婚姻状况、是否还有生育要求、肌瘤的大小、所处位置、其他症状等情况综合分析,治疗方应当具有个性化。例如,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且无生育要求、无合并其他疾病症状者,一般采用子宫切除术。对于手术治疗所选择的方式,有报道称不同的术式对术后妇女的生理、心理等产生不同的影响,直接关系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3-4]。所以,术前医生应当特别注意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更多地了解其相关情况,术式选择时严格掌握适应证,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术后应注意随访,对可疑病例(恶变)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
[1]乐杰.妇产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王宗钧.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55-56.
[3]崔丽芳.不同术式对子宫肌瘤妇女生理、心理的影响(附196例病例分析)[J].河北医学,2008,8(4):325.
[4]翟玲.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106-107.